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早期禅法的心性说

天台早期禅法心性
 
内容提要:
佛教的修行方法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而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定学对各个宗派修行方式的影响尤其深远。早在禅宗尚未兴起之前,初传期的禅数学就直接影响着佛教的各个学派。其中,天台宗就是接受初传期禅法最为突出、最为圆熟的一个宗派。相对于后来禅宗的“教外别传”,天台宗则自称“教内正传”。确实,天台宗的禅观法门都是有典有据的,因此天台宗素以“教观双美”闻名于教界。
但禅宗兴起之后,千余年来,研究天台宗的前辈们,绝大部分都是以“教观”为核心而加以探讨和阐述,却很少从“禅法”的角度来解析其禅观思想,近世以来更使这次第严密、方法明确的天台禅法束之高阁,殊为可惜!若能从“禅法”的角度对天台思想作一审视和归纳,首先整理出天台宗的禅法思想,然后再从禅修方法以及修行次第等角度来讨论,将对今后的禅学者有莫大的补益!本文即是一个开端。
本文从天台宗二祖慧思大师的思想中,归纳出他关于“心性”方面的观点,心性说就是禅法思想的核心问题,而慧思大师的心性说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为万法之本体,二是心即全妄而皆真,三是如来藏说,四是三性染净说,五是辩证唯心说,六是假想妙用说,七是法界法尔说。无可讳言,他的心性说是以指导禅修为目的的,因此具有独特的思辩方式和深厚的宗教内涵。
再者,他的心性说对后世天台宗的影响是巨大的,智者大师的整套教观理论,似乎在慧思大师那里都能够寻到根源或影子。如“此心具足一切法界”的提出,影响到后来智者大师成立了一念三千的“一心具足十法界”理论,“性染、性净”说的主张,影响到后来天台的“性具思想”,这些都成为了天台宗最根本、最具特的思想。
本文还对慧思大师“性染、性净”思想的渊源及其环境背景作了极其简要的考察。
关键词:天台禅法  三性  性染性净  本体  法界  如来藏 
一、前
1、“天台早期禅法”的界定
关于“天台早期禅法”的提法,尚是一种尝试,虽然学界也曾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此处的内涵却与以往的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先作一下交代。
到目前为止,把天台宗的义理当作禅法来研究的,在禅学研究方面还没有。也就是说,学界在研究禅宗史、禅思想、禅法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天台宗的思想义理及其行法,如印顺《中国禅宗史》、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等,这是由于中国的禅宗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教学特和宗派地位使然。同时,也是天台宗自己独具思想体系、教学特和宗派地位的必然结果。因此,在研究天台宗的历史、思想义理及其行法时也未将禅宗考虑在内。其实,这也是把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界限分得过于清晰的表现!
过去所谓的禅法就是指禅宗,或者修禅的方法。但近年社会上对“禅法”一词的运用似乎又有所延伸,即泛指一切修持得定的行为,如念佛禅、生活禅、书禅、茶禅等等不一,甚至也提出了天台禅、禅密的说法,这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产生一股“禅宗热”的潮流而涌现的。日本学者在这方面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有关天台的如安藤俊雄著、苏荣焜译《天台初期之禅法》,作者对“天台初期之禅法”的界定是:“智顗早期所为的禅修,或有关禅定法门的体系”。对“天台初期”,他又作了这样的说明:“所谓天台初期,这是指智顗年三十到
三十八之间,亦即智顗自大苏山入金陵,复由金陵转天台这一段时间而言”。他这里所谓“天台”,指的是“天台智者大师”。另外,台湾释法藏也发表过《天台禅法的特质——兼论〈法华三昧忏仪〉之修持》一文,他把“天台实践法门之修持”统称为“天台禅法”。实际上,他们都是把天台最具特的修行方法“止观”称为天台禅法,而且主要是指智者大师的止观法门而言。
因此,本文所说的“天台”与上述界定不同,这里的“天台”是指“天台宗”而非“天台智者大师”。“禅法”,则主要是指如来禅的修行方法,甚或也略带有祖师禅的意味。毋庸置言,此处的“天台早期禅法”,是指天台宗集大成者智者大师的前一代祖师——慧思大师的禅法。
慧思大师的禅法思想,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整理和归纳,本文企图以“心性说”为切入点,从中探讨他的思想轨迹和对后来天台宗的重大贡献。
2、有关“心性说”
“心”与“性”这两者,在佛教里经常是没有固定概念或意义的,有时侯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有时候又是完全相同的一个意思,这在浩如烟海的佛典里各施功用、众说纷纭。
然将此二者合起来说,“心性”则一般是指“心之本性”,梵语citta-prakr!ti,巴利语 citta-pakati,又称“自性”。
印度早期佛教所说的心性,是以“心性清净说”为主的。至部派佛教时,大众部、分别论者等主张“心性本净”;有部等则立“心性净、不净”等各种说法。大乘佛教是主张“心性本净说”的,在各个时期的大乘经论中也多所提及“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此外,并与如来藏、佛性、菩提心、真如、法性心、空性、净识、阿摩罗识、唯识实性、圆成实性、心体等思想交替,错综复杂。
佛教传入中国后,心性说也随着佛经的翻译而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代,传习这些译典的人,对“心性”进行了各种解说,如涅槃师(主张《大涅槃经》的佛性说)、地论师(主张《十地经论》的如来藏说)、摄论师(主张《摄大乘论》的藏识说)、楞伽师(主张《楞伽经》会通如来藏和藏识之说)等等。可以说,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发展,人们对“心性”的理解,在印度和中国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如吕澄所说:
印度佛学对于心性明净的理解,是侧重于心性不与烦恼同类。它以为烦恼的性质嚣动不安,乃是偶然发生的,与心性不相顺的,因此形容心性为寂灭、寂静的。这一种说法可称
