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论文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论文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本建立起多层次保障的基本框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纳入保险范围内的参保人员也越来越多。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论文范文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纵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正视市场经济中养老保险的新需求,直面新旧养老保险制度的矛盾冲突及诸多现实问题,借鉴和研究国外先进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构筑有中国特的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对养老保险的新要求,已是理论和实务界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养老保险 制度 模式 建议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1、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51-198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1951年2月,国家政务院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1953年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意见的决定》,1955年国家出台实施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规定》,195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规定将企业和机关事业两个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办法进行了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1966-1977年间(十年动乱期间),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停滞、倒退的阶段。“”结束后,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退休制度得到了恢复。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在当时保证了社会的,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但其特点也使其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面临巨大挑战。
2、社会统筹阶段(1981-1991)
这个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步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个企业内部自保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隐含的企业间负
担的不均衡以及退休人员保障与所在企业经营风险相关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为此,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开始了由“传统制度”向“社会统筹”变迁的过程。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国有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直接冲击了企业自保下的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退休费社会化统筹机制开始在国有企业试点推广。
3、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和实施阶段(1991-)
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对社会统筹的种种弊端,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文件明确:三方负担――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三个层次――责任的重新定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责任开始了重新定位,从而产生养老保险的三个层次,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针对各地养老保险改革出现的混乱局面,国家于1996年开始研究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于1997年7月,由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明确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模式,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为基本模式的补充。
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规定了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从国家到地方均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并且基本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模式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模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模式已经确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实践模式。从原来的现收现付制逐步过渡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特点的深刻认识,借鉴国际上社会保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把社会统筹的长处与个人账户的优势结合起来,创造的一种具有中国特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与个
人账户相结合的实质就是把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把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结合起来,把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勤奋劳动结合起来。该模式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随着该模式在我国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必将对世界养老保险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绩效评价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绩效
第一,基本上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实现了由“国家包揽费用”向“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方面共同分担养老保险费用;形成了费用合理负担和基金稳定筹集的新机制,从而减轻了国家、企业负担,增强了职工的投保、缴费、积累等自我保障意识。第二,对养老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社会互济,体现了分散风险和均衡负担的“大数原则”。第三,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其中个人账户体现的是劳动者的贡献大小相联系的效率原则,而社会统筹部分则是贯彻了公平原则,以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这样把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根据
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格局,而国家只确立基本保险,企业发展补充保险,个人办理储蓄保险,换言之国家只承担基本保障即“有限责任”,这样可以避免陷入“高福利”的泥沼中。第五,在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实施上由“现收现付制模式”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转变。第六,基本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第七,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养老保险储蓄基金管理得到重视。
2、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第一,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不稳定,养老保险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国家扮演担保的角。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企业和个人有时无法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不稳定,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得不到保障。第二,存在较大隐性债务,形成“空账”运行规模大。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已经退休的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过去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以致造成了这部分个人账户的空账;同时目前我国用社会统筹部分来支付离退休职工
的养老金,也根本不能满足,所以最直接便利的办法就是捌5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这样就使使我国养老保
险基金的债务不断增加,进而使已按规定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所有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全部或部分变成了空账。第三,现行的退休制度滞后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现行退休制度没有形成激励机制,也没有把人力资本发挥到最大限度,落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第四,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不适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养老金的替代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养老金替代率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水平的高低,即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越高,养老保险金的支出水平就越高。我国当前已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替代率为80%,有时甚至高达90%以上,这个水平远高于40%-60%的国际水平。因而我国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大,不适合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第五,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形式单一,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第六,我国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还比较小,但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不能够一下子把全部的人都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第七,社会保险的法制建设落后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要求。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受制于其
他相关的法律配套。而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保险法律体系还没有完善建立起来,与社会的发展步伐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就制约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1、多渠道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
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法律制度来管理养老保险基金,使养老保险基金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运营,使养老保险基金得到有效的运用,安全的进入市场,使其得到真正的保值增值,把养老保险基金做大,做实。
2、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第一,从国有资产或土地地租收入中划出一块转入养老保险基金。第二,通过增加税种或提高税率途径来筹资解决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第三,适度地利用财政支出来填补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第四,发行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融资债券。第五,发售社会福利筹集资金偿还养老保险基金的隐性债务。第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使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得到有效管理。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3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30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养老保险   制度   社会   企业   基金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