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经济学综合1999-2020年真题汇编-货币银行学_百度文 ...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经济学综合1999-2020年真题汇编
货币银行学
选择题
(一)基础货币是指  D  。(2007 2014)
A.流通中现金            B.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
C.流通中现金+定期存款  D.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  A  。(2009、2020)【P533】
A.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
B.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C.货币供应量由商业银行独立决定
D.货币供应量由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决定
(三)在“滞胀”情况下,菲利浦斯曲线为  B  。(2009)【P557】
A.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B.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曲线C.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D.一条不规则曲线
(四)货币市场存款账户是一种  A  。(2010)
A.负债业务的创新  B.资产业务的创新  C.中间业务的创新  D.清算业务的创新
(五)  D  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2013)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政府的银行
D.企业的银行
(六)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但不在交易所集中交易)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指的是  A  。(2007、2015)
A.远期交易
峰峰值B.期货交易
C.期权交易
D.互换交易
(七)以下哪一个市场不属于货币市场  C  。(2012、2019)
A.同业拆借市场  B.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C.股票市场  D.商业票据市场
(八)根据国际费雪效应,一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将会伴随着该国名义利率和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化,其变化分别为  A  。(2008、2013、2016)
A.提高/降低  B.降低/提高  C.降低/不变  D.不变/降低
(九)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的是  B  。(2012、2018)
A.再贴现
B.不动产信用控制
C.公开市场业务
D.存款准备金政策
可选择性货币政策【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预缴进口保证金,优惠利率。】【2016年】属于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是()
A.再贴现B.不动产信用控制C. 消费信用控制证券D.市场信用控制
参考答案:A
解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十)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  D  。(2008)【P605】
A.物价稳定  B.公开市场业务  C.短期利率  D.货币供应量【利率或货币供应量】
(十一)不属于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  A  。(2008)
A.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B.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C.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            D.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十二)  B  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2013、2018)
A.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双挂钩机制】
B.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C.美元充当国际货币
D.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有,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十三)米德冲突是指  C  (2015)
A 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B 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个政策工具。
C 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D 在某些情况下,同时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
突。
(十四)直接融资是指()(2016)
A. 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
B.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资活动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
C. 金融中介之间
D.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通过非金融中介交易
参考答案:A
解析: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金融行为。它不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企业债券、股票、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内部融资等。
(十五)根据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入欧元区国家的财政的标准是  A  。(2012)A.财政赤字占当年GDP的比重不超过3%,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0%
北极七鳃鳗
B.财政赤字占当年GDP的比重不超过3%,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超过50%
C.财政赤字占当年GDP的比重不超过3%,外贸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超过10%
D.财政赤字占当年GDP的比重不超过5%,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0%
(十六)实际利率=()。(2017)
A.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B.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C.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D.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参考答案:B
(十七)()认为汇率的变动和决定所依据的是人们各自对外汇的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2017)
A.国际借贷说
B.购买力平价说
C.汇兑心理说
D.利息平价说
参考答案:C
(十八)古典汇率决定论包括( C )。(2011、2018)
①购买力平价理论②利率平价理论③国际借贷理论④汇兑心理理论
⑤铸币评价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十九)商业银行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D)(2011、2019)
A.存款货币银行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
B.存款货币银行运用其所吸收的资金的业务
C.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D.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却会产生风险的业务
(二十)不属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功能的是( C )(2020)
A. 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
B. 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
C. 发行货币
D. 创造信用
名词解释
基础货币(2001)又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用公式表现为B=C+R。B:基础货币;C:现金;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且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创造的源头,并受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经济增长周期、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影响。
流动性偏好陷阱(2000)指由于利率达到一个极低的水平之后,人们预期它不可能进一步降低,为避免将来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债券贬值,而愿意持有任何新增的货币余额的情形。
资产证券化(2002)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
货币政策时滞(2003、2018简答题)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时滞有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可再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简答题
(一)简要说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2002、2015单独考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沦,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①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②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③我国的货币供应的内生性:
具体到中国,多数人赞同“内生论”。首先,中国的中央银行本身并非严格的独立决策主体,控制货币供应的能力在制度上缺乏保证;其次,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压迫中央银行被动地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应该说,随着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非国有经济比重的不断上升,这就是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在经
济周期中的不对称。简单地说,在经济过热时期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应的源头,如果决心控制货币供应,其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在经济活动不活跃时期,企业、商业银行的自主决策能力较强,中央银行即使有意愿扩张信贷,往往效果有限。
此外,从国外净资产的运作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并成为中央银行释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中央银行被动增加基础货币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应的内生性。
(二)简述IS-LM 模型中均衡利率水平的决定。(2003)
望甜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总结古典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
论以及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IS-LM模型。
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I=S,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L=M,两条曲线相
交的均衡点E同时满足两个条件:I=S,L=M。因此,只有在E点上两个市场才能同时
达到均衡,此点决定的利率i是同时满足两个市场均衡条件的均衡利率,Y是同时满足
两个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当IS和LM曲线发生移动时,均衡利率必然也发生相应变动。由于IS的变动是由
投资或储蓄的变动而引起的,LM变动是由货币供给或货币需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这些变量的改变都将改变均衡利率的位置,引起利率和收入的改变。
(三)什么是名义利率?什么是实际利率?请写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式。(2012)品牌定位理论
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包括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因使用资金而支付的真实成本。
当一般物价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是等量的。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波动会导致实际利率的反向变动。其关系表达式就是费雪方程,即: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或者: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四)画图并简要说明古典利率理论与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基本观点。(2004)
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利率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随利率上
升而增加,利率就是资金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一方面,利率越高,储蓄越
