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从1840年第一次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
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
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
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这类人物,从统计数据看,有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其中的绝大部分人物大都一笔带过,此后不再提及或者很少提及;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被反复提及。而他们的典型性也就在行文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作为一个体被提及。
如第一章的反侵略斗争中的"爱国官兵";体;第二章的"戊戌六君子";;第四章的"中共一大代表";体;第五章的大革命失败后牺牲的"党的重要活动家";体;第九章中的"新中国文艺工作者";体、
"新中国科技工作者";体、"新中国英雄模范人物";体以及第十章的中共历次全会选举的"中央政治局";体。这类人物人数多,信息量大,虽然有时只是偶一提及,其实值得认真研究,细细挖掘。
宫古海峡引文的需要。如教材反复引用的马克思、孙中山、列宁、、的论述,这是比较常见的,不常见的还有一次性或者为数不多引用的论述中提及的人物,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的主张;以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炳麟、邹容、陈天华、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胡适、张东荪、周恩来、李立三、王明、蒋介石、林伯渠、刘少奇、、李维汉、彭德怀、林彪、张治中等人的话、观点或者主张;此外还有引用的戈登(英国)、瓦德西(德国)、田贝(美国)、普鲁斯(英国)、赫德(英国)、李提摩太(英国)、林乐知(美国)、广田弘毅(日本)、裕仁(日本)、罗斯福(美国)、崔可夫(苏联)、杜鲁门(美国)、艾奇逊(美国)的话。
这类人物因为其观点而扬名,因而有其特殊的典型性。与重大事件相联系。这部分主要有三类人物。
一类是重大事件的领导者,如辛酉中的奕、慈禧;洋务运动中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太平天国起义中的洪秀全;戊戌维新中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辛亥革命的孙中山、黄兴;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福建事变中的蔡廷锴、蒋光鼐、李济深、陈铭枢。第二类是
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如洋务运动中的奕、崇厚;太平天国起义中的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洪仁?晃煨缥?轮械墓庑鳌⒀细础⒀撂俨⒀模ㄈ毡荆⒀热耍恍梁ジ锩?恼卤?搿⒀奕荨⒀绿旎?⒀谓倘省⒀柙?椤⒀勾锓妗⒀伦餍隆⒀费雨]、蔡锷等人;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大量参与者。第三类是重大事件的相对者,如辛酉中的肃顺;戊戌维新中的慈禧;辛亥革命的康有为、梁启超、赵尔丰、袁世凯、张勋、溥仪、梁士诒等人;五四运动中的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大革命中的陈炯明、邓本殷、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蒋介石、汪精卫等人;中共路线斗争中的陈独秀、李立三、王明、张国焘等人;抗日战争中的汪精卫;解放战争中的蒋介石、陈诚等人。
某组织、团体、政党的主要领导人。如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中共领导人;国民党领袖;救国会、民革、民盟、民建、民进、第三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爱国华侨领导人等等。
另外,《纲要》教材还包含为数不多的隐性人物。如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某"爱国人士";;221898年绘制了一幅《时局图》的某人;39预备立宪前出国考察的"五大臣";;58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58抗日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153抗日战争胜利后,鼓吹"中间路线";的某些民主党派领导人等等。
以上划分,虽然仍有遗漏,但是可以基本涵盖《纲要》教材中的人物,这些人物,与中国近现代史融为一体,不可或缺,也基本上满足了《纲要》教学的需求。由以上分析可以看
出,大量人物是《纲要》教材的基本特之一,搞好《纲要》教学,就一定要处理好人物话题。然而众多人物面对的是有限的教学时间,因此有一个人物的筛选问题。人物筛选的原则是什么?见仁见智。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我们有以下选择倾向:
一是选择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如李鸿章、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蒋介石、、等等。这类人物,选择的意义就在于他们对于历史进程的主导性或者标志性影响,他们是某个或者若干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领袖。缺少他们,历史进程就不完整,历史事件就不清楚,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物典型的标的。
