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讲义--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hcap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建立背景
(1)中国国情: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2)民族遭遇: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现实需要: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
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4)中共经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问题思考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郭超人答案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各民族长期发展不平衡。
(2)民族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3)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
特别提醒
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
2.法律依据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3)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3.制度实施
(1)1947年5月1日,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易错提醒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知识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1.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2.表现
(1)纳入法制轨道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2)制定相关条例
波斯顿矩阵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三个离不开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提高政治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优势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问题思考 如何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答案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
(2)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3)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4)促进了民族团结,保证了祖国的统一。
知识点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动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国贯彻落实党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
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思维点拨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丰富发展,是党和国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体现。
探究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问题(1) 在图上出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的位置,完善下列表格的内容。
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时间表
地区
名称
成立时间
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迪尼格尔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材料二 第十二条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
民族自治地方依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包括一部分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居民区和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问题(2) 材料中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如何规定的?
问题(3) 从材料看,民族区域自治是不是单一民族的自治?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 (2)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基层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包括一部分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居民区和城镇。
(3)不是。从材料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内可以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有同样享有自治权的其他民族。可见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方面可以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各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它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
探究二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特点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问题(1) 材料一中体现的我国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平等、团结、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材料二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
问题(2) 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
答案 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相结合;具有民主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
(2)优越性
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4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43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