多,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另一方面,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投资是利率的
递减函数。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分为三部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表现为满足收入和利率函数的货币需求的供应量,是政策变量,取决于货币政策。
(五)请简要说明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与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之间的异同。(2008)
(1)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短期货币利率理论,强调短期货币供求因素的决定作用;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长期实际利率理论,强调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2)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中的货币供求是存量,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则注重分析其一时期货币供求的流量;
(3)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主要分析短期市场利率,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则重点研究实际利率的长期波动。
但两个理论之间并不矛盾。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中使利率变动的全部因素,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也会促使利率变动,同样,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一部分。
(六)简要说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2001)
(1)规避风险的创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银行经营面临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利率的剧烈波动使投资收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降低了长期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也使持有这类资产的金融机构陷于窘境。于是,银行通过创新,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如可变利率债券、可变利率存款单、可变利率抵押契约、可变利率贷款等,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市场,发展债务工具的期货交易,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来规避风险。
(2)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广泛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首先,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金额服务的创新。其次,新技术为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此外,新技术的运用使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规避不合理的、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也导致了金融创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西方国家纷纷立法,对银行业经营施行极为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在激烈的竞争中,金融业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很多新的业务形式。如,自动转账制度(ATS)的
创新就是为了规避不准对活期存款付息的规定,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是为了规避不准储蓄账户使用支票,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是用于规避对定期存款支付利率的限制,
(七)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2001)
(1)微观主体预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或效应高低。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作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观广泛采取的对消其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
(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它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不久之后也会落在人们的预期之内。假如货币当局长期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休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入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是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打很大的折扣。
(八)简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具备的条件。(2003)
中央银行以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率的调整以及直接融资额度的调整等政策工具所能影响的是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数。通过这些货币变数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生产、就业、物价或国际收支等最后目标。因此,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数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政策目标。
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政策指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必须能为货币当局加以控制。
(2)政策指标与最后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
(3)可测性,一是央行能及时获取有关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分析、观察和监测。
(4)政策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较低。
(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财政精神
(九)简述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2014)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除了必须保留一定部分的现金和在央行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账结算外,其余部分主要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包括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金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及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这部分也称权益资本。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很小,不过却是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外来资金包括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以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费雪效应
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狭义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有风险的业务。】
(十)简述泰勒规则的内容。(2007 2013)
泰勒规则是典型的货币政策规则之一,又被称为利率规则。其具体内容如下:
泰勒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
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
它利用费雪效应,即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e i
r p ,对滞后反应进行简化,得出方程:*()f i gy h i 。其中,y 为实际收入(Y )对其趋势偏离的百分比,*和f i 为常数,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斜率为(1+h )。系数的大小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很大。经济模型的模拟表明h 不能是负值。
这一方程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公式。如果按照政策规则需要提高利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告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适度地调整货币供应。典型的泰勒规则中,g=0.5,h=0.5,*=2,f i =2。遵循泰勒规则使货币政策的抉择实际上具有一种预承诺机制,从而可以解决货币政策决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十一)简述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内容。(2000)
购买力平价说是一种很长历史且影响深远的汇率理论。中心思想是:人们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这个比例就称为购买力平价(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表示为两国物价总指数之比,A B P r P ,A P 、B P 分别为A 、
B 国物价总指数。相对购买力平价反映两国相对物价指数变化之比,11100
0A B A B P P r r P P ,0r 为基期汇率,1r 为某一时期汇
率,0A P 、0B P 、1A P 、1B P 分别为A 、B 两国在基期和某一时期的物价指数
这一学说的核心矛盾:其成立的前提条件以两国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价格体系大体相仿为限制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可比性较为充分,否则可比性则较小。
(十二)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贡献。(2003)
购买力平价说产生80多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说所具有的合理性或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实际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就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面。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
其次,作为一种换算工具,通过购买力平价可以将一国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如GDP 、GNP 等,由于国货币表示转换成用另一国货币表示,以便进行国际间的经济比较。可以避免一国现行汇率偏高或偏低时,对用外币表示的本国经济指标造成的扭曲。所以,一般认为,用购买力平价来换算比用现行实际汇率换算更为科学和可靠。
再次,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的话,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最后,购买力平价把物价指数、汇率水平相联系,这实际上也就是从商品交易出发来讨论货币交易,这对讨论一国汇率政策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不无参与意义。
(十三)什么是“特里芬难题”。(2007 2012、2016)
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提出,他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要满足世界经济的增长需要,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必须有储备货币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才能完成。但是  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越多,则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越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促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十四)存款保险制度的含义,功能与问题。(2016)
(1)含义: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2)功能:存款保险制度可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问题:①降低存款人监督愿望,因此使低效率、甚至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②银行更倾向于高风险的投资。③促成道德风险,削弱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2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4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货币   利率   理论   政策   货币政策   市场   存款   资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