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三步曲

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三步曲
阅读⽬录
⼀、秦始皇的⼤⼀统集权社会制度
⼆、⽑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改⾰开放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
经典语录
改⾰开放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经济的形式做强⽑泽东时代的“共产党领导制度+郡县制+全民所有制”。
从中国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缘关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回归⼈⼈平等,公平竞争,天⾼任鸟飞的新时代。
前⾔
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标》中,第⼀次提出了⼈类⽂明⽣长的“轴⼼期时代论”。在认真研究了⼈类的远古⽂明后,他指出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前后,中国的孔⼦、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中近东犹太的耶稣等(⼏⼤⽂明只有埃及没有完成突破),形成了⼈类历
史上的第⼀次全⾯醒悟。⽂字的发明是古代⽂化的共同特征,⼏个古代⽂化都有⽂字,⾄少三个⽂化⼏乎同时进⼊“轴⼼时代”。宫本海峡
“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时期。在中国,孔⼦和⽼⼦⾮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庄⼦、列⼦和诸⼦百家,都出现了。像中国⼀样,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希腊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切,⼏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这个时代产⽣了直⾄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了⼈类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论在何种意义上,⼈类都已迈出了⾛向普遍性的步伐。”
正是从这⼀时刻开始,⼈类⾛向了全⾯的意识成熟之路。⽽那些原创的思想范式从根本上规定了⼈类未来⽅⽅⾯⾯的⾛向。更令⼈惊奇的是,在许多根本性的⽂化原则上,⼈类确实是不约⽽同确定了⼀些不可移易的基点。⽽正因为这些⽂化源头的互不交流,也形成了相当差异和特⾊的不同智慧品质。
雅思贝尔斯归结了五个主要事项,将其作为⼈类⽂化轴⼼期的征象:
雅思贝尔斯归结了五个主要事项,将其作为⼈类⽂化轴⼼期的征象:
第⼀有了权⼒集中及⽂官系统的国家组织,使⼤河流域有灌溉⼯程。
第⼆有了⽂字,知识分⼦遂成为⾏政机构中不可或缺的⼈员。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第三有了体意识,遂有共同语⾔、共同的⽂化及共同的⽣活背景。
第四古代⽂化的后期有领⼟⼴袤的⼤帝国。
第五有了车马,⼈类征战与交通的距离扩⼤。
轴⼼时代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与社会进步,雅思贝尔斯关注了三个影响深远的重⼤进步:
第⼀⼈不再只是为了活着⽽⽣活,⼈有意识与反省,这是⼈类精神上的进展。
第⼆⼈以理性的能⼒发展⼯艺与技术,摆脱环境的约束与限制,以求⽣存。
第三社会上有信服的对象,或为统治分⼦,或为圣贤型的精神指导者,⼈因此有所景从,不⾄于没有⾃觉⽽不到⽬标。
正是这些发展导致了⼈类的历史意识。从此,⼏个轴⼼期⽂明与⽂化的发展不仅进步迅速,且各有特⾊,⼤致规定了此后的发展⽅向。
⼀、秦始皇的⼤⼀统集权社会制度
中国在轴⼼期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影响深远。结果是,⼤秦帝国在法家的⽀持下建⽴了中国⼤⼀统的社会制度。具体情况简介如下:
1、超越了西周制度
在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实⾏的是“世袭制+宗法制+封建制”三位⼀体的制度。其中,世袭制是宗法制的根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世袭制,在家族或宗族范围是宗法制,在国家范围为分封制。这是由家庭、家族或宗族、国家三个层⾯逐层扩⼤的⼀种⾎亲等级制政治化的统治⽅式。
秦始皇⼤⼀统,废除分封制,实⾏郡县制。中央(皇帝除外)郡、县等各级官员多是皇帝选拔的⾮皇族成员。政治制度与⾎缘关系实际上已经分开,⾎缘关系主要是在皇帝这个最⾼层和家庭这个最基层存在。
这种分开的好处是皇帝可以选拔⼀些贤能的⼈帮助其治理国家。这种帮助皇帝选拔贤能官员的制度成了后来发展的重点,从秦的军功爵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直到隋唐发展出了科举制才定型。
点,从秦的军功爵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直到隋唐发展出了科举制才定型。
秦⾄清这⼀时期的中国,实⾏的是“皇帝制+郡县制+家庭制”这种模式。皇帝是国家的最⾼统治者,享有⾄⾼⽆上、绝对、终⽣的权⼒,并在⼦孙后代中世代相传。皇帝与周天⼦实际上并⽆根本区别,都是⼀种世袭君主制。只不过皇帝并不严格地采⽤嫡长⼦世袭制,⽽可能选择⾃⼰喜欢的嫡次⼦。另外,皇帝也不是天下的共主,⽽是天下唯⼀的“主”。家庭则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负担着家庭成员的⽣、⽼、病、死、教育等职能,也是实⾏的世袭制,这⼀点也与西周没有根本区别。根本区别就是郡县制与封建制的区别,所以后⼈常以此来对⽐秦⾄清时期的中国以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2、儒家对秦制的改造
在西周的封建制时期,其政治制度与以周天⼦为核⼼的⾎亲等级制度基本上是合⼆为⼀的、等同的。分封的诸侯、卿⼤夫、⼠,基本上是按以周天⼦为核⼼的⾎亲等级关系分封的,诸侯、卿⼤夫、⼠多为周天⼦的家族成员。
秦之后,君⾂之间已不是真正的⾎缘关系,儒家学说却将这种政治制度“拟”⾎亲化,即将皇帝⽐拟为⽗亲,将⾂民⽐拟为⼦⼥,认为皇帝会像爱护⾃⼰的⼦⼥⼀样爱护⾃⼰的⾂民,⾂民则应该像孝敬⾃⼰的⽗母⼀样效忠皇帝。这种温情脉脉的说教即符合家庭这个社会基础,也符合皇帝的需要,因⽽⼗分有助于皇帝统治,所以在汉武帝之后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然⽽皇帝毕竟不是⾂民的⽗母,很难像爱护⼦⼥⼀样爱护⾂民,⽽是将⾂民当作了其榨取利益的⼯具。⾂民毕竟也不是皇帝的⼦⼥,也很难像孝敬⽗母⼀样效忠皇帝,所以只要有时机,总会冒出许多窥视皇权的“乱⾂贼⼦”。
南京建设工程信息网再加上世袭制的后果是,皇位常传给了深宫⾥长⼤、不⾷民间烟⽕的昏庸⽆能的皇帝,结果秦⾄清时期的中国总是在治乱循环中,从⽽有了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周期率。
