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拮抗菌的分离、筛选与评价

辣椒疫病拮抗菌的分离、筛选与评价
李美荣;刘永锋;聂亚锋;刘邮洲;罗楚平;陈志谊
【摘 要】从67份不同土样中分离得到382株细菌、264株放线菌分离物,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辣椒疫霉菌株,其中放线菌的比例较高,为44.1%;而细菌所占比例则较低,仅为8.5%。测定了抑菌活性较强的26株菌株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及盆栽控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B—YD4—6,A—NP6—7和A—GD5—2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菌作用,且抑菌能力较强,抑菌圈直径为22.0~26.0mm,抑制率达45.18%~55.56%;且该3株拮抗菌株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21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5%,67.4%,64.5%。
【期刊名称】《长江蔬菜》
【年(卷),期】2009(000)05X
【总页数】0页(P60-64)
【关键词】辣椒疫病;拮抗作用;生物防治
【作 者】李美荣;刘永锋;聂亚锋;刘邮洲;罗楚平;陈志谊
【作者单位】江苏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435.111.4
辣椒疫病俗称“死秧病”,是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除我国外,在法国、澳大利亚、韩国[1]以及印度[2]等国均有发生。近年来随着保护地辣椒种植面积的增加,辣椒疫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但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甲霜灵等同类药剂,使该病产生了抗药性[3]。因此,探索无公害防治措施势在必行。
近年来,生物防治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控制植物土传病害。有关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国内外均有相关报道[4~10]。朱宗源等[11]也对一些生防制剂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目前尚无用于辣椒生产的生防菌剂问世。探索新的方法,筛选有实用价值的生防菌,是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因此,本试验对从不同土壤环境中分离得到的
微生物进行筛选,研究了拮抗微生物对辣椒疫病的温室控病作用,旨在为辣椒疫病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菌种和科学依据。
1.1 供试材料
①土样采集 土样采自江苏省农科院、南京中山陵、扬州、兴化、高邮、仪征、洪泽、泗阳等地,有稻田土样、旱田土样、蔬菜地土样、农药厂土样,自然风干后保存备用。
②供试病原真菌 辣椒疫霉(Phytopthora capsici)由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提供。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均为本实验室保存。
③供试辣椒品种 供试辣椒品种为 “汴椒1号”,温室育苗,待幼苗长至4~7片真叶时供盆栽试验用。
④培养基 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GA)、马铃薯浸汁培养基(PDA)、改良黄豆粉浸汁琼脂培养基(SPA)、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NA)[12]。
1.2 拮抗菌的分离
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对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放线菌进行分离培养[13]。通过对峙培养筛选出对辣椒疫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测量抑菌圈直径,计算菌落生长抑制率。
1.3 拮抗菌抗菌谱的测定
采用对峙培养法,对拮抗能力较强的拮抗菌进行抗菌谱测定[14]。待空白对照的病原菌菌丝长满整个平板时测量抑菌圈直径,计算抑制率。
1.4 盆栽控病试验
本试验用辣椒疫霉游动孢子悬浮液拌土,拮抗菌液、灌根处理,每个处理25株,重复3次。
①辣椒疫霉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将在胡萝卜汁培养基上培养5 d的辣椒疫霉,按照郑小波[15]的方法诱发产生孢子囊得到游动孢子悬浮液(游动孢子浓度为105个/mL);
②拮抗菌菌液的制备,参照袁树忠等[14]的方法。
③处理 取30 mL辣椒疫霉孢子悬浮液倒入装有自然土的塑料钵中,拌土处理。将3~4叶期辣椒苗的根用自来水冲净,再把洗净的苗根浸入拮抗菌液中,浸根4 h后将辣椒幼苗移栽至塑料钵中。置温室内管理,缓苗后分别培养7,14,21 d后调查病情,病情分级标准参照毛爱军等[16]方法进行。
2.1 土壤中辣椒疫霉拮抗菌的比例
通过对来源不同的67份土样进行细菌和放线菌的初步分离,共分离到细菌382株,放线菌264株,采用对峙培养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抑菌活性测定。
分离结果表明 (表1),从土样中分离获得的382株细菌分离物中,对辣椒疫霉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菌株有6株,占1.6%;拮抗能力中等的菌株9株,占2.3%;略有拮抗能力的菌株18株,占4.7%;没有拮抗能力的菌株350株,占91.6%。
分离获得264株放线菌分离物中,对辣椒疫霉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菌株有42株,占15.9%;拮抗能力中等的菌株33株,占12.5%;略有拮抗能力的菌株38株,占14.4%;没有拮抗能力的菌株151株,占52.7%。
图1表明,不同土样中,辣椒疫霉拮抗菌的比例不同,放线菌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44.1%,47.1%,35.8%,34.5%;而细菌中有拮抗能力的菌株比例则较低,只有测定菌株的4.9%,13.0%,8.5%,2.3%。其次,不同的生态环境,拮抗微生物的数量也存在一定差异,从旱田土壤中分离到的辣椒疫霉拮抗微生物所占的比例最大,放线菌占47.1%,细菌占13.0%;而从农药厂土样分离到的对辣椒疫霉有拮抗能力的微生物则较少,细菌占2.3%,放线菌占34.5%。
