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笔记

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笔记
绪论
心理学之父——德国、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什么是人际关系:
狭义: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关系。
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几层含义:1.亲密性、融洽性、和谐性-—心理关系
          2.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心理成分构成
3。是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现起来的,积极的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又称为人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其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强调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下属之间的交往关系,强调生产中人的因素,其宗旨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认知成分——理性条件  情感成分——人际关系的基础  行为成分—-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金瓶梅有几个版本
人际关系的分类:从心理学角度分四类:
1.按需求性质:工具性关系
2.按欢喜程度: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
3.按双方相互地位: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
4.按关系存在的时间: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是一门正在
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本质上人际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是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为诞生奠定了基础。
米德--象征性交往理论
勒温——体动力学、T组理论
考夫曼——社会互动理论
修茨--人际特质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
海德和凯利——归因理论
弗鲁斯——期望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法等。测量法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彼得罗夫斯的参考测量法。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或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半夏种植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际关系心理学具有指导意义,关于人的价值、本质、需要和交往等,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理论任务    1.丰富和发展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体系
2.促进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本土化 
实践任务:  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形成和发展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所在.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关系网络层次:存在着至少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层次。
1.生产关系。是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基础
2.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3.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一、1.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是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二、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决定的.4。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体的凝聚力.3.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4。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表面接触到亲密融合等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
段:1.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的定向阶段。2。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阶段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3。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产生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分为冷漠、疏远和终止三个阶段.1.冷漠阶段:即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2.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3.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少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成人感”的出现,使少年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表现出新的需求:1。获得威望与尊重的需要.2。强烈的独立和自主需要。3。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
青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使命感”或社会责任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青年交往的内容由娱乐型向知识型转化,人际关系也由玩伴向志同道合的生活之友发展。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莱维特
1908年社会心理学诞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1.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等反应.
2.由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反应。
3.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反应。
4.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等行为。
5.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屈从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6.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等反应.
7.由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敌对、反抗等反应。
8.由一方发出的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不信任、自卑等反应。
莱维斯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于1951年对正式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
1。圆形传递.
特点:没核心,各成员处于平等距离。
优点:能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缺点:解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2。轮式传递。
特点: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优点: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发挥作用,正确性高。
缺点:各个成员积极性很难发挥,整个体士气较低。
3.链式传递。
特点:信息一个接着一个传递。
优点:解决问题速度快,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
缺点: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作出的。
4.Y式传递:
特点: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
优点:工作效率高,速度快。
缺点:抑制了个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认为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采取轮式传递的交往模式;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应采取圆式交往模式。
戴维斯非正式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存在四种交往模式:
1。单线型:
背心式连衣裙特点: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优点:传递速度快,容量大,个体的主观影响明显.
缺点:容易发生信息失真,从而影响传递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集中型:
特点: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是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
优点:信息量大,渠道宽,速度快,对信息有选择性。
缺点:主观彩浓厚,受个人情感影响很大,容易产生消极影响。
3.偶然型:
特点: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
优点:传递面积广,信息量大。
缺点:手机遇影响大,个体不易掌握,交往的主体不能发挥作用,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4.流言型:
特点: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优点:速度快、面积广.
缺点:信息不可靠,容易受主体传播者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曾对口头交际、书面交际,及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结合的交际效果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构表明: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结合效果最好,口头交际次之,书面交际较差。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5类:
1.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
2。劳动型:以共同工作的标准来组成
3。休息型:以休息的标准来组成
4.学习型:以共同的学习来组成
5.活动型:以共同活动的标准来组成。
人际关系中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
1.照明实验: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方面,照明等劳动条件远非人际关系来的重要.
2.福利实验: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比福利措施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
3.体实验:良好的人际关系比物质利益对人更加重要。
4.态度调查:管理者良好的人际关系比人为的措施显得更为有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霍桑实验得出的结论:
1。霍桑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
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为明显。
牛顿死亡原因是什么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体,它与正式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评价:1。霍桑实验存在缺陷:对实验的理论假设不全面、不完整,在实验方法上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解释没有科学的公正感,在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2.霍桑实验开辟了人际关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石。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确实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有裨益。
人际交往理论大致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符号相互作用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和T组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它旨在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家和奠基人。有《思想、自我和社会》一书。观点如下:玻利瓦尔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4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6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交往   心理学   心理   实验   社会   行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