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昆仑—王宁

昆仑,古称“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被认为黄河的源头,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名词。关于它的位置,古今的历史地理学家多有探讨,但大多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虽然汉代以后把西域某几座大山定为昆仑,可那都是根据古书所记附会的,并非是真正的古昆仑,这看看顾颉刚先生的《昆仑和河源的实定》[1]一文就可明白。顾先生在文中对汉代以后的昆仑作了详细的考证,但对古昆仑的讨论仍然未能确定。
实际上,关于昆仑虚最早、最古老的记载是见于《山海经》(确切地说应该是《海经》部分,《山经》部分要晚得多),后来得《禹贡》、《淮南子·地形训》和《水经》等地理学著作中所述的昆仑,都是以《山海经》特别是以《海经》中的昆仑虚为蓝本的,所以要解决古昆仑的问题,就要从《山海经》中的记载入手。
一、误解的澄清及对《山海经》的再认识
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误解,就是过去都把昆仑当成河源,这就是本自《山海经》所记。其《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海内西经》云:“河水出(昆仑)西(原作东,误。据《尔雅·释水》注和《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改)北隅。”过去都把这个“出”理解为发源,那是错的。“出”固有发源之义,但也有“流经”之义,如《水经注·河水》引《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这个“出”便是流经的意思,其他例子尚多,不烦备举。《山海经》中的“出”许多就是流经而非发源,如《海内北经》曰:“阳汙
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河水不可能既发源于昆仑,又发源于阳汙之山,又发源于凌门之山,这些“出”都是流经之义。《山海经》中河出昆仑虚的记载也是说河水是流经昆仑虚而非说河水发源于昆仑虚。前人就是因为错误地理解了这个“出”字,于是就去河源,以为到了河源也就到了昆仑虚,因而越越向西北,最后到了远离华夏中土、荒无人烟西北塞外,实则离真正的昆仑虚也愈来愈远。
即使这个“出”是发源的意思,也不能确定那里就是河源,因为古人所说的“河源”都非真正的河源,确定河源在巴颜喀喇山脉各姿各雅山麓还是近代的事,古人的活动能力和范围有限,他们一般是把自己知道的河流最远的流经地当成源头,黄河亦是如此。我们看看古书的记载,自战国以降,黄河的源头是一步步逐渐向西北推移,那是因为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能力不断扩大,知道黄河流经的地方越来越远之故,但他们一直没有到真正的河源。如果认为到了河源就到了昆仑,那么各姿各雅山岂不成了昆仑
虚?
这样考证出来的结果,自然不能与古记相合,也不能令人信服。一直到1956年,台湾女学者苏雪林女士在《昆仑之谜》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古昆仑就是泰山的观点,她说:
“山东半岛之泰山在远古时即居昆仑地位,泰者大也,泰山者大山也,殆取西亚‘世界大山’之义。又居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案
大地脐上,天门在其顶,幽都处其下,与西亚世界大山条件无一不合。幼发拉底斯在西亚称为‘大地之灵魂’(goulofuland)谓天地间万物皆由其创造,尊称为River而不名。我国黄河亦称‘河’而不名。幼河称为公平正直,审判人类善恶之水,故西亚每掷罪人河中以沉浮验有罪与否。我国亦有指河为誓之俗。则黄河与泰山神话殆同时传入者。余固主张域外文化曾两度入我中国,第一度尚在夏商前,此当属之第一度。”[2]
苏女士的看法可谓是一个凿破鸿蒙之说,解开了几千年来的古昆仑之谜。此后,1985年,何幼琦先生发表了《〈海经〉新探》一文[3],对《海经》中的地理做了详细的考察研究,也认为古昆仑虚就是山东的泰山,使古昆仑的问题有了一个完满的答案。虽然何先生这篇文章中值得商榷之处甚多,但他考证的《海经》地理多有创获,有许多还是重要发现,为《山海经》研究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此后,何新在《诸神的起源》[4]、徐显之在《山海经探源》[5]均步其后尘接踵论述古昆仑山就是泰山。aex公共广播
其实,这个观点在古代就有。《山海经·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袁珂《校注》:“此神即《海内西经》之开明兽也。”《海内西经》曰:“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又曰:“(昆仑虚)门有开明兽守之”。昆仑虚上的开明兽即陆吾,《庄子·大宗师》作“肩吾”,云:“肩吾得之(道),以处大山”,成玄英《疏》曰:“肩吾,神名也,得道,故处东岳,为太(泰)山之神”。《山海经》说开明兽陆吾为昆仑之神,而《庄子》以为是大山之
神,成玄英更明确地说这个“大山”就是东岳太(泰)山,可知古代的确有昆仑就是东岳泰山的说法,只不过因为“昆仑”被一再神化、虚化,这个说法逐渐隐没弗彰了。
但是,诸先生在论著中主要偏重于对《山海经》地理的探究,对有关昆仑的诸多问题未能作进一步的探讨,故有关于古昆仑虚的许多记载至今未能实定,需要详细地加以分析。
五月病其次要说明的是关于《山海经》一书的一些问题。《山海经》本来分为《山经》与《海经》
两部分,现在学界已经普遍认为这是两部本来各自独立的古籍。何幼琦先生认为《山经》本名《五藏山经》,《海经》即古书《禹本纪》,是刘向、刘歆(后改名秀)父子在校书时将二书合编在一起,题名为《山海经》的,这个说法笔者很赞同。
笔者认为,“《五藏山经》记述的是夏王朝故国的山川地理及其诸神的祭祀方法,其大体范围是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及于冀南、豫东和苏皖北部的地区,著作时间是战国的中后期,其作者是齐国的夏代遗民东夷族的巫史集团”[6],其《海经》产生得最早,也最有史料价值,它也是一部夏朝遗民著作的史书,它记述的是夏王朝故国的山川地理、方国异物和历史传说[7]。何幼琦先生以为它所记的疆域,就是泰山周围的山东中部地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在《〈海经〉的作者及记述的地理与时代》一文专门予以探讨,肯定了何先生的说法。《海经》说“河水出昆仑西北隅”,是因为《海经》时代的人们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的泰山周围,他们看到的黄河自泰山西北方向远远流来,再远的地方他们就不知
