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关于国家消亡的观点及启示

国家相关观点的研究是哲学家经常关注的研究领域,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共同的著作中就曾阐述了一些关于国家的观点,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及了国家是一种工具,统治者借此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国家产生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又在《法兰西内战》等文中提供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治理和建设的思路。恩格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以及与其他哲学家如黑格尔、拉萨尔和巴枯宁关于国家观点的批判和论战中结合独自研究的成果,逐渐理清了关于国家学说的思路,特别是关于国家消亡规律的介绍,主要体现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
一、国家的起源:氏族社会与阶级对立到国家的产生
辩证法认为“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①社会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事物也有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国家也是如此,国家的消亡与其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恩格斯指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不知道国家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②因此国家的
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条件。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受制于自然,并且形成了天然的共同体,这种氏族社会形态显然不能等同于国家。随着大分工的出现,经济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提高,财富的积累逐渐出现了私人财富,社会也出现了大分裂,开始出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少数人手中掌握的财富越来越多,这种两级分化日益严重并且难以得到完全的调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出现了。正如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农耕民族中分离,社会形成奴隶主和奴隶这两个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出现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而土地也不再是氏族集体的财富。占有财富的多少区分了富人和穷人,原有的氏族社会转化成为一个掠夺和压迫的组织。这两次分工都加剧了社会的对立,到了文明时代又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发展以及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的出现使得社会财富的聚集和掌握更加不平衡,在这个社会里对立尖锐化,于是出现压制冲突的力量,这就是国家。
二、国家的消亡:历史的产物与要求
(一)国家消亡的含义及阶段
国家的消亡并不是指人口、领土、主权等国家的构成要素的消亡,而是指国家在担当阶级压迫工具角的消亡,国家政治统治的职能就是其阶级性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阶级与国家都是历史的范畴,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后阶级不仅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甚至会成为生产发展的障碍,在这一个层面上
阶级不可避免的会消失,国家也会随着消失。同时国家还具有公共管理职能,在这个职能的建设下建立和维护社会的秩序,随着国家政治管理中民众参与程度的提高,公共权力逐步失去政治性质,最后成为一个仅担负社会管理的机构。
国家的消亡经历两个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消灭与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自行消亡,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在无产阶级国家里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社会,阶级不复存在,因此就不需要镇压阶级的工具。国家政治性质的丧失,对人的统治将转变为对经济的领导,失去政治性质的国家就走向消亡。
恩格斯关于国家消亡的观点及启示
段晶晶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北京  100083)
[摘要]国家消亡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国家的存在也不是绝对的,其具备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时将走向消亡。通过对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当代政府职能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最终把握国家消亡的本质,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关键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消亡理论;国家
[作者简介]段晶晶(1996-),女,山西太原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A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2-0044-03
(二)国家消亡的必然性
第一,无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必然消亡。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从国家建立的时刻起就肩负创造条件使自身消亡的任务。经济政治等建设的最终导向是实现共产主义,由于阶级的灭亡,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任务彻底完成,同时国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了。
第二,无产阶级的使命必然促使国家消亡。历史上各个社会的剥削阶级不会放弃权力的争夺而自行消亡,只有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才能实现国
家的消亡,因此无产阶级是实现国家消亡的中坚力量。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获得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国家消亡建立坚实的基础。
(三)国家消亡的可能性
国家消亡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其消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政治民主。从奴隶制到资本主义国家更替中无一例外都是被暴力手段推翻其统治的,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都是私有制,并且用暴力的手段统治百姓,为了自身的统治,这些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民主得到真正的体现,为国家消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少数人占有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大多数人都享受到的民主才是人类追求的真正的民主。当国家具备民主时就伴随着民主的逐渐完备而走向灭亡。
其次,生产力发达。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旧式社会分工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遭到淘汰,劳动从纯粹的谋生手段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时,个人也突破了现有的局限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表示的即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凭借新的方式进行社会的构建。这时国家不需要镇压重大的社会冲突,公共权力与社会得到有效融合,不再需要原有的国家权力对社会的干涉性,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代替统治职能占据主导地位,国家消亡才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最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思想文化条件的建设即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觉悟,政治和经济条件的满足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科学文化水平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精神文明的建设在于人们可以自发的遵循社会的规则,原本旧有的习惯、思想与文化就会让先进的思想所替代,用思想文化武装起头脑,超越了旧式的狭隘的思维,能够做到遵守和维护公共生活的规矩和次序,所以国家消亡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
三、恩格斯国家消亡学说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国家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国家的消亡一定是一个既漫长又艰难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历史必然的社会思想。在这个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长期历程中资产阶级国家仍旧凭借私有制基础用暴力来进行剥削和压迫,所以不能放弃用暴力手段和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对于无产阶级自身想要获得完全地解放就需要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械,之后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各种条件的成熟过程,达到社会中的成员在生存关系中已经没有差别,社会财富充足,人们能够自觉遵循社会的规则等的程度,这个长期的历程也是国家逐步走向消亡的社会进化过程。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存在阶级对立的时期,国家以发挥政治职能为主,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中国现在的主要矛盾,国家的政治功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需要,应该向着为社会提供服务职能的发展方向转化。对国家的认识不能只关注其政治性的一面,国家的社会职能是
