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专题——精选推荐

物候专题
物候专题达标⾃测
时间:45分钟设计:黄⽉兰
班级学号姓名
⼀、积累关于⽓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每类不少于三条。
诗:
词:
成语:
俗语:
⼆、下⾯是苏州9⽉21⽇的天⽓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些体现⼈⽂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今天⽩天全市晴到多云,夜⾥多云转阴,有阵⾬或雷⾬。明天阴有阵⾬或雷⾬,⾬量中等,局部⼤⾬,偏南风四到五级,夜⾥转偏北风四到五级,阵风六级。今天最⾼⽓温34度到35度。明天最低⽓温21度到22度。今晨最低⽓温26度。
三、唐代诗⼈⽩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岁⼀枯荣。野⽕烧不尽,春风吹⼜⽣。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揭⽰了哪些物候规律?在⼤⽓中从地⾯往上升则⽓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温度要下降1℃。能否再举⼀例句反映这⼀物候现象
五、在学习“⽓象物候”专题的⼩组活动过程中,⼩明发现,在古诗⽂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中各⾃的⽂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夜,⾼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下》
长风万⾥送秋雁,对此可以酣⾼楼。——李⽩《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居易《钱塘湖春⾏》
为迎新燕⼊,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六、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2分)
A、“北风卷地⽩草折,胡天⼋⽉即飞雪。”(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居易《⼤林寺桃花》)
《⽓象物候》专题教案
主备:黄⽉兰
学习⽬标
1、了解⽓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的特点;提⾼语⽂综合实践能⼒,能考虑⽤专题的形式整合⾃⼰某⽅⾯的知识。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疑难的意识,培养⼀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常事物中寻学习的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课时
教学过程:
⼀、导⼊
⽓象:⼤⽓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物受⽓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的⽅法?我们⼀起从《看云识天⽓》。⼀⽂中会得到了解。
⼆、通读课⽂,整体感知
1、本⽂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是采⽤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的中⼼句是哪句?
3、本⽂结构顺序怎样的?据此理清⽂章的结构层次。
4、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
(1)云的形态、⾼度与天⽓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第⼆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是怎样划分的?
(3)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看云识天⽓》⼀⽂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预知天⽓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彩,形状,预测天⽓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的⽅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三、精读深思,细⼼品味
(1)写“积云”变化为“积⾬云”的⼀段⽤了哪些表⽰时间的词,出来,说说它们的作⽤。
(2)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作者使⽤了哪些说明⽅法?
四、积累背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的谚语。
第⼆课时
⼀、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进⼀步学习通过其他⽅法去了解⽓象物候。⼤⾃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的语⾔,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然的语⾔》。你知道哪些⼤⾃然的语⾔?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三、读课⽂,研讨问题。
1、阅读第⼀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个定义。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产的重要性,都运⽤了怎样的说明⽅法,举例说明。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标志是哪些词语。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四、诗词部分
1、阅读李⽩《塞下曲六⾸(其⼀)》
分析:李⽩《塞下曲六⾸》(其⼀)⼀诗中“五⽉天⼭雪,⽆花只有寒”⼀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天⼭仍是冰雪⼀⽚,原因在于⾼度差异。⽩居易《⼤林寺桃花》“⼈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低⽓温差异。查阅资料可以从地理资料、⽓象资料、旅游资料、⽂学作品中去,如有条件,可以直接在⽹络上输⼊相关词语搜索。(注:可以是“天⼭”,也可以是“祁连⼭”)
问题:你从李⽩的“五⽉天⼭雪,⽆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五⽉的祁连⼭(天⼭),天⽓寒冷,⽩雪皑皑,看不到春花;⾼下差异是形成这⼀现象的原因。
2、⽩居易《⼤林寺桃花》
明确:课⽂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处越迟!“⼈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点。诗⼈在⼤林寺⾥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来了!其实,诗⼈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学笔法罢了。
3、王之涣《王之涣》
