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美学还是审美学?

63
美学还是审美学?
王建疆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我们不论从语义考证,从学理分析,还是从学科的功能考虑,Aesthetics一词都应该被称为审美
感性学、审美学,而非现在流行的美学。审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审美学以审
美现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为整体的又有层次之分的研究对象。审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以哲学方法为
主的具有个性特点的综合性方法。
关键词:美学;审美学;人文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6-0036-06 
美学作为大学本科中文、哲学等专业的必修课,又作为文理兼修的选修课,在大学里已经得到普及。类似于李泽厚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招收美学研究生时遇到的将美学回答为“关于美国的学问”的尴尬,已不复存在了。但在这个熟视无睹的“美学”的背后,却潜藏着一系列历史的误读、思维的错位。尤其在美学面临来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冲击的“丑学”和“反美学”面前,美学除了声称自己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以求宽宥之外,别无作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文愿抛砖引玉。
一、是“美学”吗?
  “美学”是一个习惯性的表述,很容易被理解为研究美的学问或研究美的科学,好象有一个孤立的、与人无关的“美”等待我们去研究,但在现实中却不到这个与人无关的“美”。这一疑难早在古希腊柏拉图时代就已出现。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中苏格拉底对希庇阿斯将一系列实体(年轻的姑娘、漂亮的母马、美丽的汤勺等)作为美的回答的否定,以及对什么是美和什么是美的的区别,对什么是具有普遍概括意义的“美”的追问,却最终都以“美是难的”而结束。“美是难的”这句真言至今也没有过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更早些),国内外关于美是什么的探讨已被束之高阁了,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义分析美学就认为美是一个说不清楚也没有必要说清楚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冠以“美学”的书却一部接着一部,都在极力地阐释着“美”这一难题。这难道不是美学的悖论吗?
如果透过这层悖论,深入地就美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分析,则发现这里存在着名实不符的尴尬。
美学表面上看起来研究的是美,而非审美,但实际上却研究的是审美。“美是难的”,难就难在美是什么很难说清楚,而美学又是可以研究的,就在于审美是可以说清楚的。因此,美学的尴尬就部分地来自于这种名实错位。就美学的实际存在而言,确切地说它应该是审美感性学,简称审美学,
作者简介:王建疆(1959-),男,黑龙江密山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
而不是什么美学。
1.从辞源上讲,把美学称为审美学有其语义学和学科发展史上的根据
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A.G .B aum ga rten ,1714~1762)在1735年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把认识对象分为“可理解的事物”和“可感知的事物”两种,并指出,“‘可理解的事物’是通过高级认知能力作为逻辑学体系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是通过低级的认知能力)
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①显而易见,鲍姆加登是把我们今天称之为美学的学科归结为与逻辑学相对的感性学范畴。1750年,他根据自己的讲义整理出版了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 esthetica (拉丁文,德语是A sthetik ,英语为A esthetics ),都是“感性学”的意思。情趣、情调、趣味、感觉、感悟、体验、爱好、喜乐、激
动等等,人兼具艺术品味和审美鉴赏的主观活动,都在这个“感性学”的范围。正因为如此,鲍姆加登才有了“美学之父”的尊称。
“感性学”在翻译和流布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汉译和日译。英国来华传教士罗存德1866年
所编的《英华词典》(第一册)将Aesthetics 译为“佳美之理”和“审美之理”。德国来华著名传教士
花之安(E rnst Faber )率先创用“美学”一词。1873年,他以中文方式首次提到“美学”一词。1875年,在谭达轩编辑出版的《英汉辞典》里,Aesthetics 则被译为“审辨美恶之法”。1900年,侯官人沈翊清在《东游日记》中,提到日本师范学校开设“美学”与“审美学”课程之事。接下来是最早介绍西方美学思想的中国人颜永京,他将aesthetics 译为“艳丽之学”。1902年,王国维在一篇题为《哲学小辞典》的译文中,较早介绍了“美学”的简单定义:“美学者,论事物之美之原理也。”并译Aesthetics 为“美学”、“审美学”。1903年,汪荣宝和叶澜编辑出版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辞典性质的《新尔雅》一书。该书较早以通俗的辞典形式给“审美学”等词下了定义:“研究美之性质、及美之要素,不拘在主观客观,引起其感觉者,名曰审美学。”这种定义,由于《新尔雅》一书的多次重版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关于“审美”一词,《汉语外来词词典》将其
列为源于日本的原语借词,但上述罗存德1866年所编的《英华词典》(第一册)将此词译为“审美之
理”之“审美”,而这部辞典很早就传到日本并对日本创译新名词产生过影响。1879年,它被日本学者改题为《英华和译字典》翻刻发行,后来又在日本出现了几次增订本,流布相当广泛。可见,“审美”一词的语源在中国近代汉语中,而非在日本。日本是“审美”一词的译用国。至于“审美学”一词,则可能是日本学者在“审美”一词基础上的课程设置,它在日本很长时间里是同“美学”一
词并用的意义相同的词汇。②总之,Aesthetics 即现在“美学”一词的拉丁语、德语和英语原意是
“感性学”、审美学;其最早的译文(1866年)也是“审美”,而非美。把美学改为审美学,名正言顺。
就学科发展而言,上世纪80年代刘东就公开声明:“Aesthetics 的科学译语,既不是‘美学’,也
不是‘丑学’,而应是‘感性学’本身。”③之后,王世德出版了《审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王建疆出版了《自调节审美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迄今为止,以《审美学》或以“某某审美学”命名的教材和专著以及说法不下30种。因此,从语义上和从学科发展的实际来讲,美学被称为审美学或审美感性学,也是理所当然的。
