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的述评

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的述评
李艳霞
【摘 要】Informal employment has been becoming an important employment channel ,a source for new jobs and a trend for future employment both in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China ,in‐formal employment has developed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because of its broad job market ,flexible time and ways ,and lower require‐ments for employ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nformal employment the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so that the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our country .%  非正规就业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和未来的就业趋势。近些年来,我国非正规就业以其广阔的就业领域、灵活多样的就业时间和就业方式、较低的就业门槛等优势发展迅速,成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较为全面、系统地疏理与评析了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以期为我国政府规范和发展非正规就业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总页数】5页(P110-114)
【关键词】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综述与评析
【作 者】李艳霞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山东青岛 266100
【正文语种】启发大陆填料函中 文
【中图分类】F241
英国首例死亡病例非正规就业广泛地存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中,是一种在劳动时间、劳动场所、劳动报酬和劳动关系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处于正规经济活动边缘的经济活动。非正规就业者包括正规部门内部的临时工、季节工、小时工等非全日制工和非正规部门(微型、
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中的雇主、雇员和独立服务者。在大多数国家中,非正规就业者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由非正规就业衍生出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规就业也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和未来的就业趋势。近些年来,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混乱、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社会保障缺失等诸多问题。因而,全面、系统地疏理与评析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国外非正规就业理论主要包括贫困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制度边缘论、成本——利润说等。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贫困就业理论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其实质是一种解释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学说。在对以肯尼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象进行重点关注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贫富差距较大,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了大量的临时工和非全日制就业者,认为只有那些没有能力进入到正规部门就业的人才会无奈地进入非正规部门。贫困就业理论把非正规就业等同于
城市贫困体的就业,认为非正规就业是贫困者的专利,把非正规就业视为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大特征。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很快得到了一些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的认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国际性会议,力图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现状,为其制定了国家和区域性的就业发展计划,以指导这些国家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使更多的人实现体面就业。
二苯乙烯今天看来,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贫困就业理论对非正规就业的认识存在以下明显局限:第一,把非正规就业等同于非正规部门就业,等同于弱势体就业和贫困体就业,没有看到正规部门内部也存在着非正规就业,没有看到一些追求自由发展的有技能、有学历的人也会钟情于非正规就业,对非正规就业内涵的界定过窄;第二,认为非正规就业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没有看到发达国家也广泛地存在着这一就业模式,对非正规就业的外延界定不够宽泛;第三,国际劳工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国家和区域性就业发展计划的初衷是为了使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发展,但没有预料到非正规就业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衰落,反而更加充满生机,可见,这些非正规就业的扶持政策目标有失偏颇。尽管如此,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对于规范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就业秩序,提高和改善发展中国家贫困体的生存状况,推动发展中国家完善其就业政策,以及在非正规就业理论的研究
上,都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贫困就业理论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的非正规就业现象,但对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国同样是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较大,社会分层严重,非正规就业体仍然以弱势体和贫困体为主,仍然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仅为谋生而进行的非体面劳动。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的今天,如何全面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质量,使其实现体面就业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此外,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市场仍然不完善,存在无序和混乱的现象,在管理上尚需改进和加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始于19世纪,由约翰·穆勒创始,后由M.J.庇奥尔、帕雷和博克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相继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四元模型”而得到继续发展。19世纪时,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一书中指出:“真正费力和真正讨厌的劳动所挣到的钱,不但不比其他的劳动多,而且几乎比其他任何一种劳动都少,因为只有那些没有选择余地的人,才做这种工作。”他开始认识到劳动者之间的工作报酬存在差异的原因不仅有自然因素而且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劳动者个体素质(知识、技能、体能等)的差异;社会因素是指因劳动力个体差异及国家制度所导致等效阻抗
的社会歧视,市场化运行的经济体制在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使这种歧视得以膨胀,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约翰·穆勒认为,在这两种因素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种认识为后来的学者建构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奠定了基础。M.J.庇奥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体现于他发表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两篇作品——《二元劳动市场》及《对劳动市场分层理论之注释》中,建立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假设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并非是完全统一和完全竞争的。一国的劳动力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具有不同特质的两种类型: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两种劳动力市场的差别明显: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高、待遇好、工作稳定、具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二级劳动力市场工资较低、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较差、工作不稳定、晋升和发展的机会较少。M.J.庇奥尔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不利于公平竞争,不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改革市场运行体制、对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是可以逐步缩小差距从而实现统一的。然而,事实是在很多国家的两类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性都较差,往往处于钝化状态,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不愿”到二级劳动力市场工作,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不能”到一级劳动力市场工作。帕雷经过研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制度壁垒等社会因素的存在,即使二级劳动力市场
的从业人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培训,达到了一级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也无助于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劳动者也无法因此而改变自身的就业状况,获得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机会。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克对M.J.庇奥尔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假设理论实现了发展,构建了“劳动力市场四元模型”(见图1)。[1](P77)在图1中,纵轴为“社会轴”,它代表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责任、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横轴为“技能”轴,它代表不同工作的任务、技能及级别,横轴与纵轴相互交错的结果是形成了四方劳动力市场,即第一类部门内部市场(PI)、第二类部门内部市场(SI)、第一类部门外部市场(PE)、第二类部门外部市场(SE)。不同类型的市场分别对应不同的岗位要求、责任及福利待遇。不同劳动力市场所对应的技能专业化程度、培训时间长短、责任及自主权高低、职业稳定性和报酬等按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或由稳定到不稳定的标准排列,其顺序为:PI、PE、SI、SE。博克认为,四类劳动力市场仍然没有穷尽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每一类劳动力市场内部还可以有多重分割。他也认为,四类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一类部门内、外劳动力市场之间及二类部门内、外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渗透和流动,但一类和二类劳动力市场之间因技能、知识、制度等壁垒的存在,人员流动相当有限。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强调劳动力异质性的同时,认为社会因素对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起着决定性意义的观点将其与其他理论区别开来,也使其更加具有新意。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状况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这一理论也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实质上说明了这样一些问题:首先,劳动力市场分割是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劳动者个人素质(技能、知识)的提升及主观努力并不会必然使其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其次,不合理的制度等社会因素是阻碍劳动力从二级劳动力市场向一级劳动力市场流动的主要因素;最后,产品市场与劳动力组织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产品市场越稳定,越有利于劳动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反之,不稳定的产品需求使企业更可能从属于二级劳动力市场。网上数码冲印
尽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代表人物并没有提出“非正规就业”一词,也没有谈及二级劳动力市场与非正规就业的关系,但从其理论描述中可以看出,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劳动者大部分属于非正规就业者。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所描述的很多情况非常贴近我国国情。在我国,二级劳动力市场主要由非正规就业者组成,非正规就业者自身的素质普遍偏低,就业能力不高,就业竞争力较差;此外,浓厚的、难以厘清的人情链条;不完善的制度;政府的缺位、越位;市场经济的不规范运作;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匮乏和缺失等自然因
素和社会因素或称社会壁垒:都是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因素远比想像的更为复杂,我国实际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不仅包括图2中所示的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制度分割,而且包括了体制分割和行业分割。[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示我们,政府在规范与发展非正规就业时应从其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入手,双管齐下,既要努力提升弱势体的就业能力,又要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努力消除和减少由于社会壁垒而带来的劳动力在不同市场间自由流动的障碍,特别是要努力消除制度壁垒,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劳动者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更平等的就业机会。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0:2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32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就业   劳动力   市场   理论   分割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