问题:王之涣《凉州词》的第⼀句“黄河远上⽩云间”,竺可桢先⽣从物候学的⾓度,认为应作“黄沙”。“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从物候学的⾓度看,“黄沙直上⽩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度分析,“黄河远上⽩云间”则不可能。从⽂学⾓度看,“黄沙直上⽩云间”过于直⽩,“黄河远上⽩云间”富有美感。⽂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
4、卢纶《塞下曲》
问题: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雁飞⾼”提出质疑。想⼀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北⽅⼤雪时,不可能有⼤雁,因为⼤雁早已南迁。
5、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
理解:(1)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暖鸭先知”。鸭是⽔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中鱼敏感。
(2)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温变化⼜⼗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暖,⾃然就“先知”了。(3)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情的联想。
(4)“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上,这是从物候学⾓度作的解释。
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上。
六、背诵诗词
《⽓象物候》达标⾃测参考答案:
⼀、【诗】1.⼏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接天莲叶⽆穷碧,映⽇荷花别样红。4.⼋⽉秋⾼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6.⼩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7.好⾬知时节,当春乃发⽣。8.春风⼜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岁⼀枯荣。野⽕烧不尽,春风吹⼜⽣。
10.黄梅时节家家⾬,青草池塘处处蛙。11.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词】1.⽆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黄花瘦。【谚语】1.朝霞不出门,晚霞⾏千⾥。2.⽇晕三更⾬,⽉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春暖花开、秋⾼⽓爽、秋风扫落叶、⼀叶知秋、春华秋实、春光明媚、春风得意、春华秋实、春意盎然、春花秋⽉、春寒料峭、春⾬如油、冬裘夏葛、秋⾼⽓爽、⼀叶知秋、、平分秋⾊、明察秋毫、春花秋⽉、暗送秋波、望穿秋⽔、寒冬腊⽉、秋去冬来、夏炉冬扇、⾬后春笋、春暖花开、风起云涌、烟消云散、⾬过天晴、晴天霹雳
⼆、答:今天⽩天全市晴到多云,夜⾥多云转阴,有阵⾬或雷⾬。明天仍是阴⾬天⽓。且⽓温下降5度左右。请出⾏时带好⾬具并做好防寒⼯作。
三、【答】:这⾸诗开头两句揭⽰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植物的荣枯,有⼀年⼀度的循环变化;第⼆,这种循环变化是随⽓候为转移的,春天⼀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四、⼈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五、答:“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1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1分)或:“莺歌燕舞”⼀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间传播春回⼤地的喜讯;燕⼦穿花贴⽔,衔泥筑巢,⼜启迪⼈们开始春⽇的劳作。
六、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下有关系。
《⽓象物候》达标⾃测参考答案:
⼀、【诗】1.⼏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接天莲叶⽆穷碧,映⽇荷花别样红。4.⼋⽉秋⾼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6.⼩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7.好⾬知时节,当春乃发⽣。8.春风⼜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岁⼀枯荣。野⽕烧不尽,春风吹⼜⽣。
10.黄梅时节家家⾬,青草池塘处处蛙。11.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词】1.⽆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黄花瘦。【谚语】1.朝霞不出门,晚霞⾏千⾥。2.⽇晕三更⾬,⽉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春暖花开、秋⾼⽓爽、秋风扫落叶、⼀叶知秋、春华秋实、春光明媚、春风得意、春华秋实、春意盎然、春花秋⽉、春寒料峭、春⾬如油、冬裘夏葛、秋⾼⽓爽、⼀叶知秋、、平分秋⾊、明察秋毫、春花秋⽉、暗送秋波、望穿秋⽔、寒冬腊⽉、秋去冬来、夏炉冬扇、⾬后春笋、春暖花开、风起云涌、烟消云散、⾬过天晴、晴天霹雳
⼆、答:今天⽩天全市晴到多云,夜⾥多云转阴,有阵⾬或雷⾬。明天仍是阴⾬天⽓。且⽓温下降5度左右。请出⾏时带好⾬具并做好防寒⼯作。
三、【答】:这⾸诗开头两句揭⽰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植物的荣枯,有⼀年⼀度的循环变化;第⼆,这种循环变化是随⽓候为转移的,春天⼀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四、⼈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五、答:“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1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1分)或:“莺歌燕舞”⼀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燕是春天
的信使,黄莺⽤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间传播春回⼤地的喜讯;燕⼦穿花贴⽔,衔泥筑巢,⼜启迪⼈们开始春⽇的劳作。
六、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下有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2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95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物候   现象   资料   云间   说明   季节   部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