2.从哲学基础上讲
审美学更符合关系本体而非实物本体的思想。存在有三种,一种是实体的存在,表征着存在者的物质
属性。另一种是思维和意识的存在。第三种存在是人们不大注意到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实体之间的关系存在。对对象、价值和真理的不断反省和发问,也是一种存在,而且是更高级、更与人的生命息
73是美学还是审美学?①②③鲍姆加登:《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1987年,第169页。
以上考证详见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
刘东:《西方的丑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9页。
息相关的存在。审美就属于这第三种存在。这种存在是关系的存在,是意识反思的存在,是生成的存在。审美学学科的确立是美学研究深入的必然结果。研究者的视域从客观实在转向主观经验,从实物本体转向关系本体,从研究美转向研究审美现象和审美关系,本身就带来了对美学学科的全新认识。这种全新视域和全新认识符合当今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的研究由实物中心进入系统中心,由现成进入生成的发展趋势。从客观实在转向主观经验,从实物本体转向关系本体,就首先意味着审美对象已从现成的客观实体存在变为生成的关系存在。审美学就是充分体现这种关系存在的学科。国内外出现的“丑学”、“反美学”等貌似在挑战传统对于美学的误读,但由于不是从关系的变化所导致的审美的变化来研究对象,而是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美学与丑学、反美学对立起来,从而消解了美学存在的意义,这在思维方法上仍然深陷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泥潭。
3.从思维方式上讲
审美学更符合生成论而非现成论的思想。从审美生成论的思想出发,更容易理解日趋复杂、变异的当代审美文化和后现代文艺问题。生成,英语beco m ing,①德语W erden,表示正在形成而又未完成的状态。即从A到B的过程中,但它既不是A,又不是B。②因此,生成又称“方兴未艾”。③审美就是这种有机的生成过程,而不是现成不变的或一劳永逸的现象。“美”就是这种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有机动态系统,是一种非实体的关系,价值,效应,经验和形式。就拿身体审美来说,究竟以清瘦为美,还是以肥硕为美,并无一定的标准,而是以特定时代、特定人的特定趣味为转移,是一个不断转换、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审美学较之传统的美学来,更能把握住生生不已的审美现象。
4.从学科的统摄性、通约性上讲
中国古代没有关于美是什么的学说,但关于审美的理论却十分丰富。不仅很早就有老子讲“涤除玄览(鉴)”“致虚守静”,庄子讲“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而且后来许许多多的诗论、文论、画论、乐论,也都是讲审美,讲鉴赏的,而没有专门去探讨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因此,用“审美学”就会有更大的包容性或普适性,把中西方美学统摄统一到相通的学理上来。
5.从审美的本质上讲
美学把“美”作为研究对象,审美学把“审美”作为研究对象,实质上都体现了不同的存在论和本体观。“审美”更多地体现了关系,体现了实践,体现了活动。以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审美为例,对服饰的选择并不
是一种与人绝缘的孤立的“美”对象,而是与特定时代、特定地点、特定时节中的人的存在和与人的穿戴密切相关的审美现象,它是与穿戴者的合体、舒适、功用、愉悦息息相关,并与旁人的目光、品评等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被视为有无眼光,有无品位的主观评价活动,但这种主观评价并非没有客观标准的任意行为,而是基于服饰(客体)的形式美因素(款式、彩、线条、质感)和主体(我,别人,我眼中的别人和别人眼中的我)对服饰的选择这样的主客体关系之上,是一种跟功用连在一起的审美活动。一旦离开了这种主客体关系,那么,对于一套休闲服装跟一套西装革履之间,甚或对于一套长袍马褂跟一套道具服装之间的有关美丑和品位的品评,就会因为没有背景或条件而变得毫无意义。审美自然包括美以及对美的感悟,而传统美学中的“美”却未必就必然包含审美。美是在审美中生成的,而审美却未必是在主观假定的“美”中存在的。④所以,就现在通行的个别美学教材已经开始把美学作为研究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来对待的现实而言,把美学直接界定为审美学,更符合审美现象的特点。
审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地方还在于,它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而不是从物的存在来考察审美现83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美学研究
①②③④参见德勒兹、加塔利:《卡夫卡:走向少数族文学》等书。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07页。参见朱立元主编:《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象,把美和美感置于审美活动的现实关系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而不是从主客分离的立场进行解析。因此,我们认为,审美是人获得审美感受并进而获得精神解放的感性活动过程。美则是在这种感性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价值关系、人生体验、人生境界和艺术形式的感性凝聚或形象显现。离开了审美活动的美,只是观念中的假设,或概念中的抽象,而非现实中的事实。
6.再就审美的价值而言,只有审美才能实现价值
审美有什么用处?人类为什么会出现审美现象?这是任何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都有可能问到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审美可以娱乐、消遣、享受的说法,也有审美可以熏陶、陶冶、教育的说法。应该说,这些说法都部分地接触到审美的功能和作用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道理还只是浅表的,尚未未涉及审美功用的根本。上世纪最具有创意的说法是将审美作为一种人类和人类社会的
调节机制来对待,提出“把审美机制作为起调节作用的一个制导系统来看”。
①这种调节机制就像道德和法律这些调节机制一样须臾不可缺少。但不同于法律机制的强制性和道德机制的半强制性,审美调节机制把人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系统生存与发展目标的追求变成了个体自觉的心理倾向,从而对美的事物和美的言行,情喜爱之,心向往之,行效尤之,从而达到审美的似无用
