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
作者:郭正模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06
         
           
        〔摘要〕曾经和现在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都有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原因。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往往具有综合性,其中既有资源配置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转型障碍方面的原因。中等收入陷阱可以纳入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探讨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目的是认真吸取其他国家的前车之鉴和经验教训,从而避免出现经济增长的不合理减缓甚至停滞现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理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中国家
        〔中图分类号〕F112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21-04 
        一、 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由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最早提出,其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能够成功地跻身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后便陷入经济增长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也提出了东亚奇迹的概念,对东亚一些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加以肯定。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通过比较分析成功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选取一些国家来分析其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收入分配、社会发展、对外依赖等方面的差异性,归纳出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1.未能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而失去模式转换的机遇。一些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传统产品成本增加和需求发生变化,却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培育出国内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外贸逆差和经济大幅度减速,典型的如马来西亚等国家,主要依靠初级工业品和传统资源性产品出口,难以继续增加外贸收入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的国家长期通过牺牲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到中等收入阶段便陷入环境危机,需要支付巨额的环境治理费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如印度
尼西亚长期大量出口木材,使本国的热带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危机日趋严重,而新的替代性出口产品却难以形成规模。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7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收入   增长   国家   产品   方面   出口   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