⼆、⽑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中国领导⼈在庆祝改⾰开放40周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建⽴了中华⼈民共和国,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的社会变⾰,为当代中国⼀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新中国的成⽴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伟⼤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泛⽽深刻的社会变⾰,为当代中国⼀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民⽣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向繁荣富强的伟⼤飞跃。
从渊源关系上说,⽑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经验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准备和来源,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必然联系。
第⼀,⽑泽东带领⼈民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提供了制度前提。
在⽑泽东领导下所建⽴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体系。从政治上看,⼈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民代表⼤会制度的政体、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初步确⽴了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明的基本框架。从经济上看,通过对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进⾏社会主义改造⽽建⽴起来的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为解放和发展⽣产⼒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从⽂化上看,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为核⼼内容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并确⽴了其在⽂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钰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党兴国的根本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坚持、完善和发展这些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孕育和产⽣的,离开了这些基本制度,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成为⽆源之⽔和⽆本之⽊。sodl
第⼆,⽑泽东领导⼤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巨⼤成就和重要经验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宝贵启⽰。
⽣产⼒不发达和贫穷落后是我国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最显著的特点。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的落后⾯貌,⽑泽东带领全党和全国⼈民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成就。
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业、农业、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等都实现了⼤幅度增长,国内⽣产总值从466亿元提⾼到3624.1亿元,增长6.78倍。由此建⽴起了独⽴的⽐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两弹⼀星”为标志的科学技术成果,巩固了我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国地位。这⼀切都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与此同时,这期间还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产⼒⽔平落后的东⽅⼤国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使我们懂得:
只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从具体的国情国⼒出发,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只有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充满⽣机和活⼒;只有对国际形势作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才能作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和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只有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实⾏对外开放政策,才能加快本国的经济建设等等。
这些经验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如果没有这29年间所提供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宝贵经验,要开辟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和创⽴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可能的。
第三,⽑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场、观点、⽅法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脉相承的思想⽅法。
