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情世故

中国人情世故
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简而言之, 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是指世界上这些事情。
相传此成语出自·文天祥《送僧了敬序》:姑与之委曲于人情世故之内。 ·戴表元《故玉林项君墓志铭》:君少历艰险,长径离折,精于人情世故。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 ·冰心《忆读书》九自然段:这又是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而泱泱大国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大多徘徊在情感之中,但是也有一点是过分的虚伪,不好意思去排斥。又说回来,人情好了,万事都好办了。
中国人这一生大略是在“性情”与“人情”之间流连反复的。
“人情练达”处世性情放达养生。若处世,便得处理各样“人情”;若养生,最好陶冶自己性情。性情不好,喜怒无常,容易致病;人情事故处理不得体,处世多紧峭淤塞。
pam-stamp总的来说,性情在道,人情在儒。
《红楼梦》中有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真好,而“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则演绎着老成、干练。在这个“关系”社会里,得道升天,失道寡助也。自古要在中国处世做事,皆须要做到人情练达的。中国是个很重“人情”的国度,中国百姓遇事,首先想到的是:个中国鲎“熟人托点关系之类的。俗语:朝里有人好做官”“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的便是人情的重要之处。这一点,可能与西方国家不大一样。西方人遇事,多半是要律师之类的。在中国,处世做事,若一门子法治思维,多是要碰壁。中国人屈死不打官司,一是打官司往往会将情况搞紧张,二是打官司也多打不起——“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当下虽然讲法治了,然而终是积习难改。非万不得一,老百姓多愿意将事情私了。这里面就需要人情。中国老百姓最怕被人讽刺为:连一点儿人情事故都不懂!人若懂得人情事故了,左右圆转,上下浸润,那世俗的小日子该是过得滋润呢。比如古代的西门庆,那么坏一个男人,懂人情,会浸润,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日子便过得舒服。耿介,倔强,洁身自好如屈原,却是跳了汩罗河。在中国的世俗生活,奔仕途,求富贵,多须学儒。孔夫子教人这一生,旧城改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有一番作为的。要有所作为,儒教便教人懂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循其道,规规矩矩,在朝在野,都喜欢。《大学》中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
德巴金>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则近道矣。一个人要近道,则须知先后,懂本末,听君话,尊师长,便会落得好名声,获得好前程。意诚心正要修炼,克己复礼,性情必得要收敛,不可率性而为。久在其道,人便受不得。
于是,便有一流人物,反其道而行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
比如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过着这些田园生活,悠闲度日的,其人生哲学多近道家。居虚极,守静笃”“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将那当官入仕的心放下,潇洒处世,洒落为人。陈继儒弃冠,苏东坡题竹,李笠翁闲花美酒度日,皆是如此。这些人物,善养性情,浑不计较人情事故,或种菊,或写梅,或把酒问青天,或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将人性放归自然,性情由之,悠然放逸。 
但大多数中国人是做不来这样旷达的。
他们的人生永有两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与放逸,谨慎与潇洒。
尤其在现在这个“关系”社会,你要么会溜须拍马屁、要么踏踏实实;踏踏实实还不算,人会说你太过于迂腐,不懂得人情世故、为人处事的圆滑;你若是太过于圆滑,人又会说你这人不靠谱,交不得。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蕴含了那几千年传承的文明!两个字“圆滑”!
在官场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到了就当没有那回事。这样才能把“官”做好、坐稳!对上要“为首是瞻”,对下呢,则是要“鹤立鸡---英语值日报告我才是老大”。只有那样才能达到对上之恭敬万分,对下则一呼百应的效果,从而才能“官之保,位之稳”。
总而言之,在中国这个社会,是一个以权力为基础,以“人情关系”维系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中,人情世故自然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为重要的“制胜因素”。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沉淀的文化,中国人的文化形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21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情   中国   处世   性情   关系   老百姓   懂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