而实际上有大用的效果。这种说法无疑是深刻的,也是符合审美的实际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人类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审美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自觉地维护审美,进行审美,努力构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但审美价值和意义的实现既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实践的结果,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于社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最终得到实现。因此,审美学较之美学,更能体现学科的功能。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理由,我们把美学称为审美学。审美学就是研究审美现象、审美规律的人文学科。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也已经开始注意到欣赏者主体或审美主体的存在。如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指南》﹙麦克阿瑟出版公司﹚就写道:“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对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它要回答的问题是:美或丑是内在于所考察的对象之中呢?还是在欣赏者的眼里?在其他一些事物中,美学也力图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和论点,考察心灵的审美状态,评价作为审美陈述的那些对象。”虽然尚未明确提出美学应研究审美关系,也未能从整体上实现视域的根本转变,审美学尚未完全摆脱美学的遮蔽,但较之把美作为孤立的实在对象研究的方法来,这种顾及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定义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审美学属于什么学科?
  审美学以什么为研究对象,应该归属于什么样的学科?这是一个尚存歧义的问题。以下是国内外一些
有代表性的看法。美学应该属于科学对象。有人包括马克思都曾有过要对美进行数理研究的想法。
1.把美学定义为学科和科学的不同说法
(1)《美国学术百科全书》说:“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在于建立艺术和美的一般原则。”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显然不在科学范围之内。
(2)意大利《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美学是“将美与艺术作为对象的哲学学科”。学科就是学科,不一定属于科学。
(3)法国的《美学辞典》将美学分别定义为“美的玄思”和“艺术的哲学和科学”。这里的美学具有学科和科学的双重属性。
(4)德国《哲学史辞典》解释为:“‘美学’一词已成为哲学分支的代名词,研究的是艺术和93是美学还是审美学?①黄海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04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美学研究
美。”显然,哲学的分支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
以上定义的共同点在于,一是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和美,二是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在美学究竟属于人文学科,还是属于科学方面,常常表现出模棱两可。
至于国内美学界,以教科书为例,也相应地存在着把美学界定为学科和科学的两种不同说法。
2.审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几点根据
人文学科,英语为humanities,按1978年出版的朗门《现代英语词典》的解释,指对无关科学研究范畴的文学、语言、历史的研究。我们认为,审美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
首先,在研究过程中,审美学跟人文学科一样,具有强烈的主观介入。人文学科在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探讨的同时,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价值、意义,这与自然科学的只关心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关心人的问题是不同的。同时,人文学科在研究过程中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价值理想和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也就是说,在人文学科的研究过程中,主体强烈地卷入其中。如对现代艺术、民族艺术的看法,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研究者的是非好恶的主观彩,因此,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美学家对现代艺术、现代性、民族艺术、民族传统的研究是没有也很难有统一的认识的。
其次,在研究对象上,审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物质、研究物质结构和力与能量之间的转换,也不同于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管理学等的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生产力变化、经济指标和管理
指标等硬件和软件,它本身不具有实体性。象文艺美学研究中的情景,形象,风格、意象、意境、神妙、气韵等,本身都不是实体,而是文学文本在接受者大脑中的情感效应,往往因人因时而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标准。