二是选择在重大事件的演进过程中突出的爱国人物和英雄人物,如"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舁梓西征、规复--的左宗棠;抗法抗日的刘永福;甲午战争的邓世昌;写了"与妻书";的林觉民;政党政治第一人的宋教仁等等。这类人物的影响可能不及前一类人物,但是却有着很高的社会知名度,他们的英雄壮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类人物生动地体现了《纲要》课程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特征,是人物典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是选择有重要影响的皖籍人物。
如李鸿章、刘铭传、詹天佑、段祺瑞、陈独秀、冯玉祥、戴安澜、王明、王稼祥、陶行知等等。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中适度融入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增加教学的亲和力,尤其以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增强教学实效性";,我们深以为然。而对于皖籍人物的选择,我们把握的原则是,或者是《纲要》教材中的人物;或者是有相当影响的人物;或者是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人物。后两类人物,即使《纲要》教材没有涉及,也是我们选择的对象。不仅如此,我们还主张做好深入挖掘工作,进一步充实皖籍人物典型。
欲望之都论坛四是选择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影响或者重大影响的外国人,如李泰国、赫德、蒲安臣、伊藤博文等。
这类人物,对于《纲要》教学,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由于关注不够,他们大多数不为人所知,《纲要》教材或者没有介绍,或者言之不详,需要教师通过研究,认真挖掘,重点筛选。
另外,关于人物典型选择与教材的关系,我们也提出几个原则:
第一,与教材一致原则,即尽量选择教材中的人物;第二,与教材相关原则,即尽量选择与教材基本线索有关联的人物;第三,与《纲要》
教学目标一致原则,即尽量选择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人物;第四,与当今热点问题有联系的(一类)人物,如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胜利等纪念活动中展示的人物等,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我们研究《纲要》人物以及选择人物典型的一孔之见,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有待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进。地域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价值与运用.思想教育研究,2008(10):73-74.
mdsn范文二
论文题目:梁启超历史编纂思想的革新性与继承性
摘要:梁启超在撰着《新史学》之时,为了反映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倡导"史界革命";, 激烈地批判旧史学以记载帝王将相为中心的种种弊病。而实际上,梁启超论着中又有大量论述强调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精华应当大力继承和弘扬,在他身上,革新性与继承性二者都有强烈的体现。而这种学术品格也正是他取得重大学术成就的深刻原因。我们应当重新发掘史料,梳理其历史编纂思想的发展历程,重新给予这位近代史学史上的杰出人物恰当的历史定位。
关键词: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历史编纂思想;革新性与继承性;
耐火
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演进至20世纪初年出现了意义重大的转折,此前是处于传统学术阶段,从此以后则进入近现代学术的新阶段,这一历史性转折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启超。梁启超为何能成为这一转折时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历史编纂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20世纪历史编纂学的进程关系甚大。以往对此作专门探讨的成果尚未多见,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略作论析,期望引起学界同仁进一步的关注和讨论。
激烈批判旧史学的另一面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一文,这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具震撼力的一声春雷。文中激烈地批判中国旧史学积"二千年于兹矣";, "然而陈陈相因";, "未闻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他总结旧史有"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由"四弊";而复生"二病";:"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造";.并痛陈"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是"相斫书";, "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 "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又严责旧史家惯于因袭摹仿,"《史记》之后,而二十一部皆刻画《史记》;《通典》之后,而八部皆摹仿《通典》;何其奴隶性至于此甚耶!若琴瑟之事壹,谁能听之!以故每读辄惟恐卧,而思想所以不进也";.又指摘旧史极其缺乏激励人心的教育作用:"驯至连篇累牍,胪列无关世运之人之言论行事,使读者欲卧欲呕,虽尽数千卷,犹不能于本之大势有所知焉!";既然旧史如此积弊丛生,对人觉悟和社会进步造成严重的障碍,故梁启超大声疾呼:"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
