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缺陷与疟疾关系研究近况

红细胞缺陷与疟疾关系研究近况
(作者:    单位:    邮编:    )
【关键词】红细胞异常;疟疾
疟疾在多数热带地区仍然是一种多见的公共健康问题,仅在撒
哈拉周围的非洲地区每年发生恶性疟原虫性疟疾疫情就超过5亿,    并
导致超过百万的儿童死亡[1 ]。疟疾是种进化进程中自然对人类进 行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人类高度多样性的基因组中,有的基因由 于其表达而赋予了人类抵抗疟疾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疟疾流行区 中得以存活下来,这些基因在特定人中也得以浓集。 这类基因在保 护人类免患疟疾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导致人类某些遗传病的发生, 从 而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减弱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也导致了某 一体中的这些基因特殊的平衡多态性。红细胞不仅为疟原虫提供食 物和寄生场所,而且疟疾感染的许多病理特征都跟疟原虫与感染红细 胞、未感染红细胞及其他组织相互作用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 疟疾保护作用都与影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因有关。 现将研究进展 综述如下。
1疟疾与红细胞膜蛋白
1.1血型糖蛋白C红细胞表面某种特殊蛋白的缺失,将影响疟 原虫入侵红细胞包括黏附、重新定位、结合和内化等一些关键环节, 这些特殊蛋白包括唾液酸性糖蛋白 AB等。近来的一些研究发现 了第三受体及血型糖蛋白    遗传漂变C的重要性,编码血型糖蛋白    C基因
GY PC)外显子3的缺失,使Gerbich血型抗原(Ge)阴性,赋 予抵抗疟疾从而保护人类免患疟疾。 在试管试验中发现,GYPC外显 子3有抵御某些亚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能力,这类疟原虫通过恶性 疟裂殖体红细胞结合抗原140 EBA-140 )途径入侵红细胞]2[。进 一步研究发现,GYPC外显子3也是卵形红细胞症的主要诱因,这可 以对疟原虫通过上述途径入侵红细胞提供保护。    然而,目前还没有临
床上的研究报道GYPC广州黄埔造船厂外显子婚姻保卫战片尾曲3与临床疟疾的相关性,因此,还需 要作进一步的研究,阐明GYPC外显子3与疟疾保护之间的关联性。
1.2 DuffyABO血型 有几种血型已被认为与保护人类免患疟 疾有关,常见的是Duffy血型和ABO血型。大部分西非人、许多东 非人都具有Duffy血型。Duffy血型基因有3种等位基因
FyaFyb Fyo,红细胞表面具有FyaFyb因子的黑人对间日疟完全是敏 感的]3]。在Duffy血型基因的3种等位基因中,Fyo与红细胞的抗 原缺失有关,其在非洲撒哈拉人中出现的频率高且较稳定,    而在其
他人中较少,Fyo纯合子对间日疟不敏感]4]。有研究报道]5A型血疟疾病人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与其它血型的疟疾病人相比发生 昏迷的危险性更高,提示该人患重症疟疾与血型有关。但    ABO
型与疟疾之间无显著关联的现象在印度及其它地方亦有报道。
1.3 CR1表达缺陷 红细胞CR1是红细胞表面的I型补体受体 (C3bR:CD35),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细胞膜上的单链跨膜糖蛋白,    具有
4德国马哈种异型,分子量依次为160190220250CR1的配体有C3bC4biC3biC4b,其中以C3b的亲和力最强。正常人每个红细胞 上所含CR1拷贝数在2001000个之间。红细胞 CR1主要有两个 生理功能一是作为丝氨酸脂酶因子I的辅助因子,裂解C3biC3b ; 二是CR1可结合粘有C3bC4biC3b的免疫复合物及微生物,且 直接将这些颗粒转运到
网状内皮系统。CR1在免疫黏附、清除免疫 复合物(CIC)、促进吞噬、呈递抗原、识别抗原、参与免疫调节、直 接破坏抗原物质等均发挥重要作用。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是一种在恶性疟原虫 感染的红细胞膜上表达的一种主要黏附分子,可以与内皮细胞和未感 染红细胞上的几种受体相互作用。这种黏附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形成 玫瑰花结引起红细胞在微血管系统中阻塞导致疟疾病情加重。    CR1
被认为是玫瑰花结形成的主要受体, 在非洲的众多研究都发现,许多 严重的疟疾都有这种细胞成团现象。    CR1基因表达调控机理还不完
全清楚,在白种人和黄种人,最多见的CR1多态性似乎与CR1表达 数量有关,而在黑人,CR1多态性影响CR1的结构,并决定Knop 血型抗原。与其他疟疾保护基因相同,许多    CR1基因多态性的发生