第三,在研究结果上,审美学与人文学科一样,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的可反复验证性,主要表现为基于一定主张和一定事实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是无法在科学意义上进行验证的。象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就在于它们虽然可以论证、推演,但始终无法验证。研究结论往往随研究者与对象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永恒不变的美的定义是不存在的,而且任何关于美的定义都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最后,审美学与人文学科一样,在研究方法上虽然也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但并不追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中的定量分析、反复实验、数据验算,也不一定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绝对客观性、精准性,而是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对象发展的历史性,力争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这样的方法主导下,同样一部美学史,或者同样一部文学史,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一本美学教程,其中的体系往往五花八门。而且,人们始终无法用一种统一的方法来进行体系的统一,因此,“重写文学史”、“重写美学史”的呼吁总是不绝于耳。根据以上四点理由,我们认为,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社会科学,更不是自然科学。
三、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审美学是不同于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关系存在而非实物存在。是生成的存在,而非现成的实在。一般美学研究是先假定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学研究美似乎具有先天的不容置疑的合法性。
(1)《大英百科全书》(1964年版)说:“它是关于美及其在艺术和自然领域中的表现的认识。”———美学是关于美的。
(2)《美国学术百科全书》说:“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在于建立艺术和美的一般原则。”———美学是要建立美的原则。
(3)意大利《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美学是“将美与艺术作为对象的哲学学科。”———美学的对象是美。
(4)法国的《美学辞典》将美学分别定义为“美的玄思”。———美学的对象是美。
(5)德国《哲学史辞典》解释为:“‘美学’一词已成为哲学分支的代名词,研究的是艺术和美。”———美学研究美。
(6)日本《広辞苑》﹙1984年版﹚说:“阐明自然和艺术中美之本质与结构的学问,它以美的一般现象为规定,对其内外条件和基础发展进行阐明规定。”———美学研究美的本质与结构。
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共同点在于认为,美学研究艺术美和自然美。与此不同,我们认为,除了自然美和艺术美外,审美对象还有社会审美或社会美的范畴,不可忽视。另外,审美学特别关注研究对象是关系对象还是实体对象,是生成对象还是现成对象。这是因为审美本身面对的是活动的,然而又是不确定的对象;是关系的对象即意识参与其中的对象,而非与主体意识无关的实物对象;是生成的对象而非现成的对象。这些研究对象的不同构成了审美学既不同于自然科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审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形成一个系统层次,在这个系统的第一级次上是研究整个的审美现象,包括艺术审美、自然审美、社会审美三个方面的整体现象。在这个系统的第二个级次上是研究构成整个审美现象的主客体关系。在这个系统的第三个级次上是研究构成这种主客体关系的审美活动。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活动是构成整个审美关系,进而构成整个审美现象的核心。恰如一幅太极图,第一级次构成了整个图形,第二级次构成了阴阳两面,第三级次构成了阴阳两面的界线。整个太极的运行就是围绕这个界线展开的,它是整个审美现象变化发展的轴心。
既然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以研究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构成的审美现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它的研究方法就必然具有综合性特点。审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综合的方法。既有哲学、人文学科的体验、感悟的方法,如对诗歌和艺术的鉴赏;又有一般社会科学的分析、判断、归纳、演绎的方法,如对艺术文本的分析;而且还不排除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如对颜、形状的观察和对心理的分析等。事实上,审美学诞生之日起就在同时使用这些方法,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因而,审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以哲学方法为主的综合性方法。从审美学方法论的演变历史来讲,表现在从哲学方
法到心理学方法,又从心理学方法到哲学方法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的有机统一。
①同时,审美学的研究方法又是个性化的方法。也就是每个审美学研究者在综合的方法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情趣爱好有自主的、独立选择的方法。例如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与宗白华就各自有各自的研究方法。虽然二位大师都有很深的西学基础,都有留学欧洲的经历,但朱光潜先生善于把西方的哲学和逻辑结合中西审美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娓娓道来,既使人明白豁朗,又使人感到亲切生动。宗白华先生则善于用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阐述中国古今的审美实例,不用西方式的逻辑推理,却能把中国的审美精神言简意赅地表达静尽,给人一种“神遇”之感。因此,对于研究审美学的人来说,富有个性的研究方法是特别值得提倡的。
总之,美学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称谓应该是审美学,这不仅具有历史的根据,更具有学理的依据,特别是具有来自现实的支撑。审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这些对象和方法入手,更容易获得对于审美现象的了解和把握。
责任编辑:张利明
1
4是美学还是审美学?①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蒋孔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52: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96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审美   美学   研究   对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