道了,所以才那样说,但并非是说黄河发源于此。
有了这些认识,对昆仑的研究是很关键的。
二、昆仑古记总载
上面说过,古籍关于昆仑虚的记载甚多,而以《山海经》为最古,其次是《楚辞》,汉代的一些书籍如《淮南子》、《河图》、《水经》等也多本《山海经》为说,亦颇可资参证。但自汉代以后的书籍,每多神仙家方士之言,如《十洲记》、《神异经》、《拾遗记》等,其所记之昆仑多羼入后来仙家方士的想象,就难以凭信了,故兹不录入,仅在论述时用作参考。
兹先录《山海经》有关昆仑虚(丘)的记载于下:
《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 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木则枯。有鸟焉,其名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
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
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因为《山海经》流传既久,在刘向父子校订之前已经版本纷异,经文多有残缺讹误,难见原貌,而先秦及秦汉间之著述中言昆仑者多本于《山海经》,他们得见《山海经》原本,故有今本《山海经》中所无的记录,因择其要者录于下:
《楚辞·离骚》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王逸注:“县圃,神山,在昆仑之上。《淮南子》曰:‘昆仑县圃,维绝,乃通天’。……县,一作悬。”
又曰:“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王逸注:“阆风,山名,在昆仑之上。”洪兴祖补注:“阆,音郎,又音浪。《道书》云:‘阆野者,阆风之府是也。昆仑上有九府,是为九宫。’”
又曰:“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王逸注:“《河图括地象》言:‘昆仑在西北,其高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也。”洪兴祖补注:“《禹本纪》言:‘昆仑山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华池。’《河图》云:‘昆仑,天中柱也,气上通天。’”
《楚辞·天问》曰:“昆仑县圃,其凥(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淮南子·地形训》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之]。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又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尔雅·释丘》曰:“三成为崐崘丘”,郭璞注:“崐崘山三重,故以名云。”疏:“《崐崘山记》云:‘崐崘山,一名崐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水经·河水》曰:“崐崘虚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郦道元注:“三成为崐崘丘。《崐崘说》曰:‘崐崘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
’案《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案《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纤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其高万一千里,《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河图始开图》曰:“昆仑之虚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又见《黄氏逸书考》辑《河图括地象》)
《河图括地象》曰:“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云气、五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绕之。”(《博物志》卷一引)
又曰:“昆仑之山为地首。”(《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
见义不为
牛顿死亡原因是什么又曰:“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郑玄注:“神州,晨土,即所谓齐州,中国之地也。”
又曰:“昆仑者,地之中也。”(以上二条据《黄氏逸书考》辑本)
根据上述资料,下面我们就把有关于《山海经》中的昆仑的一些问题作一下具体分析。深喉 小说
三、昆仑之虚神话考实
笔者认为,汉代以前关于古昆仑之虚的神话传说都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是任意虚造的子虚乌有之说,它隐含了上古人民对今山东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地理的认识。
(一)昆仑释义
关于“昆仑”的含义,古说不一,笔者认为它和十二岁名的“困敦”,实际上是一个外来名词,郭沫若认为就是来源于古巴比伦天蝎座名GIR.TAB的音译,后来又演变为混沌、浑敦、混沦等等。我国古代有氏族崇拜天蝎座,如陶唐氏、伊祁氏和子姓的商人等,他们都属于困敦氏,也就是浑敦氏,这些氏族初居于泰山周围,故泰山称为昆仑之虚,就像太昊之虚、少昊之虚、祝融之虚、颛顼之虚、夏之虚、晋之虚等“虚”一样,“昆仑”也是一个古代氏族的名字。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看拙文《混沌意义源流考》[8],兹不赘述。
苏雪林女士也认为“昆仑”一词是外来,她说:
“关于昆仑仙山之想象,不知始于何时,今日文献之约略可徵者,惟有文化最早之两河流域,故吾人亦惟有姑定两河流域为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3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9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昆仑   泰山   认为   河源   黄河   海经   名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