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第一篇: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想法。
文化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我国让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数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弥纶天地之大道的易文化;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文化;有内圣外王的儒文化;有不占屈人之兵的兵文化;有涅槃境界的佛文化;有天雨栗,鬼夜哭的汉字文化;有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文化;还有入乎神,通乎道的武术文化和人生三宝精神气的养生文化。这些文化的合体,构成了我国优良的
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它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文化已由传统文化发展到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但这也并不是说,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毫无关联,它们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大家都特别注重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儒家,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即证明了这一点;极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辩护的,其捍卫的中心也是儒学;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其分析的对象也主要是儒家。这种习惯,近来颇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如有人认为,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思想就是多元构成的,而不是儒家思想统治下单一的传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国民的真实心态不在思想家的言论著作中,而体现在诸如谚语一类的东西中。我认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现代文化,我觉得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一些儒家方面的思想,在现在,也被运用到了很多方面。如在教育方面,我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而不倦”等等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在外交方面,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为人处事和与人交往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观点,现在也广为任用,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总而言之,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也有自身的特点。我国的现代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构建与发展为核心,以构建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展为宗旨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说,这继承并提升发展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现代文化,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而且也保持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造就了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一个“和而不同,生生不息”的科学体系和动态系统,其基本精神是“科学发展、与时俱进、有容乃大、和谐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文化是有利于我国发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所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断地探索,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文化体系。
对于中国的文化复兴,我认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坚持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另一个是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
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我们来说,弘扬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独立的意志和民族的尊严,就很有可能任人宰割。保持我们自己的独立性,是我们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最基本的保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并不是代表我们要墨守陈规。我们同时要具有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气魄和胆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联系的不断加强,已经形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封闭、因循守旧、孤芳自赏、以大国自居绝对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吸取西方先进的文化,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不论是文化事业建设,还是其他各方面的建设都蒸蒸日上。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的繁荣与富强,祖国的明天必定会更加的美好。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建构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与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同步出现。而本文所讨论的传统文化是体系复杂、涵盖面广的中国精神文明的漫长历史积淀,它是由多种思想、众多学派构成的庞大体系。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参预争鸣的百家中,就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名家等主要思想学派,这些学说和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当今中国的现实需要和时代精神来观照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难看出,虽然它至今仍然包涵着不少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可贵部份,如强调“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精神,以“
有教无类”为博大宗旨,“诲人不倦”、“因才施教”为基本方法,“学而不厌”、“教学相长”、学思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政者正也”、正身正人、“修己安人”为基本方法,表现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社会管理思想;“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慨;尊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华,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辉,是值得我们肯定并加以弘扬的。
当今,我们要建构的中国现代文化,首先必须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种文化必须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四项基本原则。现实的需要与奋斗的目标明确之后,那么我们所欲建构的现代文化的内容也就可以确定。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重构,我们认为除了继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优点之外,仍然需要批判地汲取外来先进文化,走中外文化交融合璧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基本倾向看,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虽具有与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一面,也有相抵牾的一面。我们只有去其糟粕而发扬其精华,才能创造出
我们更新更美好的文化。我们在深入批判“全盘西化”和全面否定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注意汲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部份,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气魄应该更大一点,更要有世界眼光。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管是第三世界的还是发达国家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现代的,凡是人类创造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我们都要积极地了解、介绍、学习、借鉴。
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通盘考虑和科学的构想,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的需要,在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把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有机的文化整合,通过融合、提炼、升华与再创造,使之发生质变,逐步地建构起无愧于当今时代的、具有鲜明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
历史已经表明,中国文化的建构和发展,并不以“国粹派”和“西化派”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按照现实社会的需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它既非照搬传统的老一套,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以中西文化优长互补、结合交融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来文化的先进因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篇: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班级:经济1101 姓名:谭孟舸 学号:*********
完成日期:2012年5月26日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班级:经济1101 姓名:谭孟舸
摘要„„„„„„„„„„„„„„„„„„„„„„„„„„„„„„„„2 关键词„„„„„„„„„„„„„„„„„„„„„„„„„„„„„„„3 引言„„„„„„„„„„„„„„„„„„„„„„„„„„„„„„„„3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营销的案例„„„„„„„„„„„„„„„„„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0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87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中国   传统   发展   民族   基本   社会主义   需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