2.2 拮抗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 (表2),26个拮抗菌中,细菌BNV11-4,B-YD2-2,B-GV1-5,B-YD2-7,BNV5-3和B-YD4-6对供试的6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均大于22 mm,平均抑制率在48%以上;但菌株BNR3-16对白菜黑斑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没有抑菌作用,菌株BGD8-11对稻瘟病菌没有抑制活性,抗菌谱比较窄。放线菌A-NP6-7和A-GD5-2对6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较强,平均抑菌率在45%以上,抗菌谱较广;而菌株A-GD2-1只对稻瘟病菌有抑制活性,A-ND6-3仅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抑菌作用,抗菌谱窄。
2.3 拮抗菌对辣椒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表3表明,在供试的26株拮抗菌中,接入拮抗菌和辣椒疫霉游动孢子悬浮液7 d后调查病情可知,菌株B-YD4-6和A-ND6-3处理的辣椒没有发病;14 d后调查,菌株B-YD4-6,A-GD5-2,A-NP6-7,BNV11-4和B-GD3-1的相对防效大于50.5%,而其他接种处理后的辣椒幼苗病情指数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培养21 d后,只有B-YD4-6,A-NP6-7,A-GD5-2以及A-ND7-6保持较低的病情指数,其相对防效分别为65.5%,67.4%,64.5%,60.5%。而BNV11-4,B-GV1-5,B-GD2-6,A-GD2-1和A-ND5-1在接种7 d后有较明显的防治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治效果降低较快;菌株BNR3-16,AND4-11基本没有防治效果,这可能与拮抗菌稳定性及在植株根部的定殖能力有关。
土壤是丰富的各种微生物的来源,在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姜成林等,2001),但绝大多数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作用不强。为了获得高效价的菌株资源,为生产中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和提高生物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中辣椒疫霉拮抗菌的比例,发现放线菌所占比例 (44.1%)远高于细菌(8.5%),这与袁树忠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研究发现,旱田土样拮抗微生物比例
最高,稻田和蔬菜地土样的次之,而农药厂土样中具有拮抗能力的微生物则较少,这可能是农药对微生物的种以及抑菌物质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对于处在不同生境中的拮抗微生物分布情况还未见报道。
通过皿内对峙培养筛选得到了26株对辣椒疫霉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研究了其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谱,得到8株抗菌谱较广(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平均抑制率在45%以上)的拮抗菌,该些菌株可进一步作为广谱杀菌剂的潜力资源应用于农业生产。
有些菌株在离体条件下对辣椒疫霉的抑制力很强,但在盆栽试验及田间条件下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却很差[14],因此在植株上进行筛选是必须的。作者研究了拮抗菌对辣椒疫病的盆栽控病作用,从整个试验期来看,B-YD4-6,A-GD5-2,A-ND7-6和A-NP6-7对辣椒疫病具有较稳定持续的防治效果,这说明该些菌株有较强的定殖能力,有被作为生防菌剂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前景。
目前本文只研究了拮抗菌对辣椒疫病的盆栽防病效果,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从室内到田间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生防因子的定殖能力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田间防效不稳定或基本没有防治效果。因此今后应对拮抗菌株进行深入的大田试验,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进一
步探索。
【相关文献】
[1]Kim E S,Hwang K.Virulence to Korea pepper cuhivars of Phytophthora capsici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areas[J].Plant Disease,1992,76:486-489.
[2]Jubina P A,Girija V K.Antagonistic rhizobacteria for management ofPhytophthora capsici,the incidence of black pepper[J].Journal of Mycology and Plant Pathology,1998, 28(2):147-153.
[3]王源超,郑小波,陆家云.疫霉菌对甲霜灵抗性的研究现状[J].植物保护,1994,20(6)∶29-31.
[4]马艳,常志州,赵江涛,等.一株疫病拮抗青霉P.st10菌株的抗菌活性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盆栽防效[J].中国生物防治,2006,22(3)∶239-243.
[5]闫淑珍,刘维红,方洁.小单孢菌E2对辣椒疫霉的抑制及抗菌物质的初步测定[J].植物保护学报,2005,32(4)∶383-386.
[6]邱思鑫,何红,胡方平,等.内生芽孢杆菌TB2防治辣椒疫病效果及其机理初探[J].植物病理学报,2004,34(2)∶173-179.
[7]Joo G J.Production of an anti-fungal substanc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Phytophthora capsicicausing phytophthora blightin red-peppersby Streptomyceshalstedii[J]. Biotechnology Letters,2005,27(3):201-205.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3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326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辣椒   拮抗   菌株   疫病   疫霉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