悠万事,惟此为大!"; (1)
梁启超的上述言论,是他生性偏激,或故作惊人之论吗?当然不是。早年的梁启超曾在广州学海堂学习五年,受过严格的传统学术的训练,而且在连续几次考试中成绩优异,其经史典籍的根柢是极其深厚的,对于传统学术的价值当然有其独到的见解。处于20世纪初年他对旧史学作了如此激烈的批判,乃是他爱国心进取心的迸发,是时代的产物。换言之他要完成摧陷廓清的历史性使命!梁启超的目标是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史学";时代,在这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3g终端篇战斗檄文的开头,即将史着界定为"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又特别强调新史学应当担负团结全民族的意志、挽救国家危亡的重任,切实发挥"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的作用。(1)对于《新史学》中发出的这些震聋发聩的呐喊,我们必须置于当时列强环伺、瓜分豆剖、国家命运危在旦夕的时代条件之下,才能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必须置于处在中西文化交流时代大潮之下,才能对新史学的核心主张有中肯的把握。他对中国旧史学的批判,虽属过当,但确切击中积弊,不对千百年来陈陈相因形成的旧积习进行猛烈的轰击,是无法打开一条新路的!梁氏着文的目的,是要以当时西方新兴的近代史学为榜样来改造中国的史学界。在理论上要贯彻以进化论为指导,"研究人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要总结时代演进的因果关系,发挥历史的鉴戒作用:"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已。大之中有小,大时代之中有小时代,而与之相际,时代与时代之相续,其间有消息焉,有原理焉,作史者
苟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因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因而强调新史家的任务是:"求得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而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也。"; (2)而这样的新史学,才能成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梁启超倡导"史界革命";, 创造在着述目的、内容、格局上与旧史学迥然而异的"新史学";, 就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不过,学术史演进走的是曲折的道路,有的时候真相会被复杂的现象所遮掩。可能是,当年梁启超对旧史学积弊的批判过于激烈,为"史学革命";而发出呐喊过于响亮,"二十四姓之家谱";、"墓志铭";一类的说法又生动易记,深深烙印于人们脑海之中,挥之不去。这样,梁启超遂以激烈批判旧史学的形象定格在20世纪初年的学术史之中,似乎他只是激烈地主张变革和批判,于是未见有人去追问这位近代杰出的学问家、史学家有没有继承和借鉴的另一面,更无对此作专题研究者。须知,文化的演进既具有时代性、革新性,又必然具继承性、连续性。这里我们需要重温一下恩格斯的重要论述:"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3)恩格斯又说:"历史思想家(历史在这里应当是政治、法律、哲学、神学,总之,一切属于社会而不是单纯属于自然界的领域的简单概括)---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 (4)恩格斯的论述很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化的发展既有鲜明的时代性的特
点,同时又必然具有深刻的继承性的特点,这是文化演进的普遍法则(5).即使是在20世纪初年响亮地喊出"史界革命";口号这样很特殊的年代,也必然明显地存在后一时期学术对前一时期学术的继承关系,而不可能出现所谓"断裂";.梁启超在此前后撰成的包括《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哲学》等一系列气势恢宏的着作,其大量的内容不正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总结和阐释吗?
其实,即便是在《新史学》之中,在通篇大声疾呼革新、进取和主张大力输入西方新学理的同时,梁启超也拿出一些篇幅讲历史编纂还应有继承的关系,讲得集中而明确,而且评价很高,很值得我们重视。梁启超举出六位重要史学家,他称誉司马迁着《史记》:"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其书亦常有国民思想,如项羽而列诸本纪,孔子、陈涉而列诸世家,儒林、游侠、刺客、货殖而为之列传,皆有深意存焉!其为立传者,大率皆于时代极有关系之人。";又推崇司马光:"《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着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1)对于杜佑《通典》、郑樵《通志-二十略》、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黄宗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0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物   历史   中国   时代   纲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