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一花一世界

朱良志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如果谁把这十个字讲清楚的话,对中国的哲学已经达到了非常深的地步。它包含的意义非常多,为什么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草就是一个天国、一个宇宙呢?宇宙这么大、天地这么广阔,一朵小花能够代表什么呢?沿着这个话题,我跟大家来讨论中国美学强调遵循自然,强调体验发现生活美。
兰生幽谷中, 倒影还自照。
无人作妍嫒, 春风发微笑。
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小路上,在一处无人注意的篱笆墙边,诗人发现了一朵白的野花,没有娇艳的颜,没有引人注目的造型,没有诱人的香味,她独自开放,浅斟慢酌,没有羞怯,没有哀怜。
在高山大川中间,有一朵兰花在山中间自在的开放,兰花在水中照出自己的影子,没有人去注意它,没有人爱怜它、爱惜它,它只是自己独自的迎风微笑。这就是中国人讲的“空谷幽兰”。
董寿平 庚辰(1940年)作 梅兰图
一朵小花,它也是有意义的,它也是美的,它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它并不因为你不喜欢它而不存在,并不因为它在一种狭窄的、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而暗自神伤,不因为它不是一个名贵的品种而觉得相形见绰,它就是那样自在的开放。我以前有一本书讲的,中国的艺术、中国的美学真的像中国大川中的一朵兰花,静静的开放,没有华丽的外形,没有很浓烈的香味,它独自开放,似存非存,可以讲似淡若浓,屡屡不绝,它强调人的内在感觉,而不是兰花本身的美,它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境界。
通过对一朵野花的咏叹,我们可以探讨中国美学中间的一个问题,实际上中国唐代之前的文化和唐代之后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唐代之前的文化它是相对强调体量巨大、向外拓展,即所谓汉唐气象。比如说秦始皇兵马俑,或者是西安汉文帝的陵墓,那个时候强调体量巨大、宏阔之美。这种宏阔的美在当时是一个潮流。但是中国在公元7、8世纪开始,到中唐以后,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注意小的东西。这样的情况发展实际上到了南宋以后,越来越成为潮流,中国绘画不是去追求体量的巨大,表现一种完整性,而是越来越向小的方向发展。比如说中国园林(皇家园林除外),中国人的盆景,中国的篆刻。
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的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间绵延了很长时间,有很多丰富的论述,这反映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的一个特点。对于这样一个思想,我想问的是:难道它是重视小吗?难道它是对小感兴趣吗?有些人批评,北宋以后,中国人的心胸越来越狭隘,就喜欢小的东西,喜欢玩弄些小的玩意。但是,我们殊不知,中国人通过这样的思考反映了一个价值上的移动.
菊石图 八大山人(1626-1705)
圆满具足
一朵小花,也是一个圆满的世界,它并不觉得自己缺憾,并不觉得自己哪个地方不为人所道,它径自开放,讲圆满具足的道理。在中国哲学中,有“月印万川,处处皆圆”的重要命题。所谓“万川之月,只是一月”,“一月普现一切月 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禅宗中的话。
自北宋以来,哲学家反复讨论的这个命题。月印万川,处处皆圆。你在任何一个清风明月的夜晚,你站在一个地方,月光朗照,真是处处都是圆满的。西方哲学思想没有办法解释这个问题,因为它既不是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又不是特殊和一般的问题。所以“月印万川,处处皆圆”我觉得有三点值得重视。
秋菊双雀图 俞致贞(1915-1995)
①随处充满(空间)。每一个地方都是圆满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有它内在意义的。中国美学非常重视所谓“境界”,这个境界是人所创造的。我来了,使这世界存在、有意义、活了。就像北大的未名湖,未名湖的春天,春水荡漾,两岸细花微草、浅斟慢酌,别有一番意味,但这只是外在的物,而我来了,是我的心灵是这个世界变成有意思的宇宙,我使这世界变活了。我看的这个世界是人人眼中所有,但又人人心中所无。这个世界是在我心灵中当下出现的,所以每一次看都是新的,都是圆满具足的。所以圆满具足,无稍残缺,随处充满。
我们讲中国美学,得讲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在中国美学中讲得非常多,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场景,但在心灵的映照下就富有它的意义。不在于那名山大川,而在于人心灵的熔铸。所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一切都是你心灵的腾挪使它变得活了起来。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3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87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没有   美学   强调   心灵   觉得   世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