如何在中国这样⼀个经济⽂化落后的⼤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个崭新的课题,⽑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建⽴的时候就及时地提出了进⾏“第⼆次结合”的历史使命,其出发点就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出⼀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后的探索虽然发⽣了不少波折,但探索的主题始终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基本问题进⾏的,探索的⽴⾜点始终是为了最⼴⼤⼈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活,探索的⽅向始终是为了解放和发展⽣产⼒,探索的思想路线始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众路线和独⽴⾃主,探索的⽬标始终是为了⼜快⼜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秉持的这些基本⽴场、原则、观点和⽅法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新时期我们的探索都是在坚持这些基本⽴场、观点的基础上进⾏的,这充分体现了⽑泽东的探索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脉相承的内在统⼀性。
第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形成的⼀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和理论⽣长点。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泽东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经济、政治、⽂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盾的思想,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民内部⽭盾的思想,关于将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科技⾰命上来的思想,关
于实现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由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商品⽣产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若⼲重⼤关系的思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关于“⼆为”⽅向和“双百”⽅针的思想,关于实现祖国和平统⼀的思想,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关于防⽌“和平演变”的思想,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等等。
这些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理论成果和思想主张,对于认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渊源上说,这些探索成果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先导和理论⽣长点。
第五,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科学总结⽑泽东探索失误所积累的深刻教训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以⽑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既取得了巨⼤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过了⼀些弯路,尤其是发⽣了“⽂化⼤⾰命”这样全局性的失误,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不论是正确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极其珍贵的,都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准备。探索中所积累的⼀切积极的思想理论成果,为这⼀理论体系的创⽴提供了正⾯的历史准备;⽽探索中发⽣的⼀系列失误所积累的深刻教训,则为这⼀理论体系的创⽴提供了反⾯的历史准备。
从⼀定意义上说,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在很⼤程度上是中国共产党⼈郑重对待⽑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失误尤其是“⽂化⼤⾰命”的失误,并从失误中学习借鉴和科学总结的结果。我
们正是在科学总结和郑重对待⽑泽东探索过程中所发⽣的包括“⽂化⼤⾰命”在内的⼀系列失误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中国领导⼈指出,我们党领导⼈民进⾏社会主义建设,有改⾰开放前和改⾰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有重⼤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民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改⾰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改⾰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民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accomplish研究总结:
对⽐秦始皇创建的“皇帝制+郡县制+家庭制”这种⼤⼀统社会集权模式,我们可以把⽑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简化为“共产党领导制度+郡县制+全民所有制”。
⾸先是共产党领导制度解决了中国⼏千年因为皇帝⽆能导致的历史周期律。
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个个都是从基层⼀步步千锤百炼后才晋升到⾼层岗位的。这⽐过去那些躲在深宫⾥不知民间烟⽕的皇帝要强多少倍。
其次是全民所有制解决了中国⼏千年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阶级剥削。
近代,中国沦落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民⾝上,使⼈民的⽣活⼏⽆活路。全民所有制实现了⼈民当家做主,多劳多得,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和⼈民的利益。
再就是郡县制虽然对秦制有所继承,但⽑泽东时代消灭了黄赌毒,消灭了贪官,功莫⼤焉。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3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30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主义   中国   制度   建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