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风俗习惯

⼟家族风俗习惯
⼟家族
简介
⼟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家族苗族⾃治州的龙⼭、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家族苗族⾃治州的来凤、鹤峰、宣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阳、秀⼭、黔江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家族有⾃⼰的语⾔,⼤多数⼈通汉语,⽬前只有⼏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家语。没有本民族⽂字,通⽤汉⽂。⼟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家族妇⼥的传统⼯艺。⼟家族的传统⼯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家织锦⼜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名锦之⼀。⼟家族爱唱⼭歌,⼭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舞”、“⼋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历史
⼟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前说法不⼀,⼀说为古代从贵州迁⼊湘西的鸟蛮的⼀部;另说是唐末⾄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带⼟家族称为“⼟⼈”、“⼟民”等,清末地⽅志中开始⽤“⼟家”名称。从秦到清的漫长历史中,⼟家族深受封建王朝的影响。其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第⼀阶段是秦⾄隋的郡县制时期;第⼆阶段是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制时期;第三阶段是元明⾄清初的⼟司制时期;第四阶段是中晚清的改⼟归流时期。在历史上苗族与⼟家族之间是有过长期的隔阂的,远⾃东汉初年起,中原统治者就⼀贯的利⽤⼟家族统治阶层来控制当地的⼀切⾮汉族⼈民,其中也包括⼟家平民,但主要的是苗瑶⼈;从唐末五代起,这种控制更趋向于具体化,即使是汉族统治阶层的⼈“⼊主”了这⼀地区,⾃⼰也先得“⼟家”化,然后驾驭着“⼟家”来控制苗族;元、明、清三代实⾏所谓“⼟司”制度,⼀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归流”为⽌,⼤⼩“⼟司”⼏乎全部由“⼟家”⼈承当,代替中原统治者约束当地的⼟苗平民。严格地说,历史上的这种⽭盾仅存在于“⼟家”统治阶层与⼟家及苗族⼈民之间,但在不甚理解阶级⽭盾道理的时代,总认为⽭盾是存在于“⼟家”与苗族之间,
就是把阶级⽭盾完全看着民族⽭盾。解放初期,为⼟家族⾃治⽽活动的⼲部很为苗族⼲部同志冷淡,因为他们顾虑“⼟家”的统治也许要卷⼟重来。
礼仪
⼟家族很注重礼仪,见⾯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夏天先喝⼀碗糯⽶甜酒,冬天就先吃⼀碗开⽔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般说请客⼈吃茶是指吃油茶、阴⽶或汤圆、荷包蛋等。⼟家族⽆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喜事都要置办酒席,⼀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碗菜,但⽆⼋碗桌、⼗碗桌。因为⼋碗桌被称勺吃花⼦席,⼗碗的⼗与⽯同⾳,都被视为对客⼈不尊,故回避⼋和⼗。
节庆
⼟家族民间⼗分注重传统节⽇,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粉、煮⽶酒或咂酒等。猪⾁合菜是⼟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菜。每年农历⼆⽉⼆⽇称为社⽇,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糯⽶粑粑是⼟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品之⼀。⼟家族过去迷信⿁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敬祖先,初⼀、⼗五也要进⾏⼩敬。祭祖的⾷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筷⼦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会⼉,表⽰请已故先⼈先吃,然后⾃⼰才开始⾷⽤,农历六⽉六⽇为祭⼟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堂前。⼗⽉朔⽇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家族还敬灶神、⼟地神、五⾕神、⾗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外,还要⼀只⼤公鸡。过赶年,也叫提前过年,⼜称过蓑⾐年。即逢⽉⼤腊⽉⼆⼗九过年,⽉⼩腊⽉⼆⼗⼋过年,异于其他兄弟民族的年节。据说在明代,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带,政府兵将御侮受挫,特令组织⼠兵出征抗倭,限定腊⽉三⼗⽇登程,不得误期。⼟家族先民为了
按期出发,奔赴前线,打击倭寇,故提前⼀天过年。继因祖先抗倭⽴功,其后代⼦孙为了继承发扬祖先爱国精神,依旧提前⼀天过年,以⽰纪念。根据祖传,过年的当天,⼀家之主半夜起床,不许点灯,摸⿊煮饭,切菜不⽤⼑,把⾁弄成团团,⾖腐插成块块,蔬菜扭成节节,⼀锅煮熟,装满⼀盆。纪念祖先时,⽤晒席或衰⾐遮住,以⽰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不忘祖先当年的征战。⼥⼉会,原名“⼗个棚⼥⼉会”,是流⾏于恩施⽯灰窑、⼤⼭顶⼀带的⼟家族青年男⼥⾃恋爱的节⽇。每年七⽉⼆⽇为⼥⼉会的会期。每到这⼀天,周围七⼋⼗⾥以内的宣恩、建始、鹤峰⼀带的各族男⼥青年都来赶会。
婚俗
⼟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是⽤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就哭起,有的要哭⼀⽉有余,⾄少三、五⽇。⼟家⼈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妹”、“哭媒⼈”、“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哭嫁,源于妇⼥婚姻之不⾃由,她们⽤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由了。⼟家族姑娘在结婚时
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种仪式罢了。陪⼗姊妹是⼟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连新娘共10⼈围席⽽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姊妹歌。⼗姊妹围坐⼀桌,⾸先由新娘哭“⼗摆”,新娘哭“⼀摆”,厨师在桌上摆⼀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