为“性寂”之说。中国佛学用本觉的意义来理解心性明净,则可称为“性觉”之说。从性寂上说人心明净,只就其“可能的”“当然的”方面而言;至于从性觉上说来,则等同“现实的”“已然的”一般,这一切都是中印佛学有关心性的思想所有的重要区别。
可见,“心性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佛教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但本文所要探讨的只是天台宗慧思大师禅法思想中的心性说。
二、慧思大师及其禅法特
慧思大师(515—577)俗姓李,北魏延昌四年(515)诞生于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省上蔡县)。十五岁出家受具足戒,并读诵《法华经》,精进苦行。在河南一带游学将近二十年时间,参禅访道学摩诃衍义,读经打坐悟法华三昧;遍历诸苦弘扬大乘,屡遭厄难领众南寻。五十四岁入居南岳衡山,直到最后合掌而逝。世寿六十三,僧腊四十九。
他的著作,据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唐惠详《弘赞法华传》卷四、宋士衡《天台九祖传》等记载,有:《四十二门》二卷、《无诤行门》二卷、《释论玄》一卷、《随自意》一卷、《安乐行》一卷、《次第禅要》一卷、《三智观门》一卷,共七部九卷。但宋
志磐《佛祖统纪》卷六所记载则多《大乘止观》二卷,共八部十一卷,其余一样。据说《大乘止观》是从唐末五代时流散到海外,宋咸平三年(1000)日僧寂照又回送到四明遵式大师手里的,所以在这之前的经录上都没有记载
现存者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法华安乐行义》一卷、《立誓愿文》一卷、《受菩萨戒仪》一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共六部十卷。
以上现存著作中,对“心性说”或多或少都有所提及,我们就在这些著作中钩玄探赜,对慧思大师禅法的心性说进行整理。
关于慧思大师的禅法特,可以从大师早年的参学和后期的弘化及著作中去了解。
慧思大师的禅法思想来源于:第一、秉承北齐慧文禅师,如《佛祖统纪》卷六所记载:“常居林野经行修禅,后谒文师咨受口诀,授以观心之法”;第二、来源于《法华经》,如《天台九祖传》所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第三、来源于《般若经》,如他的《立誓愿文》中说:“誓造金字摩诃衍般若波罗蜜经一部,……当为十方一切众生,讲说般若波罗蜜经”。第四、他晚年受《大乘起信论》一系唯识思想的影响不浅,这
使他的禅法思想更为丰富多彩。综观他一生的讲学和著作,所有思想和行动都可以回归到以上这四个方面,可见这些对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根据他的禅法渊源,可以将其禅法特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慧思大师受师承的影响,非常重视持戒修禅定,在他的著作中,关于修习禅定的开导非常多,占有很重的份量。他看到当时一些不注重禅修的义学论师,就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如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说:
普告后世求道人,不修戒定莫能强。无戒定智皆不应,匆匆乱心讲文字。
死入地狱吞铁丸,出为畜生弥劫矣。如是众生不自知,自称我有大智慧。
由此可见他对禅定的态度。同时,他还接受了早期传入中国的如来禅,这是从慧文禅师处直接继承而来的,如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所列举的各种禅法。
第二点,慧思大师受益于《法华经》颇深,所以极力主张依《法华经》的义理进行禅修,这在他所著的《法华安乐行义》中表达的非常清楚。如说: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越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
因此,《法华经》成为了天台宗的根本典籍,这不得不推功于大师的提倡和弘扬。
第三点,慧思大师又与《般若经》情有独钟,读诵受持,为人解说,自不在话下。又继承了慧文禅师悟《大智度论》中“三智一心中得”的观法,而形成了自己的禅法。其禅法特带有很深的般若意味,是毋庸置疑的。这在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如《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说:
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若,镫明本无差别照。
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
第四点,他在入住南岳之前,就对古唯识学有所涉猎,但还未成体系。及至迁居南岳接触到《大乘起信论》之后,使他的思想大为改观,并以此思想与实际修行联系起来。
除此而外,对于如何发心来修禅定及修禅的目的等等,也有种种开示,此处就略举其具有时代特及与其整个禅法思想有密切关系的数端而已。
三、慧思大师的心性说
在慧思大师禅法思想中的心性说,是繁复而周备的。历来学界都是从思想的角度对他的心性说进行粗略的勾画,而且大多把它放在了天台宗这一特殊的思想背景下来分析,并未将其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来探讨。在《大乘止观法门》等著作中,慧思大师对心性这一极抽象的概念所进行的解剖,可谓广博而高深!于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进行整体的概括和剖析。
1、心即万法之本体
慧思大师对“心”的理解是宏观的,他既从“性寂”和“性觉”这两个角度对心进行剖析,又从体相用等等方面对心作出解释,实际上他所说的“心”,乃是宇宙万有之本体,也就是本体论。这在他的《大乘止观法门》开卷对心进行的七种“释名义”中表现得很清楚。今分别引述如下: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87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禅法   思想   心性   大师   天台   法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