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赏析

—《棋王》赏析
《棋王》发表在《上海文学》1984年第7起,后收入作家中短篇集《棋王》中。是作家的成名作,也是新时期“文化寻根”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按题材划分,《棋王》属于“知青”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青年棋手王一生在十年动乱中的遭遇和追求。但是,小说并没有像通常见到“知青”小说那样,写知青的劳动,写知青的命运、纠葛和悲欢离合,而是注意去写人,写人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下,写出了作为这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主体——知青自己的选择。正如王蒙所指出的:“这篇小说突出了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不会仅仅是被历史的狂风吹来卷去的沙砾的思想,表现出了一种新的力量。”
作品分析:
主题 小说以“”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背景,通过擅长下棋的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从“吃饭”和“下棋”两个方面入手,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文化大革命的否
定;同时,还显现出了相当深刻的文化内涵。
人物形象 王一生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知识青年形象。一方面,他自幼家贫,在饥寒中长大,使其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务实、坚韧、正直又有几分迂执的性格。他知道生活的艰辛,知道吃饱饭的不易,为此,把用劳动来换得衣食看成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而没有过高的物质追求。作品从他的吃相和对吃的理解,形象地展现出朴素而严酷的生活真理。另一方面,他又酷爱下棋,精于棋道。从小他就喜欢下棋。为了学棋,他曾拣过垃圾;为了学棋,他长途跋涉,“向天下人”学习,却不肯拜连残局都走不通的“名人”为师;他希望能参加地区的象棋比赛,却也不愿依靠不正当的手段来参加比赛,表现出他正直的品格和对中华棋道尊严的维护与追求。比赛结束以后,在与九个人同时进行的“车轮大战”的战中,他力克雄,取得了胜利。
艺术特 《棋王》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在艺术上具有着鲜明的特。
首先,作品的取材角度新颖不落俗套。作为一篇“知青”题材的小说,《棋王》没有像其他同类作品那样极力渲染上山下乡给“知青”们带来的苦难和悲欢,而是描写了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他既不把上山下乡视为畏途,也不把它看成是一种壮举,而是
以“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的大官态度,平静地对待即将发生的一切。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也努力避免描写知青们过“劳动关”、“生活关”、“恋爱关”、“回城关”的俗套,从“吃饭”和“下棋”两个方面入手,来展现人物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其次,在结构上,采取了从头说起自然结尾的传统方法,以平和的情绪基调全神贯注地讲述故事。既注意情节的单一、纯净,不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又注意以完整的情绪线索照应情节的发展,而使作品始终保持一种与内容相一致的情绪基调,以一种宁思、彻悟的心态,寓动于静,在不动声的叙述中,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作品还借鉴了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使文字简洁有力、精炼朴实,充分体现出民族化的特。在描写上,多使用平淡无华的白描,而极少用修饰语;多采用外部动作的细致刻画,而很少使用人物内心情感宣泄的手法;语言则大多有干干净净的主语、谓语、宾语构成,没有形容词的渗透和杂糅,表面上看似“粗俗”、“笨拙”,实则极为传神。
《棋王》赏析作者:不详 时间:2007-7-1 7:58: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728 早就打算这一期的“红袖添香”写写《棋王》,却一直没有动笔。没想到,正好在最后期限到来这天,不得不
动笔的这天,北青报上登了一整版阿城的访谈。真巧。
《棋王》读了不止一遍。每次读,眼前似乎都能清晰的看见故事中的场景。佩服阿城寥寥数笔人物就跃然纸上的功夫。仿佛在看着一个高手在白纸上娴熟的画着速写,每个线条都
那么简单,随意,可是一条一条的,白纸瞬间就生动了起来,如魔术般。洞明世事的眼睛看得出丰满鲜活的形象背后的筋骨,于是几笔勾出筋骨,血肉随之而生。那一段岁月,在很多人笔下的是鬼魅般,如恶梦,充满血泪,悔恨。阿城的笔下,人物和故事都是淡墨下的,掩卷后脑中留下的是些风尘仆仆中消瘦而淡薄的身影。
喜欢“我”与王一生火车上初识那一段。“棋王”对下棋是痴迷的,但是“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线。它成了整篇小说在我的头脑中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我知道这是因为阿城把“吃”和“虔诚”联系起来,这种联系震动了我。接着“棋王”王一生和“我”很认真的讨论“吃”的问题和“馋”的问题之间的区别。我们一直以来受的教育让我们崇尚精神的力量。而我心里总是很崇拜那些对自己的爱好痴迷并且执着的人,棋王显然是这样的人。在人拥挤不堪,充满离愁别绪的知青插队的火车上,只是一门心思的人下棋。到了就乐不可支,也不管对方棋艺如何。这样的人似乎总是有些仙风道骨才
对。对棋是“痴”,对吃却是“虔诚”。小说里写了很多吃饭的场景,并且写的很细致。当“饥饿”的感觉从“胃”里进到了骨髓里,一切其他的问题怕是都成为了奢侈吧。尽管作者笔下不乏年轻人在一起时嘻笑的场景,可是这些本应处在叫做“花样年华”的年纪的年青人身上流露出的是身体和精神上无奈的贫瘠。
小说中的几处重彩,我却不是很喜欢。棋王嘴里侃侃而来的老庄味道,结尾处一人独战9人的车轮大战,也许这些正是曾经让人们会心或者心血沸腾的地方。这些部分昭示着小说生于80年代的印记。它们那么快就成了历史。80年代是仍然活在我们记忆中的年代,是我们成长着的年代。可是,如今,我仍然还在成长的路上踽踽而行,却发现它已经成为了一个背影留在书中。我不知道面对这个发现,我是该感慨社会之变迁,还是该感慨自己的转变。似乎任何感慨在历史事实面前总不免矫情。
放下《棋王》,拿起报纸看阿城的访谈,才想起来就是这本小说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就是这个阿城得了颇多的赞誉。很高兴这次在读书的时候忘了这些盛名,只是像见了一个久仰的朋友一样。自从网络成了当今社会的新贵以来,魅力无可抵挡。流连惊叹网上信息的丰富和迅速,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其实之所以有了“红袖添香”也就是想为“读书”抢救些时间,为在时光中迅速滑入了“历史”的一些好书一些空间„
在中国小说界乃至文学界,阿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人物。他像一个游方僧似的不停地在满世界跑,而对本土倒有点不露行迹,让我们觉得他像个世外高人。这一印象如同在喜欢他的读者当中他的文字是有着不留痕迹的飘逸之感,难怪媒体极少围着他转。他的作品数量之少,在中国当代的优秀作品中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但只要一提起他,有关他的趣闻、他的《棋王》、他的最新散文都有说不尽的话题。海外一些评述常把阿城与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等并称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
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阿城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3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94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青   棋王   小说   阿城   下棋   作品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