频率在疟疾高发区经常很高[6]。同时研究也显示CR1的低表达在 某些人具有抵抗严重疟疾而在一些人却无抵抗作用,这些不同结
果可以解释如下:CR1表达随年龄变化而改变、不同疟疾高发区流 行性不同及CR1与其他
基因的相互作用所造成。对于这种疑问,目 前的研究显示要出疟疾防护综合作用的机理是困难的,    在对不同的
人进行更多的研究之前,CR1的作用尚不能定论。
1.4卵形红细胞症 卵形红细胞症(Ovalocytosis )在东南亚和 美拉尼西亚低海拔热带疟疾流行区流行,也称为东南亚卵形红细胞症 (SAO),在西太平洋地区发病率亦高,患者的红细胞膜硬性增加。 体外试验观察发现,细胞膜硬性增加,减少了恶性疟原虫的侵入,降 低了疟原虫密度,体外试验亦显示病人及其父母的红细胞均对疟原虫 感染具抵抗作用。SAO可由多种不同的遗传障碍引起,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被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疟疾防护的候选者。    SAO是由编码红细
胞膜蛋白带3基因中27碱基对缺失的杂合性(SLC4A1D27 )引起, 其可强有力抵抗恶性疟疾特别对脑型疟疾有很高的特异性]    7]。
Cortes等]公安机关中级执法资格考试8 ]发现在多数SAO人都伴随着对疟疾侵害有显著的 抗性,但不是所有的都具有这种特性,提高防护的可能性只是由于其 对引起严重疾病的寄生虫亚具有抗性。他们同时发现恶性疟原虫
南宁pm2.5
(P. falciparum )感染SAO的红细胞对内皮细胞受体 CD36的黏附 能力明显增加,但认为对内皮细胞受体的黏附并不是在大脑脉管内皮 组织中的表达,而可能是通过别的受体充当媒介,以减少神经脉管的 黏合。有趣的是,在这些实验中 SAO红细胞相关抗感染都是那些有 能力与细胞间黏附分子 1 (ICAM-1 )结合的寄生虫,可见ICAM-1 是大脑内红细胞黏连的主要侯选受体 [9]。然而,与Gerbich血型抗 原(Ge)阴性相同的是,SAO对寄生虫携带者中的无症状个体的发 病率或密度没有明显的影响[7]。因此,SAO赋予疟疾防护机理需 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2疟疾与红细胞酶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陷,是常见的红 细胞酶病,而引起G6PD缺陷的主要原因是G6PD基因突变。由性 染体遗传的G6PD缺乏症对疟疾防护作用多年来一直被怀疑,原 因是它在疟疾多发地区人中的高发病率及多基因起源;    关于这个假
说已通过对突变 G6PD基因中的A基因和地中海贫血等位基因的单 体分析得到证实。随机遗传漂移学说可以解释以上两种基因单体在近 一万年内各自发生了进化。关于抗疟疾的选择性通过临床防护研究的 一致性得到证实,然而这种防护作用的机理仍不明确。 现在有研
究表 明这涉及到未成熟红细胞早期的吞噬作用,环形期时感染    G6PD
乏症的红细胞通过IgG沉积作用和表面补体的作用使其吞噬作用比 受感染的正常红细胞高1倍以上。目前已明确这种防护机理可能是缺 陷细胞内受损的抗氧化剂损伤防御引起的加速氧化膜损伤,    同时可适
用于其它抗疟疾多态现象,包括一些血红蛋白变异[10 ]同时研究, 杂合鼠的分离抗核抗体血清饱和度的鉴定,G6PD缺乏症认为可影响 另一些红细胞酶产生功能性变异,如丙酮酸激酶,是一种对鼠类寄生 虫夏氏鼠疟原虫(P.chabaudi )抵抗力决定的酶]11]更多的研究 旨在证明肝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LR )多态性在人体是否也具有疟 疾防护作用,如果有,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作用机理 这些都还有待 研究。
3疟疾与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是已知的最常见单基因异常病。常见血红蛋白 病有a-地中海贫血、B-地中海贫血、HbSHbCHbE等,从全球 来看,疟疾和常见血红蛋白病的地理分布大致吻合,    微观流行病学调
查也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然而,一些复杂的情况单纯用疟疾 与血红蛋白病关系的假说无法解释清楚。首先,在某些地区,血红蛋 白病与疟疾的分布并不一致,其次,世界上没有两个地区具有同样的 血红蛋白病,或没有各种血红蛋白病的相同组合, 大多数基因突变仅 发生一次且每个地区有其特定的基因突变类型。 应用突变的分子特征 和携带有血红蛋白病单倍体染体分析显示,    疟疾、遗传漂变和人口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41: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5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疟疾   红细胞   研究   疟原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