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号角——大江报

皖中区党委的机关报——大江报
——舒文
作者简介:舒文(1916——2008),浙江青田人,193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皖江区委宣传部、华东野战军纵队宣传部副部长,《渤海日记》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处长,中共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教育卫生工作部副部长,上海市科委副主任、主任,上海市教卫办副主任、高教局局长,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我到了无为东乡,曾希圣、李步新等同志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收容、整编皖南突围的部队和干部。当时我们既看不到报纸,也看不到书籍,只靠党中央的一些指示来了解情况。三四月份,组织上决定出类似小报一样的《电讯》,供大家了解形势。我过去未搞过编辑,但为了想及早工作,就主动报名编报。开始仅我一人,又无专用电台,只能利用部队电台的空隙时间,收抄延安新华社的电讯消息。我自己既当译电员,又当编辑和刻写员,还要自己油印、发行。当时,这种八开的《电讯》发行得较少。由于电报收报时间无保证,所以《电讯》只能断断续续、不定期出,但是大家总能知道一些消息了。
5月,七师成立。《电讯》改名为《战斗报》,仍是油印,属于部队的报纸。因为那时的书籍很少,所以《战斗报》就成了对部队人员进行教育的好材料。当时,江北游击纵队二团也有个油印的报纸,成立《战斗报》报社时,把二团办报的人并了过来,他们就不出报了。这时,我们《战斗报》共有蒙谷(二团宣传科长,现广西科协负责人)、陈起(二团宣传科人员,现五机部一研究所负责人)、朱士俊(提前过江的皖南教导队学员,现上海市物资局副局长)和朱的爱人何素贞等同志及刻写员、印刷员、运输员(挑报纸与油印器材)共十几人。七师宣教部长殷及夫同志兼任《战斗报》社社长,我任总编辑,负实际责任。此时,我们自己有了个电台,师部电台还给我们派来了一个原是老红军的报务员,译电员是无为籍的女同志孙静端同志。从此,我们收抄电讯有了保证。开始是陈起同志刻钢版,他刻的字很好,后孙建同志跟他学,也刻钢版;何长伦同志搞油印。孙、何都是无为人,何当时只有十五六岁。《战斗报》起初3天出一次,后来就天天出版,版面是四开。该报虽是部队报纸,但发行不只限部队,在地方上也发行。成立了《战斗报》社后,我们就搬到恍城一带住。当时住址流动性大,在凤家坝住的时间较长,张家坳也住过。
1942年区党委成立,《战斗报》改名为《大江报》。《大江报》的名字是陈毅同志起的,3个字也是他题的,由七师政治部主任何伟同志从苏北带回无为。从此,《大江报》就成了
区党委的机关报,不单是部队的报纸了。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周新武同志兼任《大江报》社社长,我仍任总编辑,主持日常工作。当时,吕惠生同志任无为县县长,县政府有一与《战斗报》同时并存的《新无为报》,到成立《大江报》社时,该报也合并过来了。赵节(《新无为报》的负责人,现在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邾繁等同志就是这时来到《大江报》社的。报纸的地方版由赵节同志负责,国际国内新闻版由蒙谷同志负责。这时我们也有了专职的记者,如叶诚(原宁夏广播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现离休)、李漱泉、王粒芒、刘冰(他是十五六岁的小记者,现是上海电视台台长)等同志。新四军成立了由范长江同志负责的“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后,我们也成立了“新华社皖江分社”,由唐为平同志具体负责。以后我们在和含、临江、皖南、沿江等地区都成立了支社,与记者的工作结合起来。在成立支社之前,各地都叫记者站。
《大江报》虽仍是油印四开报,但油印技术很高,每张蜡纸可印3000份。报纸的版面也很讲究,标题磨成粗字,内容全都用仿宋字体写。报社还有吴耘、陈亚君、费力必等画家,他们专为报纸画插图和漫画。报纸发行3000份,很受欢迎,是当时根据地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
