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内容提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本文在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下列建议:一是空间规划研究与编制应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改革,促进人口空间结构调整;三是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共同维护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五是加快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基本格局。但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仍未得到遏止,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乐观,迫切要求改革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空间规划进行规X和约束,
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XX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有:XX半岛城市、辽中南城市、长江中游城市、中原城市、海峡西岸城市、川渝城市和关中城市。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7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DP所占比重为66%。(参见表2)。也就是说,十大城市以十分之一多一点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GDP。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P。因此
可以说:十大城市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十大支柱。

十大城市人口、面积、GDP(2007年)
梁宸 飞机
城市名称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XX半岛
川渝
辽中南
长江中游
中原
海峡西岸
关中
合计
全国
占全国(%)
面积(万平方公里)
泛亚铁路10.97
5.44
18.27
9.28
16.67
9.71
14.63
5.88
人口模型
5.45
7.41
103.71
960.00
11.00
人口(万人)
8368.28
2868.02
7184.94
5062.99
9969.35
3110.21
6169.88
4159.67
2575.63
2645.52
52114.49
132129.00
39.44
市域GDP(亿元)
46860.30
25605.99
25071.79
19731.82禁欲主义者
12969.63
11196.20
8951.29
8612.27
7470.10
3743.83
北城居170213.22
251483.20
67.68
数据来源: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计算。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之外,以长珠潭为中心的XX中部、以XX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XX、XX为中心的XX中部、以XX为中心的XX东南部、以XX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
这些城市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要素集聚的地方。从GDP所占比重来看,承载人口的潜力还很大。在上述城市地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保护并改善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长远大计。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以城市为单元进行规划,使之成为吸引经济要素,尤其是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
以上述城市为核心,将形成若干经济区或称经济圈,如以长三角城市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以京津冀、XX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以辽中南城市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以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以川渝城市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以关中为中心的西北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城市将起到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经济圈X围内,加强联系,加强合作,统一规划,共同发展。在经济圈内的非城市区域,尤其是沿边地区,应选择有一定区位优势的中小城市,将其培育为具有一定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经济增长极。

二、国际次区域合作取得进展,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应受重视
“十一五”期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沿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很快。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在不断推进,在“10+1”(东盟10国+中国)、“10+3”(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的框架下,关税壁垒逐步消除,即将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额将快速增长,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快。随着中国“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城市和国有企业即将摆脱困境,正在驶入快车道,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快。XX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尤其是与韩国、日本的联系将不断加强。中国西北地区将与中亚地区各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地区加强合作,从维护和平、促进交流的阶段发展到经济合作、扩大贸易的新的阶段。“十二五”期间,国际次区域合作将迈出更大的步伐。
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东盟与我国的经济合作,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本。近年来,XX、XX和东盟诸国的双边贸易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为便利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
贸易往来,2007年,中、越、老等六国签订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国境客货运输协定》;国家发改委已于2008年2月正式批复《新建XX至XX铁路项目建议书》,同意建设XX至XX铁路,该项目线路全长559公里。根据XX方面的规划,南广铁路建成后,将直接接入泛亚铁路网,同时并入黔桂线及南昆线,形成挺进西部及拥抱东盟的铁路交通格局。
发展国际次区域合作必须首先加快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边疆地区多数高山连绵、交通不便,又多是少数民族地区聚居的地方。中国政府应通过全面规划、财政转移支付、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措施,提高生活、文化、保障水平,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边疆地区充分利用珠三角区域协作、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积极承接生产要素转移,吸引这些地区的资金、技术和制度,共享市场和国际经济联系,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创造条件,大力吸引、XX、XX等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到边疆地区投资兴业,推动跨区域要素流动。加强人才开发、技术合作、信息交流等领域的区域合作。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3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20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城市群   区域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