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

一)传播学的建立与发展
传播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一)社会基础: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
2、报业加上电影、广播、电视业,初步形成了传播业;
3、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
(二)学科基础:
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
1、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化,新闻事业扩大到大众传播业,大众传播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便是“传播学”,即从大众传播这一个别传播规律上升到普遍的传播规律。因此,传播学的基
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新闻学以实务为导向,大众传播学注重理论建设,而传播学则是对传播本质的研究,讨论其核心问题。
2、社会学:
(1)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如
孔德的集体有机体观念;斯宾塞的有机体及社会进化范例;滕尼斯的社会契约理论;库利、米德的象征互动理论:(帕森斯等人的结构功能论范例;达伦多夫等人的冲突论范例;大众社会,社会分化范例)
(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来自社会学,如
(3)早期的传播学先驱也大多是社会学家,如拉扎斯菲尔德、韦弗、赖特等
3、心理学:
(1)传播学借用了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如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和模仿理论;社会心理学中的体动力论范例、实验图式范例、知行不和范例;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范例
(2)传播学借鉴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霍夫兰和勒温—实验法)
4、“三论”【见传播内容—信息】
传播学的七种传统立场:
1、修辞学传统:把传播学看作一门实用艺术。传播者设计一些策略来达到感动受众的目的。典型特征是充分利用逻辑和情感的力量。根据这一传统,传播者的工作成效取决于技巧和方法的运用。
基本信条有:言辞具有相当大的力量;信息有益于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对传播进行评估,并逐步改进它。
2、符号学传统:侧重于符号和象征,把传播看作是连接不同个人世界的桥梁。提出了如符号、象征、理解等概念。揭示了以下问题:人类对共同语言的需求;将主体性视为理解和沟通的障碍;符号的多重意义。
獭兔行情预测3、现象学传统:侧重于个人的体验,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验。传播被视为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个人体验到共享的过程。崇尚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适于解决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提出如体验、自我、对话
等概念。体现了人类对相互接触、尊重和共同立场的需求和差异性的认可。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4、控制论传统:将传播视为信息处理过程,主要解决之一过程中出现的噪音、超载、功能障碍等问题。所使用的主要词汇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反馈、系统等。在解释与大脑、思维、理性等有关问题时具有相当强大说服力。
5、社会心理学传统:集中探讨传播过程中如表达、互动等问题。强调行为、人格特质、直觉、认知、态度、互动等。
6、社会文化传统:将社会秩序作为讨论的中心,将传播视为社会的粘合剂,所关注的问题包括冲突、异化和协调失败等。使用的语言包括社会、结构、仪式、规则、文化等。
7、批判理论传统:倾向于把传播视为权力和压制的社会化排列方式,所回答的是意识形态、权力和征服等问题,基本概念包括意识形态、辩证法、抵抗和解放等。
(三)首先产生于美国的原因:
1、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主张、树立形象、争取竞选支持;
2、战时宣传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起到巨大作用,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产生;二战期间由于纳粹的迫害,大陆专家学者涌入美国,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3、经济上美国是二战后最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增加,广告、调查公司大量产生,企业普遍较关注营销环节中的传播问题,支持传播研究;
4、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
5、美国的社会生活与大众传播关系日益密切,媒介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并研究传播;
6、传统学科的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均为现实的传播实践,关注实践才是传播兴起的根本。
(四)欧洲渊源:
1、三位欧洲大师: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见传播学—传播学者】;
2、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确立了实证主义的传统,造就了库利、米德等对传播学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杰出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学的经验性传统;
3、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传播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他的模仿理论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他还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分析,认为报刊上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德国社会学家西默尔,最早研究了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把传播网络描述为“舆论的厨房”。
二)传播学史
传播学的诞生:
1922年,李普曼《舆论学》
什么是以火灭火1926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宣传技巧》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第一条,首次使用“大众传播”的概念;
1946年,拉斯韦尔等,《宣传·传播·舆论》,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
1948年,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5W模式”;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首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
en标准
发展阶段:
早期:研究对象为传播效果
1、(20—30年代)“弹论”
2、(40—50年代)“有限效果论”
3、中期:(60—70年代)研究领域从早期的传播效果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
在多个地区开始进行并出现不同派别
4、当代:研究领域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流派分别日益明显
三)研究方法:(特点: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方法的综合性)
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划分主要是由研究者使用的分析中介所决定的,量化分析的中介体是数字以及数字之间的相对关系(量化的事实),质化分析的中介体是人类的经验、概念。
量化和质化只是强调重点不同的理论形态,两者有明显的互通性,在本质层次上,所有的理论的都是质化的,但大部分的理论都还是引用形式化、数据化、图形化的再现方式。
一)定性研究方法系统(Qualitative Method)
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并据此解释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从资料出发)
程序:资料收集--分析定性资料--分析程序(分析归纳、建立理论)--得出定性研究报告。
包括人文科学定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
1、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若从当代的角度看,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文本。)
