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巧玲
摘要:通过对低年级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比消除错别字的效果得出的调查结论,结合错别字成因,对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的对策做出探讨。
关键词: 小学生 错别字 纠正 教学方法
身为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是工作的重头戏。然而,小学生作业、作文中层出不穷的错别字着实令人忧心。要消除错别字,单纯依靠批改作业时不厌其烦地将其圈出的方法是收效甚微的。这就需要我们对错别字情况作出调查,深入探究错别字的成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错别字情况调查
为了对低年级学生错别字进行纠正,笔者采用了自然实验法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实验。从一、二年级一学期的作业本、作文本、考卷中搜集错别字232个,让学生听写,结果仍有113个错别字。根据错别字的难度(以错误人数的多少为标准),并适当照顾汉字笔画的繁简程度选出60个字,搭配成6组,每组10字,各组字的难易程度力求相等。然后笔者采用五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调查。
第一种采用只练不讲。笔者将第一组字写在黑板上,不做讲解分析,而要求学生照样书写5遍。此后,即用听写检查一次,将学生分为五组,经过笔者半年的实际调查,通过每隔一天、一周、两周、一月、两月对各组的情况检查一次,以便观察儿童识记和遗忘的情况。(见下表1)
时间
每隔一天
一周
两周
一月
两月
学生遗忘情况
一字不错
基本不错
1-2个字
3-4个字
5-7个字
 第二种采用只讲不练。笔者写出第二组字后,结合学生在摸底测验中的错误,对每个字进行简要的讲解分析。对错字,主要是根据字形结构,分析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写才正确;对别字,主要是根据音、形、义等方面,指出它与什么字混淆了,正确的是哪一个。由于这些错别字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只在错的地方扼要讲一下,但不要求学生练习。(见下表2) 
时间
每隔一天
一周
两周
一月
两月
学生遗忘情况
2-3个字
3-4个字
5-6个字
7-8个字
只对1-2
 第三种采用讲练结合。笔者先扼要地讲解分析第三组字,学生随即练习5遍。练完后立即听写一次。以后的检查同第一组字一样。(见下表3) 
时间
每隔一天
一周
两周
一月
两月
学生遗忘情况
一字不错
一字不错
1个字
2-3个字
4-5个字
 第四种采用学生主动分析与练习相结合。笔者给学生听写第四组字,并在考卷中错的地方做记号,然后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可以与同学讨论、查字典或问老师),写出正确的字,并简单地写出错误原因。笔者再将这组字写在黑板上,对错误最多的字,适当地进行讲解分析,然后由学生练习5遍,并及时进行检查。以后的检查也同第一组字。(见下表4)
时间
每隔一天
一周
两周
一月
两月
学生遗忘情况
一字不错
一字不错
基本不错
1-2个字
3-4个字
第五种采用学生主动分析与多次练习相结合。开始的方法与第四组相同,在听写检查后,每天照样纠正和练习。笔者只着重对有错误的字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讲解。如果错误的人数少,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课堂上进行集体练习,每次练习5遍,直到全班学生不发生错误为止。以后不再练习,按第一组字的方式进行定期检查。(见下表5)
时间
每隔一天
一周
两周
一月
两月
学生遗忘情况
一字不错
一字不错
基本不错
基本不错
1-2个字
调查结果显示:只练不讲比只讲不练效果好,说明练习对小学生识字的重要性,而讲练结合效果更好;但想要最好的识字效果,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通过足够的练习巩固才能够取得。
二、错别字的产生原因分析
为什么学生会出现那么多错别字?而且在反复讲练之后还层出不穷?这需要了解错别字的形成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
(一)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多个笔画之多。形近字多,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例如:“未——末”,“酒——洒”。
2、同音字多,形近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个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1],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例如,“必须——必需”,“纪念——纪年”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形近字如“羸”与“赢”,“罄”与“磬”,更是让一些学生晕头转向。
汉字本身庞杂的特点是造成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基础。
(二)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通过上面调查结论可以知道,学生是识字过程主体,识字效果如何,会受到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直接影响。
1、知觉的分化水平低。小学生感知事物,习惯于看个大概,缺乏精细的分化能力,因此往往只能获得粗略、笼统的印象,而遗漏重要的细节。他们识字,就倾向于整体地感知字形,而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尤其容易忽略那些被强的成分所掩蔽的弱成分。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写字中的错误,主要表现为结构错乱、部件混淆、笔画增减等“形错”。这正是由于他们知觉分化水平低的结果。
2、遗忘规律的制约。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进程就趋于缓慢[2]。小学生识字后,就开始了遗忘的过程,倘若没有及时巩固,遗忘得
就更多。
3、思维定势的影响。,“朗”写成“月良”, 将“武”写成“武丿 ”,“批评”写成“批抨”,“湖畔”写成“湖泮”,这便是双音词中前一个字的偏旁对后一字发生了定势影响。另一种情况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如“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4、词汇的储备量不足,从而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如把“一鼓作气”写成“一股作气”,把“提纲”误写成“题纲”。
5、书写时态度不够认真。学生在书写时的粗心大意,态度不认真,也是产生错别字的一大原因。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己能发现并纠正的。
(三)教师的教学引导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对老师仍有很强依赖性的小学生来说,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有的老师在教授新字时,教学手段枯燥,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又或者讲得不生动,将会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被动学习,识字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充分,对字形、字义分析不透彻,教学效果不理想。没有使学生巩固建立音——形——义的联系,或者对字义理解错误或一知半解,将导致同音字代替的错误;对先后学习的类似字词没有很好的归纳和区别,容易导致学生混淆。