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政治方面更重视民主法治的实施的方式,更多的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维护广大人民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政府由管控型向服务型转化,以提供服务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顺应人民众的意志。而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仍处于竞争的现在,国家绝不是要消弱,而是要向着在明确政府职能,理顺国家定位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无法超脱于社会之上的,最终应该是着力建设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国家回归于社会。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国家要明确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把管理建设的重点放到国家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上,用国家的权力调和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并把其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而不是过多干涉社会事务。同时国家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对立,近些年推行的“放管服”政策就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有效例子。国家在既定的合理的范围内行使权力,给予社会中的市场以及其组织更多的自主性和权力,这种放手并不是让社会自由地发展,社会的自我管理机制也应该适应国家的需要,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达到既有社会的相对独立性,又有国家对社会的补充引导作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对国家相关学说进行阐释,特别是对国家消亡学说的介绍让人们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这也成为当下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追求,从整体上把握恩格斯的国家观,从社会理想和历史真理的角度去理解,立足于当下的实践中,发展生产力,转变政府职能,把握国家消亡的本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
(下转56页)
无主义是通过丑化英雄先烈光辉形象来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通过消解主流价值和民族精神、否定党的政治品格、抹杀贬损一切进步运动、无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和成就等行动来抹杀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正因为如此,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混乱中掀起了思潮困惑,大学生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对于中共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缺乏全面理解学习和掌握,缺乏辩证思维和科学态度来分析了解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解决好大学生人云亦云现象,就必须直视大学生思想问题,强化高校党史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肯定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二是针对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党史课程弱化问题的重要选择,是解决党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重要途径。从大学生思政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党史教育比重并不高,大学生党史教育存在着教育手段滞后
、教育形式单调、教育内容空泛、教育思路老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史教育的正确认识。因此,加强高校党史教育,从教育内容、手段等多方面出发,为解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问题提供内容来源。
二、对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史教育的思考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融合冲击等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到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高校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辩证思维和科学态度显得非常急迫和紧迫。
(一)拓展平台、加强党史宣传教育。新时期运用新媒体等现代手段来丰富党史宣传教育方式。一方面,以青年报刊、学校广播、电视等为载体开展立体化的党史宣传教育,通过“两微一端”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来宣传弘扬党史、主旋律,切实拓宽党史宣传教育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史教育要与学校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举办形式多样的演讲比赛,开展党史英雄模范事迹学习比赛,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的依托下收集大学生学习反馈的意见,不断创新搭建党史宣传教育平台。
(二)整合内容、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习近平提出:“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这其中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因此,在高校党史教育中,要以重要时间节点为核心梳理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整合高校党史教育内容,开展内容丰富的党史教育活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继续强化高校党史相关研究,编撰与党史相关的著作和做好党史专题研究,整合现有党史研究成果,从而在高校开展全范围的重大党史纪念活动,带领大学生去看相关文献纪录片,开展党史知识演讲比赛,通过讲好党史故事、集中观看党史学习教育片、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弘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用主流意识形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三)创新手段、提供鲜活党史读本。单纯地理论学习说教课程,很难引起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激发。新时期要创新手段、引进一些珍贵的口述史等党史资料到党史教育课堂上来,为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鲜活党史读本。一方面,关于亲历者录音、视频等资料,作为口述资料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更容易让大学生信服信任,加上新闻报道和党史理论课程学习,可以更好地激起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优质素材。比如,通过采访160多位参加战斗的老兵形成的纪录片《解放大西北》,让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和声音以零距离的方式走进高校大学生体中,让他们去真真实实感受触摸历史温度、革命历史环境,在真实故事下深刻理解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心灵震撼来达到高校党史教育目的。用档案说话,用记录片说话,用历史温度说话,用历史逻辑说话,通过真实的历史纪录片来帮助大学生还原认识历史真相,通过再现历史的方式激起大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通过生动鲜活的党史读本与一手资料来更好地教育高校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程刚.隐匿与彰显: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中共党史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7):38-44.
[2]赵社民.党史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58-59.
[3]蒋沫沫.高校思政教育中党史教育的功能优势及实践途径[J].喀什大学学报,2019,40(4):95-99.■
出版社,1982.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阎孟伟.国家的性质、职能及其合法性——从恩格斯的 国家学说谈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2).
[4]聂立泽.浅谈国家消亡的过程及其完全消亡的条件[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5]宋怡如.恩格斯的国家观——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文本[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5):1-4.
[6]邹诗鹏.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国家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2):26-33.
[7]王鹤岩,张志顺,刘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4-37.■
(上接45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2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84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国家   社会   党史   消亡   教育   大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