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Q: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A: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Q: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10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永吉四中毫米(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发量为2100毫米,土壤下渗水量相当于20毫米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 
A:毛毛雨的情况:降水全部被蒸发和下渗吸收,没有径流入湖。湖泊水位将由于蒸发而下降。下降速度为:2100-120-20mm/yr = 2m/yr 
    暴雨情况:降水除下渗消耗掉20mm外,流域的100mm降水基本上都转化为径流流入湖泊,从而使湖泊水位上升。如果不考虑湖泊的水平扩张,湖泊水位上升速度为:(120-20*10000/100 = 10000 mm /yr= 10m/yr. 
Q: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地表环境分异的作用与影响。 
    A: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原来的副热带干燥气候变为现在的鱼米之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东部地区季节变差显著增大。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Q: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A:三大区的环境格局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地带性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环境景观,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所缓和、长江中下游将会变得干燥,亚洲季风减弱,季节变差减小。与上述变化相应的土壤、植被、水分循环方面的变化。
Q: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卷积积分 
    it时代周刊A: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强烈。     
 潜水:潜水面的位置随补给来源变化而发生季节变化,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潜水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     
 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隔水顶板防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获得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与分布区常不一致。
1、水循环的内因、外因、阶段、环节、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内因:水在常温下的三态变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干旱区地理
阶段(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   
类型:大循环和小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分循环称为大循环。水分小循环包括海洋水分小循环以及陆地水分小循环两种类型,小循环是一水分的垂直交换为主要形式的循环运动。   
地理意义:1水分循环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主要的物质循环; 2水循环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气候;3水分循环是使地球的地貌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外营力;万苏林30r 4淡水资源的更新对于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一个地区 的水分循环强度及其时空变化是造成区域洪涝或干旱的主要原因。
2、地质作用的类型、相互关系以及表现形式  类型:风化、搬运、沉积成岩和构造运动 
关系: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各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        搬运过程指风化产物在外力和重力作用下被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沉积作用是指风化产物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搬运动力的减弱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逐渐沉淀积聚下来的过程。
     构造运动过程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所产生的地壳隆起、下沉、褶皱、断裂、火山运动和地震等,同时也发生地壳水平运动的多种过程。
表现形式:
1地质作用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等
2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 
3地貌表现形式如沙漠中风蘑菇蚀、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冲积平原……
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再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所谓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作用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喀斯特作用是水与可溶性岩石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因此,水与岩石就构成了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态多样,它可以由地表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也可以由地下水作用先形成喀斯特地貌,而后出露于地面而成为地表喀什特地貌。发育于地下的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地区最具有特的也是最主要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地下河和溶
洞两种状态。
简述大气成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按其浓度可分为主要成分、微量成分、痕量成分。主要成分主要包括N2、O2、Ar;微量成分主要是CO2、水汽、CH4、N2O、CO、H2、He等;痕量成分主要是H2S、NMHC,O3、NO2、NO、H2O2等。
高岗之子高毅
大气成分与地球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并在大气辐射收支中起重要作用;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引起地球系统的全球变化的重要因素,目前人们关心最多的是CO2、水汽、O3、气溶胶等。(1)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和当代气候影响巨大;(2)O3强烈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表面生命物质免受大量紫外线辐射;(3)水汽在天气过程和气候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4)气溶胶是水汽成云的凝结核,在成云致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全球辐射收支,对全球气候影响重大。
简述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地貌外动力主要受气候因素的控制,不同气候条件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外动力的性
质、强度和组合情况皆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类型组合。有气候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因而地貌也相应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1)寒冷气候区,在冰川气候区以冰川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为主,形成冰川地貌为主的特征;在冰缘气候区多发育冻土和冻土地貌。(2)温湿气候区以流水作用为主,主要形成流水地貌。(3)在湿热气候区,以缓丘地貌为主要特征。(4)在干旱气候区以风沙地貌和间歇性洪流地貌为主要特征。(5)垂直地带性气候区地貌相应有垂直地带性。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要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 
(2)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 
(3)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原来的副热带干燥气候变为现在的鱼米之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东部地区季节变差显著增大。 
(4)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1.简述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分异规律 
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海拔高度及洋流。 
(1)纬度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即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降水从赤道到两极出现了一两个多雨带和两个少雨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
多雨带、极地少雨带。(2)海陆分布的差异破坏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在气温上半年大陆的温度总是低于同纬度的海洋地区,而下半年陆上气温总是高于同纬度的海洋地区;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表现出干湿地带性规律。(3)地形因素如坡向、迎风坡与背风坡、地貌部位不同引起了气候的地域性规律。(4)随海拔高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与湿度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气候的垂直地带性规律。(5)洋流的影响,暖流流经的地区气候较温暖湿润,寒流流经的地区较寒冷。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3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2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用   气候   地带性   地貌   变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