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复习资料说课讲解

道德概念: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正当与不正当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
1.基本问题:
(1)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实质)
(2)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
(3)善恶问题
(4)现有与应有的关系问题
(5)人的自由和道德责任问题
2.简述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与性质。
⑴对象:道德
⑵伦理学的性质:哲学的分支学科,被称为“道德哲学”。
⑶伦理学的定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本质,道德水平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3.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谈谈如何学习伦理学?
1、学习伦理学要同对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
2、要同学习哲学基础知识结合起来。
3、要批判的汲取人类历史上各种伦理学理论中的有益成分。
4、要把理论学习同道德实践联系起来。
4.伦理学对道德的研究涉及的内容:
1.道德的基本理论,包括道德的起源于发展规律,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2.道德规范体系,包括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
3.道德活动或实践。包括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建
设。
5.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2)理性思辨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4)历史分析方法。
(5)价值分析方法。
第一章伦理学思想传统
1.中国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阶段
(1)先秦时期:萌生孕育和形成时期
(2)秦汉至宋元明清时期:地主阶级伦理思想演变、发展、日益系统化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
(3)近代时期:传统伦理思想遭受批判和资产阶级伦理思想艰难孕育于曲折发展的时期。
2.中国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
(1)国家同构基础上的忠孝伦理。
(2)公忠爱国的整体主要精神。
(3)仁爱和谐的伦理情怀
维加
(4)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追求。
(5)修身为本的遵道贵德传统。
(6)包容会通的伦理文化胸怀。
3.西方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阶段
(1)古希腊时期:“两希传统”、“三贤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中世纪时期:5-10世纪的教父哲学; 11-13世纪的经院哲学; 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
(3)近代时期:培根、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笛卡尔、斯宾诺莎、亚当斯密、休谟、爱尔维修、狄德罗、卢梭、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4.西方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
52se52se
(1)价值两分的张力结构
(2)神人二元的理论互竞
(3)个人很权利优先
(4)道德与目的的两分
第三章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1.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
动物本能论
2.马克思的道德起源论
(1)劳动是人类道德的起源的首要前提
①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②劳动分工与协作使道德不断成熟与发展。
(2)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3)道德是人类自觉意识的结晶
3.原始社会道德的特征
(1)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超脱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4.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道德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3)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5.私有制社会道德的共同特征
6.联系实际分析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1.道德的本质(重点):P117
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实践精神。
2.道德的结构:是指以社会为道德的主体或载体,由道德意识、道德准则和道德
活动三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
3.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1)主要功能:P129
①调节功能(重要) :指道德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
关系。
②认识功能(主要):是指道德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运用
善恶、荣辱、义务、良心等道德范畴。反映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关系,从中揭示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南。
③激励功能:是指道德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
当性的支撑,化为一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人们勇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追求理想。
④导向功能:是指道德的调节、认知、激励、导向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
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2)社会作用:是指道德的调节、认知、激励、导向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3)道德功能作用发挥的历史条件P134
①道德功能和作用发挥的性质受制于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状况。
②道德功能和作用发挥的性质受制于相应的历史文化状况。
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1)要义
①集体与个人事件驱动理论
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③集体利益优先于自觉的个人利益牺牲
④集体对个人的道德责任
(2)依据:P146-147①历史依据:
②现实依据: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为集体主义提供了政治前提。
③唯物主义
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3)实践P148
①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合理性问题的实践解答。
②个人权益保障问题的实践解答。
③多种所有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实践
第六章道德规范
1.道德规范的内涵P168:是一定社会认可并确立懂得用以调整社会道德关系的行为的准则,也是判断/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基本价值标准。
2.道德的作用P170:
⑴广泛性:道德在其他规范不能发生作用的领域仍然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⑵道德规范的深刻性。
3.道德规范的运行过程:道德规范由他律性向自律转变的过程。
(1)内化的必要
(2)他律性
(3)由他律性转向自律性
4.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P178-179(考点):
(1)“二十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广大公民要遵守并践行:热爱劳动;尊重科学;保护环境;崇尚文明
第七章道德的基本范畴
1.道德义务的内涵:是指人们从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道德要求。
2.道德义务的实质:指一定社会关系中个人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它同时表明一定社会或阶级、集团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要求;也指个人在实践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责任心。
道德义务的特征:具有非权力动机性、自律性、弱强制性、广泛性
3.良心的内涵和实质
(1)良心的内涵:是指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辱感有机统一的道德感,能对行为及其动机做出道德评价的能力,以及对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产生道德调控作用等诸多中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
(2)实质:良心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的反映,是通过道德规范从他律像自律转化后,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人的道德自制能力。
4.幸福的含义P211:是指人们在劳动和创造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时产生的满足状态和愉悦体验。
5.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1)道德是获得和享有幸福的前提。
(2)道德是获得和享有幸福的保障。
(3)道德是幸福的重要内容,幸福包含着对道德的要求。
6.如何追求幸福
(1)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2)要把个人的幸福建立在社会整体幸福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乃至社会整体幸福的共进共享。
(3)要在注重物质生活幸福幸福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生活的幸福。
第八章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
1.道德认识的含义P225: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对道德现象进行认知、对道德知识进行理解,并由此获取道德新认识的心理过程。
2.道德心理的特征:社会性.内含道德理性.具有道德价值意义.具有独特的结构
3.道德认识的功能
(1)统摄整合的功能
(2)具有行为定向功能
(3)有利于道德自我的形成。
4.四种基本道德情感P234
(1)义务感:是一个人对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与体验。
(2)耻辱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几乎每一个正常人都程度不同地体验过耻辱这种感觉。它可以是某一个个体人感觉到的耻辱;也可以是一个体的总体感觉。(3)荣誉感:是个人因履行了社会义务或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道德上的褒奖和肯定而产生的自我情感体验,表现为自豪、荣耀等欢悦情感。
(4)幸福感:是个人有谋求和实现人生目标产生的自我满足感,意味着个人达到某种或某些特定的价值目标,并因此产生了特殊的道德满足。
刘红英处理结果
第九章道德价值和评价
1.道德选择(材料分析题)
2.道德评价(标准、依据、类型与手段)
(1)标准:善恶标准;生产力标准;历史标准
(2)依据:已经完成的,个人的某些行为。
(3)类型:社会道德评价和自我道德评价
(4)手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
第十章道德教育和道德传播
1.道德教育的含义P265:是指依据一定目的,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人们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
2.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P269
(1)道德教育主客的交替与互动
(2)道德教育过程的有机性与渐进性相统一
(3)道德教育功能的规范性与引导性相契合
二苯乙烯3.道德教育的原则:引导正确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4.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社会
5. 道德教育的特点:环节的互动性;起点的多端性;过程的重复性;效果的渐进性;鲜明的实践性
6. 道德教育的方式(1)道德叙事(2)知识学习(3)情境体验(4)道德实践
7.道德传播的教育功能
(1)加速道德知识的更新,促进道德观念的理解
(2)丰富道德教育的形式,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3)使道德教育更贴近生活,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
(4)营造道德信息场,提高道德舆论的引导力。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4:2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8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人们   原则   行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