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来源:《河北职业教育》2022年第04期
        摘要:“中文+职业技能”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依据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特点,文章提出并构建了“分层分段”的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结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从强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管理、夯实“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内容、完善“中文+职业技能”师资队伍、丰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资源、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高职院校探索“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文+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分段分层;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专门列出了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特职业教育品牌”,“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2]。国际学生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
合发展、交叉发展、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探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应该如何认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又应该如何构建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这是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中文教育全球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中文+职业技能”的缘起与发展
        “中文+职业技能”这一概念与“汉语+”或“中文+”密切相关。“汉语+”最早被正式提及是在2018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致辞中明确指出,“要实施‘汉语+’项目,因地制宜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3]。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在大会致辞中强调,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适应合作需求的特课程,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中文[4][5]。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中文+职业技能”项目。2020年11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2020年12月,语合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在线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泰共建全球第一所“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6]。
        2021年,“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2021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举办多场关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的论坛及研讨活动,重点发布了《“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进 “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第14届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也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作为重要论题进行研讨。与此同时,多所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研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中文+现代农牧业”农业类师资专题培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展了“中文+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此外,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职业技能”工业汉语等系列教材。由此可见,“中文+职业技能”从提出到文件落地实施,逐步实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融合发展。
        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课程体系是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必须体现高职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型”属性及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帮助更多国际学生学习中文,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国际间人文交流,突出“中文”和“职业技能”融合协同发展的特。
        (一)依据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制定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和基本依据。2018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质量规范》)是“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准则”,“是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开展自我评价的基本依据”[7]。《质量规范》明确提出了国际学生“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等四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而言,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要以《质量规范》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知晓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文化,理解并尊重中国发展,具有一定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华、友华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二)依据国际职业技能人才需求,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一关键要素来进行,注重课程体系“供给侧”改革,提升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大项目和大工程“走出去”,带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各国对“中文+
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培养既懂中文又懂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符合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中国驻外企业经營发展,符合各国广大青年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沿线各国提升社会大众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三)依据职业教育培养规律,构建“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高职课程体系不同于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它全面贯彻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8],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操性及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技能,以应用为主旨,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因此,在“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中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强调专业阶段的实践应用性。此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与国内学生相比,在贴近产业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与不同国家在文化和习俗上的融合度,注重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国际化,适应国际产能合作提出的新要求,紧跟“走出去”中国企业和中国先进技能,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依据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对象为外国留学生。这就要求“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必须与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构建体现国际学生教学对象的特内容和课程类别,精准把握课程门类设置,增设与专业技能课程相匹配的职业汉语主修课程和职场汉语辅修课程,克服国际学生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理论课程学习困难等现实问题,提升国际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和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
        三、基于“分段分层”的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不是创建新的课程体系,而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根据教学对象和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变,适当调整和重构原来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国际学生的特点和“中文+职业技能”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是培养国际学生中文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这也是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同时也是培养既会中文又懂技术技能的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重点要以中文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凸显中文与职业
技能的融合发展。国际学生的中文与职业技能并不是同时推进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首先要打好国际学生的中文基础;其次是用中文辅助专业技能学习,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国际化课程教学,提升国际学生技术技能。根据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状况,结合职业教育规律,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形式来推进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根据课程体系的层级性和阶段性,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分为两个阶段,即中文基础阶段和职业技能培养阶段。根据国际学生课程类别的不同,在不同阶段分为:中文基础课程、“中文+”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等四个不同类别的课程体系。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需求、入校时间及生源类别等方面的差异,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和类别,具体见图1。
        中文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国际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等基本交际技能和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此阶段,根据国际学生的入学情况、学习需求、汉语水平等因素,分为初、中、高等三个不同层次,开展国际学生精准化培养,提升国际学生培养的针对性。这一阶段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汉语综合、汉语听说(口语、听力)、汉字识写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中文
基础阶段不仅包括汉语课程体系,还包括中国文化课程体系中的文化教学,包括书法、国画、茶艺及地域特文化体验等内容。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化教学为感知、认知层次的体验教学,目的是让国际学生感知多彩的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专业技能阶段包括国际学生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和“中文+”课程体系及中国文化课程体系的部分内容。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国际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是国际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内容。它主要由“专业课程模块”和“企业实习实践模块”构成。其中“专业课程模块”在学校内完成,根据国际学生实际特点和需求,主要采用“短周期、强实践、重技能”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将实训实践和课上理论结合,重点强调国际学生技能实践学习,以达成技能培养的目标。“企业实习实践模块”重点是提升国际学生职业技能实操和职业综合素养。这一阶段主要强化校企合作,尤其是驻外中资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为国际学生搭建国外中资企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的技能,解决应用场所的实际问题。
        “中文+”课程体系主要是帮助国际学生用中文学习专业技能,让国际学生重点掌握专业技能常用的专业术语,尤其是职业场景的相关术语。理论课程之所以是国际学生的难点,
主要是因为他们汉语读写能力差,看不懂相关专业术语。“中文+医学”“中文+工业”等课程就是将中文与专业技能结合,帮助国际学生学习专业术语,提升国际学生用中文学的能力。
        中国文化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国际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9],培养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的情感基础。国际学生中国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文化认知和交流互鉴的基本规律。文化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主要分为“感知→认知→参与体验→互鉴欣赏”等四个层次。初级汉语水平的国际学生主要是进行文化体验和文化认知等内容的学习,而在职业技能阶段,将配合专业学习内容开展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在学生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国际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不同国家学生文化的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3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320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