(四)社会因素的干扰
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日益泛滥与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些电视字幕、户外广告等为了叫得响亮或一语双关而使用谐音字,并不在别字上打双引号作警醒,如“咳不容缓(药品广告)”,使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错字、别字,形成张冠李戴的习惯。由于新课程或教学改革中,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小学都开设有电化教学设备,让孩子多通过接触电脑、互联网络完成课后思考或参与制作课件。这样容易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做部分书面作业的时候,直接用电脑完成并打印,使他们只知道“拼读”词语,而不知道“书写”。长期依赖下来,一旦离开电脑、直接用笔纸作答时,就会“抓笔忘字”,错别字连篇。
三、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的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的错别字调查和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消除错别字,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引导是关键。教师要改善和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识字效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意识
小学生都是好奇的。教师要适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时候不应该急于讲出某一课生字的特点及识字的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直观的汉字教材造成新奇、诱惑,引起学生主动探求汉字特点的兴趣,并逐渐培养起辨析汉字的能力,从而掌握识记的方法。
1、自主发现联系
汉字是意音文字,有“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总规律。了解了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可以避免错别字的产生。如出示“跑、跳、踢、跨”,朗读后讨论发现了什么,借助动作演示,学生发现这些字都与“足”有关,让学生从中悟出形旁可表意。如教学“清、请、情、晴、蜻”一组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观察,发现其共同点是都有表音的声旁“青”,加上不同的表意形旁构成,从而让学生认识形声构字规律。
2、自主发现差别
当学生遇到难于辨别的细微特征时,这些特征就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关键特征,这时加强辨别的最好方法是,突出关键特征加强对比。如教学 “戌、戍、戊、戎”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后,要在每个字的关键部位用彩笔标出,在学生辨别后,要及时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反馈,对于由于能力问题而产生的错误辨别不能随意批评,而应该鼓励引导进一步辨别,鼓励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答案,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平时多讨论“你是怎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形近字的?”“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部分?”。平时还要多开展比一比,评一评“辨字高手”等活动。
(二)巧记音形义
汉字是由形、音、义三个因素组成的方块图形。掌握汉字,既要对它的形、音、义作分化的认识,又要在这三者之间建立起统一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揭示各种联系规律。对同音字要结合词语在弄清字义的基础上掌握字形;对形近字乃至相似的偏旁、部件,要组织经常性的归类辨析。总之,对学过的字要求做到见形知音、义,听音而知义、形,表音
、义可写出字形。
1、根据字音特点记字形
有些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区别开来。如“令——今”,这两类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记住声母是“L”往往可写成“令”,如“玲、岭、怜”;其余的读音可写成“今”,如“吟、念、贪”等。还有的字可以用韵母来鉴别,如“舀——臽”很相似,韵母是“āo”应写成“舀”,如“稻、蹈、滔”;其余的写成“臽”,如“焰、馅、陷”等。
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和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新字教学时,老师形象地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教给孩子,那么别字就会大大减少。如“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就干燥了。又如,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其标义,理解其释义,错误就会减少了。例如:“冫”与“氵”常常混淆,老师要讲清楚,凡用“冫”做偏旁的字,大都与冰有关系,如“冷、冻、凝、凛、冽”等,而用“氵”,大多与水有关系,如“江、河、湖、海、流”等。
3、发挥想象力记字形
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对于容易错误的汉字,如在比较隐蔽的部位中的点、横、钩等,除用彩笔加以凸显之外,还可以让孩子运用想象力赋予汉字独特的含义,能使孩子对字形的记忆更牢固。如“鸟”字中的“丶”像什么?有的孩子说像一条吃到肚里的虫子,有的说像啄木鸟尖尖的嘴巴,有的说像啄木鸟的心。
编故事: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汉字的组成关系编小故事。如“辛”,有的孩子说:“妈妈是营业员,每天立上十个小时真辛苦”,这样,他就不会把“辛苦”写成“幸苦”了。又如“省”字,有的孩子说:“到超市买东西,少用眼睛看,就可以省下许多钱”。既生动又有趣,孩子记得牢。有不少学生常常在“武”字最后多一撇,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边板书边讲解“武功高强的大侠不需要这把刀(这一撇)”,这样学生印象就深了。
编儿歌:如学生总是把“琴”字下边写成“令”。为了帮组学生纠正错别字,有一位老师编了一句儿歌:“小王和大王,今天来弹琴”。不仅强调了上边两个“王”字的写法稍有不同,而且突出了“琴”下边的“今”字。这样一来,很少再有学生写错了。当然,识字儿歌不光可以由老师编,同样可以发动学生自己编而且效果更好。
猜谜语:它与编识字儿歌有相似之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猜谜的方式来记住那些容易错的字。如“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大嘴,小口里面藏。”学生在猜到是“高”字后,就很少写错“高”字了。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4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30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错别字   分析   错误   识字   字形   遗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