哭,最后⼜由新娘哭“⼗收”,厨师再⼀样⼀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摆”、“⼗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妹之谊,兄嫂之贤,故⼟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律多⽤七字⼋句的顺⼝溜,如“爹娘恩德⽐天地,哺育教养⼼操碎,树欲静⽽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盼归期,归来⼜能住⼏时?门前⼩河长流⽔,⼥⼉眼泪长长滴。”⼟家族实⾏⼀夫⼀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称“还⾻种”,在⼟家族中⽐较普遍,有“姑家⼥伸⼿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说。⼟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逆。事实上,到现在为⽌,即使是符合⼟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多数⼟家⼈认同。⼟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较⾃由的,男⼥双⽅经过⾃由恋爱,征得双⽅⽗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窑、⼤⼭顶等地,有“⼥⼉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青年男⼥通过“⼥⼉会”,⾃由恋爱,结为终⾝伴侣。改⼟归流后,⼟家族被迫实⾏⽗母之命、媒妁之⾔的包办婚姻,清乾隆《鹤峰县志》载:“⾄于选婿,由祖⽗母、⽗母主持,不必问⼥⼦愿否。如⼥⼦⽆耻,⼝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与聘定,终⾝莫改。”
服饰
解放前,⼟家⼈多⽤⾃织、⾃染的⼟布(家机布)做⾐料。男⼦多穿⿊⾊或蓝⾊,⼥⼦将布染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的图案。男式服饰的基本特⾊是:上⾐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领满襟短⾐;缠腰布带;裤⼦肥⼤,裤脚⼤⽽短,皆为青、蓝布⾊,多打绑腿;头
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布,呈“⼈”字形;脚穿偏⽿草鞋、满⽿草鞋、布鞋或钉鞋。⼥式服饰的基本特⾊是:上⾐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贴三条⼩花边栏杆;下穿“⼋幅罗裙”,裙褶多⽽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花边的⼤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外套⿊褂,⾊似鸦鹊,称之为“鸦鹊⾐”。
饮⾷
⼟家族平时每⽇三餐,闲时⼀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顿“过早”,“过早”⼤都是糯⽶做的汤圆或绿⾖粉⼀类的⼩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家族还喜⾷油茶汤。⽇常主⾷除⽶饭外,以包⾕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家族季节性的主⾷,有的甚⾄⼀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直被当成主⾷,现仍是⼀些地区⼊冬后的常备⾷品。⼟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以腌泡酸菜,⼏乎餐餐不离酸菜。⾖
制品也很常见,如⾖腐、⾖豉、⾖叶⽪、⾖腐乳等。尤其喜⾷合渣,即将黄⾖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民间常把⾖饭、包⾕饭加合渣汤⼀起⾷⽤。⼟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糯⽶、⾼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味道纯正。典型⾷品:⼟家族⼈最爱吃粑粑(糍粑)腊⾁、油茶等⾷品,还有合菜;团馓;绿⾖粉(⽶粉);油炸粑。
建筑
⼟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砖⽡屋、⽊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板屋和岩洞。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般为三间,中间⼀间为堂屋,前⾯有“吞⼝”;在正屋两头前⾯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称门楼⼦,中间为天井。⼟家族⼀般聚族⽽居,民居⾃成落。吊脚楼是⼀种全⽊结构的⼲栏建筑,为⼟家族的主要住所形式之⼀。⼟家族住所的结构⼀般为⼀正两厢(也有⼀正⼀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根⽊柱,⽊柱上铺⽊板(楼板),以⽊板为壁,⼀般⼆⾄三层。吊脚楼的前⾯有阳台,两边有⾛廊。阳台和⾛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阳台和⾛廊的栏杆多由⽊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其遮檐⽤长条⽊板钉封檐⼝。鄂西⼟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廊,互成转⾓之势,故名转⾓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体,是⼟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家族聚居,古来皆“散处溪⾕,所居必择⾼峻”。⾄今,村落⼭寨,或依⼭傍⽔,或横卧⼭塆,或骑坐⼭梁,或隐藏峡⾕,或躲进⽩云深处,古⽊翠⽵环抱,吊脚⽊楼,鳞次栉⽐,宛如翡翠珍珠,洒落崇⼭峻岭之中,颇有世外桃源之幽美。
禁忌
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扫光。回门⽇,新郎吃岳丈家头⼀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的两粒黄⾖(⾦⾖)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鄂西⼟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的鸡蛋。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5个销五⾕,6个是赏
禄,7、8、9个则应了“七死⼋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宗教
⼟家族过去迷信⿁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敬祖先,初⼀、⼗五也要进⾏⼩敬。祭祖的⾷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筷⼦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会⼉,表⽰请已故先⼈先吃,然后⾃⼰才开始⾷⽤,农历六⽉六⽇为祭⼟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堂前。⼗⽉朔⽇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
此外,⼟家族还敬灶神、⼟地神、五⾕神、⾗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外,还要⼀只⼤公鸡。⽩虎崇拜:⽩虎在⼟家⼈的⼼⽬中有着举⾜轻重的地位。⼟家族⾃称是“⽩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船沿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神⼥,定居下来。⼈民安居乐业,⾃然廪君也深受⼈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虎升天。从此⼟家族便以⽩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
常年供奉⼀只⽊雕的⽩虎。结婚时,男⽅正堂⼤⽅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除了进⾏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家⼈的⽣活中也随处可见⽩虎的影⼦。其意⽤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望得到平安幸福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5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88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吊脚楼   时期   姑娘   湘西   姊妹   婚姻   新娘   回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