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哲学思想

          从苏轼的文学作品看他的哲学思想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所谓“诗必李杜,词必苏辛”由此可见苏轼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苏轼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他的文学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哲学。先概括地说苏轼的哲学可谓是“融通三教”,也就是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介绍苏子最先接触的儒教思想。
                      佛
苏轼接触和学习儒家思想主要是父母家教以及古代的各种圣贤书,他的儒教思想核心为“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慎思笃行”和“止于至善”。在他的思想里忠君就是爱国,这也是古代人的思想限制所在,苏轼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时代,而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虽然也
少有战事,但基本是和平的,所以他的诗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的作品不多但是情感也是很强烈的,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表达苏子对灭亡西夏的雄心壮志。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以民为本”体现在那首诗中。看这首《山村五绝》他是怎样为民请命的: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是说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带着吃食领着孙子去城里交“夏税”和“秋税”,还要数次去请贷并偿还青苗钱,缴纳助役钱,结果劳作整年而手无分文,但是农民要在城里白白耗费半年的时间,唯一的收货就是跟着去的儿童学会了城里的口音。这首诗很明显是批评当时的青苗法和免疫法,自然成为“乌台诗案”的“重要证据”。这也直接的显示了苏轼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敢于进言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除了政治方面的表现,还有“纯文学”方面的,在写诗作文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办公公文除外)要求尽善尽美,他描写老农,文人,豪士和自己的生活都相当细致到位,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本质。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从肺腑出,出则肺腑愁”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仅要求自己的作品细致准确还要传神,文学或者艺术作品最终的不就是传神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一首很传神的作品,读完这首诗我觉得大家脑海中应该形成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文人书生在料峭春雨中阔步向前不惧风雨,特立独行。像这样的作品苏轼还有很多,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苏轼对自己的作品追求的境界很高,是一种接近于至善至美的境界。苏轼这种写作习惯正式他骨子里“止于至善”思想的影响。所以才留给我们后来人这么多精美作品。
  我们看苏轼的诗词大都是豪放不羁天马行空之类的,这也致使我一开始以为苏轼是一个个性张扬,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类型的人,可是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又是那么严谨,让我们从苏轼对陶渊明和杜甫的诗评中看看他的缜密心思。
陶潜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见南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                      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盖没灭于山间波耳,而    宋敏求谓余云“鸥不解‘没’改作‘波’”。二诗改此两字,神气意味全无矣
陶渊明的“见”就是“悠然”心境的直接体现,如果改成了“望”,就是刻意为之,悠然的意味就
全没了;杜甫的“没”是白鸥出没于烟波浩渺之间,凸显的是白鸥英勇无畏直面风雨的气概,如果改成了“波”那就是一潭死水不要说气概,就是活物也算不上了。作诗填词讲究“炼字”,苏轼尤甚,他的慎思思想应该化作了一种习惯融入到他的创作生命中去了。
                                    道
我们先看这一篇《赤壁赋》,就在这一篇文章中看看苏子的飘逸洒脱,率性自然和清心寡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一段词中些苏子与客在船上把酒言欢,赏月轻叹,我们在这里面看到苏轼风花雪月般的赏心乐事上转移到星空星座之间,从万里夜空又回到烟波浩渺,任由船儿自在飘荡他独立船头,临风感怀,竟然到了羽化登仙的境界,让人不得不叹服他心遨万仞,他的这一段词
句可以说是想象的形象,任意上天下地,入海腾飞无疑是对老庄那无线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的继承和发扬。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段词中苏轼的朋友很苦恼,他苦恼的问题我们很多人都苦恼过或者正在苦恼,人世无常,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苏轼没有像朋友一样感天叹地而是自我释怀自我超越,英雄如曹操也难以逃过生老病死的结局,我们普通人也一样,纵使你生前风光无限,最后也是化作一抔黄土,又何必介意自己生前是权倾天下还是渔樵于江渚之上呢?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抱怨生命短暂而是把酒言欢,不羡慕长江无穷,知识着眼于眼前风光,因为,眼前风光不可骤的的,同样这一切也会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而在悲风中消逝!顺其自然,物我两忘应该就是道教的核心了。
                            佛
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佛教是最晚接触的,但是对他的影响不小于前两个,苏轼早先厌恶佛教,后来受到王彭的影响开始慢慢研读佛经,王彭是宋朝建国功臣的后裔,他自己也是屡立战功但是不曾获得什么封赏 但是王彭丝毫不介意,该为人民服务的时候绝不含糊,这正是他研读佛经参演颤栗的结果,恰巧他与苏轼相邻,苏轼每写一篇佳作就会送给他欣赏一下,反过来呢他看到苏轼的诗词中有些郁郁不能释怀的情愫他就用佛禅来宽慰苏轼,这样苏轼便开始涉及佛学,后来一发不可收,仔细研读,在随之而来的乌台诗案派上了大用场。我就主要讲一下苏轼的“禅思诗情”吧。
“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 影 , 如露复如电 , 应作如是观 。 ”一切事物都如梦如幻 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 不能执着于它的虚幻表象 , 执虚为实只会起惑造孽。 对于苏轼而言 , 他人生中的数起数落让人心力交瘁,身心疲惫不堪 。 禅宗这种视人生如梦幻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安慰 了苏轼那颗看透人间变化无常的心灵 。 那么富贵名利得失犹如过眼烟 云 , 皆 为虚妄 ; 更有甚者 , 整个人生何尝 不是 有为法 之一 , 又何尝不是梦幻泡影呢 ? 这使得他长叹 “休言万事转头空 , 未转头时皆梦 ”不仅如此他还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长叹的一样纵使 曾有 “雄
姿英发”的慷慨豪迈 ,“谈笑间灰飞烟灭 ”的英雄伟业 , 却仍只能将这种种功绩消弭在 “人生如梦 , 一樽还 酹江月”的无边无际的历史长河中 ,王者霸业尚如梦幻一 场 , 更何况个人的些微得失 ?
有些人说苏轼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大都是一种逃避,一种对现实中不幸的命运的逃避,大家怎么来看呢?
对于自己的人生态度 ,苏轼曾说:“任性逍遥 , 随缘放旷 ,但凡尽心 ,别无胜解 。 ” ( 《与子由弟 》 ), 这是他对禅宗的理解 ,也是对人生的理解 。 从禅宗获得的心灵上的自由使得他超越了人间的苦难 , 更使得他在藐视苦难的同时 获得了坚持信念的勇气 。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1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87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思想   文学   作品   影响   看看   方面   应该   获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