传播在人文科学传统中被视为意义的社会生产,即特定主体性与美学的“表现”(expression),和对特定语境的“再现”(representation)。
这种意义的生产与三个基本传播过程要素相关:
话语、主体性、语境(人文科学)
讯息、传播者、在现的社会结构(社会科学)
(1)“话语”:米歇尔·福柯“知识话语理论”:话语实践是指严肃言语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言语,称为“陈述”。严肃言语是权威性主体以某种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所说的话(写作、绘画等)。这些话要求人们承认其真理性。即承受是专家们以专家的身份所说的话,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
话语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话语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说什么,而且在于它怎么说;话语与权利(广义的支配力和控制力)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所谓说话,归根结底就是说话的权利,意义即自称为意义的权利。话语的基本材料是语言及其他符号。语言是人与真实交换过程的主要媒介。“话语”是社会真实建构的媒介,通过语言,真实才得以进入社会,也只有通过语言,真实才能进入主体范围之内,并且可以经过分析,得到解释。因此,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就成了人文科学重要的分析客体和分析工具。
(2)“主体性”:(传统哲学:主体是相对独立的一方,可以做出道德和美学的判断。)人在认识过程中随时受到现存的各种思想体制的制约和束缚,人的主体是一个受到各种限制的,早已由一系列对世界的代表系统所决定了的“屈服体”(subject)“已经被安置在意识形态结构为其事先排定的位置上。”这个位置由语言来决定,语言就是“世界的代表系统”。
(3)“语境”:指我们在分析文本时所必须考虑的某种情境和历史过程。
话语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语言话语分析:
(1)话语的最基本元素是不同形态的发音或陈述;
(2)语言可以在传播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模式,使双方进行沟通,并引入、发展某些主题,而关闭另一些;
(3)在“话语”的层面上,各种语言范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贯的结构,是一个带着讯息、可以被诠释的文本。
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已对语言、文字传播进行了大量说明、研究,但对其他视觉传播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在人文科学定性研究中,大众传播既是社会现象,又是话语现象。符号是人类与真实互动的主要模型,它进入到一个连续的意义生产过程后,便将社会真实构建成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因此需要建立描述符号的社会使用情况的研究结构——社会符号学。
【文本分析:是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之一。源于符号学,是近来研究者探讨讯息内容性质的一种有力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文本(text)和讯息(message)在常常可以互相代替。文本分析有两类,一类强调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研究者的分析,将其解构出来。另一类研究关注的是文本与读者的互动,这类研究的可行性基于两点:一是读者具有主动解读文本的能力;二是文本具有多
义性,但多义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意义都同等重要,研究者将通过文本分析解释何种因素使得某种特定意义最具社会显著性。】
2、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是以长期的、亲身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理解“意义”的过程。
(1)符号互动论:人们行为的基础是他们赋予事物和情景的意义。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意义在互动的诠释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2)人种学方法:主要利用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调查,重视日常会话,将它视为日常互动的基本媒介。要求从个体出发,摒弃了自然科学中的严格控制,观察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现象。大量依赖对研究对象的观察、
定性判断和描述。重视过程,旨在获得整体的画面。还涉及反复的、即时的理解手段,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人种学: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下,对特定的文化情境作深入的、解释性的描述,以一种非常全面的方式从人类认识自己的多个角度来思考。
研究目的在于认识一个社会制度里人的信念和习俗,强调使社会成员联结起来的共同点。强调整体和“天然”的背景。)
(3)民族志学方法(Ethnographic Audience research):也称田野调查法,源于人类学。研究者通常采取参与观察的方法,深入到特定的团体生活中,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从而询问或观察所发生的事物,然后以内部观点说明其意义。
三个原则:广义来说,民族志学研究关注所有的文化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宗教或艺术;由于研究者本身就是最基本的研究工具,因而必须进行长期的参与观察;必须采用多重资料收集法,以核对观察中发现的资料。
民族志研究方法使研究者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到具体环境中不同身份的受众接触媒介的真实情况,为受众研究向微观层面推进开辟了新的天地。
莫利(Morley,1986)和葛瑞(Gray,1992)等学者采用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家庭的日常情境如何影响和架构观看电视的行为。
(4)焦点小组座谈法:一般由一位训练有素的主持人组织、引导6—12人组成的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自由讨论,进行开放式的提问,得出高度自主的资料,然后再用通过调查或实验而获得的更加量化的资料对其加以检验。
(5)投影技法:隐蔽调查目的,用无结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分析被调查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投射出来的潜在的动机、态度、感情等。
程序:收集资料——辅助分析(整理资料)——分析归纳、建立理论——定性研究报告。
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Quantitative Method)
又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指利用所占有的大量量化事实,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论,提出、验证理论观点。
程序:确立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从假设出发)
1、实地调查法(Survey Research):
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是美国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方法。
拉扎斯费尔德是最早将此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伊利县调查)。
步骤: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全面普查/抽样调查)——确定抽样方案(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实地调查法基本不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客观、全面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特别是因果关系的概括不佳。
2、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田野调查法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样本的讯息内容,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0世纪20年代,拉斯韦尔首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0:1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4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传播   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