《大江报》社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四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皖南事变中突围过来的同志,二是坚持本地斗争的江北游击纵队的同志,三是在无为县地方上工作的同志,四是从敌、顽区跑到根据地参加革命的同志。包小白同志就是1943年从上海到无为参加抗日斗争的。有一次从国民党统治区桐城一道来了姚琦、姚瑜、程镜明、方徨、路明、舒新等6位女学生。她们的家庭情况虽然较好,但受党的影响,仍冒险穿过封锁线到根据地参加革命。她们分别在报社里担任编辑、译电、刻钢版等工作。1943年,华中总分社还给我们调来了经过培训的五六个报务员(其中有柳伦同志),加强了《大江报》社和新华分社的收发报力量。高平黑猪
1943年下半年,吴锦章等同志领导的汤沟贸易货栈,从敌占区给我们购买了印刷机械和铅字。纸张及油墨等,也都是通过贸易货栈从敌占区购买。我们组建了印刷厂,由从二师过来的吉人同志(现在福建省纪委)任厂长,吉的爱人严检行同志任厂指导员,自此,《大江报》就由油印改为铅印了。当时的厂、社不在一起,报社靠近区党委,厂设在巢南山区。
自铅印以后,《大江报》虽仍是四开的日报,但从内容、形式到质量都有所改进,不仅有当地新闻、国际国内消息,还有副刊、漫画、插图,发行量为5000份,受到广大军民、干部的欢迎。
当时办报是在区党委领导下全党办报,是把它作为一个战斗任务来完成的。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同志很关心《大江报》,他要审查社论,有时他自己也写社论。各地新华支社都在地委宣传部领导下,与宣传部一道活动。县委宣传部长、区委宣传部长、宣传员等人都是我们的通讯员(江声同志就是积极的通讯员),有的教师也投稿。我们的记者多时达到10人,他们都是在当地的宣传部门领导下工作。《大江报》不仅发行到整个七师活动的地区,还通过秘密关系发行到敌占区,发行网就是中共组织的交通站。众和干部通过报纸了解中央指示、国内外大事和本地区的新闻。报纸能起着鼓舞士气的作用,报纸不出,众就知道要打仗了;报纸一出,人心就。因此,我们报纸除非仗打到面前才停几天,战斗一结束,我们即把战斗胜利的消息报道出来。
在根据地里经常要行军作战,所以办报十分艰苦。每到一处(大多数是夜晚行动),我们都不能休息,要立即杆子架天线,收抄新华社电讯,不论再忙、再累,我们都坚持出版《大江报》。如遇反扫荡、反摩擦等紧急情况,我就带着电台、油印机与报务员、译电员、刻字员、油印员、运输员等组成一个小组,继续出版油印的电讯小报,报社大多数同志就到敌占区附近隐蔽、打埋伏。因为敌人打出来,那里有两面政权、有空档。记者则分散到各地和当地军民一起战斗,费力必同志就是在临江战斗中牺牲的。印刷厂遇上战斗,
大家就更辛苦了,要把机器埋起来,然后分散打游击。我们保留两套设备,不出铅印报就出油印报。当时是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的,在战斗中,只要运输员把机器运到,就用手摇发电机,保证收发报。济南莱钢钢结构有限公司
盖洛普q12
甲硫醇1942年七师又创办了《武装报》,专门报道部队的情况,只在七师及其下属的部队里发行,由陈明同志(现在安徽省文史馆)负责,由七师政治部的殷及夫同志领导。1944年又出版了不定期的《大江杂志》,内容大多数是刊登一些负责人的报告及有关经验总结的文章。
喻嘉言
1945年日寇投降后,七师准备北撤,我被任命为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接着任新四军七师宣教部副部长。这年的六七月间到新的工作岗位,结束了我在《大江报》社的工作。《大江报》由蒙谷同志负责,一直到北撤离开皖中根据地无为时才停刊。《武装报》因是部队报纸,北撤后仍继续办。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大江报》停刊后,一些同志调到部队编《武装报》以及作宣教工作,一部分同志被调到由范长江同志负责的苏皖边区政府机关报——《新华日报》社工作,以后又到华东局的《大众日报》社,全国解放后转到新华社工作。前述的包小白、程镜明、方俊等同志至今
仍在新华社。
从《战斗报》的创办到《大江报》停刊,这短短的四五年的时间里,在党的领导下,锻炼出了一批新闻干部、宣传干部和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现在他们已是这些战线上的负责同志了。
新四军七师北撤时,我曾带有全套《大江报》,到山东后存放于《大众日报》社,可惜在以后解放战争中失落了,失去了这一地区军民战斗的系统记录。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4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30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同志   报纸   战斗   部队   工作   大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