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美学,从来不只是「极简」而已

宋代美学,从来不只是「极简」⽽已
弗洛伊德随着《清平乐》的热播,「宋代美学」⼜成为了⼤家看剧之余讨论的话题。
有⼈说,中国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还有⼈说,宋朝美学,领先世界⼀千年有余。
的确,谁都难以否认宋代瓷器、⼭⽔、花鸟⾥表现出来的超越时代的审美,但是那个⽂化与艺术的⿍盛时代,所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就只是这些吗?
”在今天,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强调宋代的审美是不是引领世界千年,因为宋代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物,⽽是它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对⽂化、艺术、思想的宽容,对知识体的尊重,对民间社会的开放,这才是宋代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 | 王浩
《国之重宝:北京故宫600年》主讲⼈
最近电视剧《清平乐》的上映,再次引发了有关宋代美学的热议。
之前在⽹上常看到有⼈说,“宋代极简美学领先世界⼀千年”,其实这种说法太标题党了,宋代的美学和
艺术成就确实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的⾼峰,但它并不是唯⼀的⾼峰,⽽且宋代美学的丰富性也远不是⼀个“极简”可以概括的。
1.
北宋美学,只有极简吗?
这⼀点我们从《清平乐》的海报⾥就可以看得出来,⽐如其中的宋仁宗,⼀⾝素红朝袍,毫⽆其他朝代龙袍的华丽纹样,你可以说这是极简,但是江疏影饰演的曹皇后呢?她的穿着基本上忠实地还原了台北故宫所藏的《宋仁宗后坐像》中的服装,单是⼀个头冠,其繁复华丽程度就不逊于任何⼀个朝代,你能说这是极简吗?
《宋仁宗后坐像》局部
再⽐如说,预告⽚的开头,放的是宋初⼤画家范宽的代表作《溪⼭⾏旅图》。
这幅画是典型的北派⽔墨⼭⽔,画中⼭势雄浑,⽤墨沉郁,给⼈以⾼⼭仰⽌的崇⾼感。
《溪⼭⾏旅图》
但是,在北宋也有《千⾥江⼭图》这样设⾊浓丽的青绿⼭⽔,两幅画放在⼀起⽐较,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差别有多⼤,这种差别不仅是画⾯构图、设⾊、⽤笔的区别,也是审美的差异。
《千⾥江⼭图》
《清平乐》这部剧其实为观众很好地普及了⼀下宋代的绘画艺术,剧中和推介资料⾥出现了⼤量两宋时期的知名画作。
⼭⽔画⾥除了有我刚才提到的《溪⼭⾏旅图》《千⾥江⼭图》这种全景式⼭⽔,也有《临流抚琴图页》这样的“边⾓⼭⽔”,还有《云⼭墨戏图》这类⽂⼈戏笔之作;
左:《临流抚琴图页》
尼龙6下:《云⼭墨戏图》
花鸟画,你既可以看到“黄家富贵”风格的《花卉四段图卷》,也可以看到“徐家野逸”的代表《墨⽵图》。这么丰富的艺术样式显然不是⼀个“极简”可以概括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文
上:《花卉四段图卷》局部
下:《墨⽵图》局部
在宋代,不仅⼭⽔画、花鸟画⽇益成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貌,中国的⽂学创作、⼯艺美术乃⾄社会经济等领域,同样呈现出⼀派繁荣景象。
⽐如在⽂学⽅⾯,明朝⼈评选的“唐宋⼋⼤家”,其中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曾巩这六位都是北宋⼈。宋词和唐诗并称为中国⽂学的两⼤⾼峰。此外,元曲的剧本、明清的⼩说等体裁也都起源于宋代。
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宋代美学是中国审美的最⾼峰,不如说是中国美学史上⼀个真正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正是宋代的兼收并蓄和多元包容,开启了后世中国⽂化与艺术的持续繁荣。
那么,为什么在宋代能够形成这样蔚为⼤观的⽂化景象呢?
2.
从国策到瓷器,都强调返璞归真
这个问题很复杂,总的来说,⾸先和宋朝重⽂轻武的开国国策有直接的关系。
⽐如《宋史》中就这样评价宋太祖赵匡胤的⽤⼈之道,说他“ ⽤天下之⼠⼈,以易武⾂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国,⽽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可以说,重视⽂⼈和⽂化是整个宋代的国策。
《清平乐》的主⾓宋仁宗赵祯便是⼀个典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个以“仁”为庙号的皇帝,苏轼曾评价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以为股肱⼼膂,敬⽤其⾔,以致太平,⽽其任重道远者,⼜留以为三世⼦孙百年之⽤,⾄于今赖之。”据此,宋仁宗堪称与⼠共治天下的典范。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范仲淹才能发出“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呼吁,张载才会喊出“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声。
因为,这些⼠⼤夫是真的把⾃⼰视为国家的栋梁,⾝担社会的重任,⽽不是皇帝的统治⼯具。
可以说过,在宋代,⼠⼤夫体不仅仅是社会的政治主体,也是国家的⽂化主体和精神主体。
较之于前代,宋代的官僚阶层在整体上更加趋向⼠⼈化、学者化和审美化,⼠⼤夫本⾝就是兼通数艺、数技的艺术家,刚才提到的范仲淹,以及王安⽯、苏轼、司马光等⼈,除了是政治家,个个都是⼤诗⼈、⼤词⼈,有些还是画家和⾳乐美学家。
因此,宋史学者邓⼩南⽤《论语》中的“游于艺”三个字来形容宋代⼠⼤夫的⽇常⽣活,可以说⾮常贴切了。
作为社会主体的官僚阶层⽇益⽂⼈化,势必会推动风雅⽂化的兴起,前⾯我提到的宋词、宋画就是这
股风潮的代表,当
作为社会主体的官僚阶层⽇益⽂⼈化,势必会推动风雅⽂化的兴起,前⾯我提到的宋词、宋画就是这股风潮的代表,当然还有宋瓷、园艺、⾦⽯学等等⽅⾯。
说到瓷器,可以多说两句,我在故宫节⽬(《国之重宝:北京故宫600年》)⾥讲过汝窑天青釉瓷盘,⼈们常说它是宋代极简美学的代表。
其实除了汝窑外,其他的官、哥、钧、定四⼤名窑的瓷器,⼤体也都是如此,多纯⾊,少装饰,不像后世的瓷器那么华丽,给⼈以⼀种简约复古的美感,或者⽤宗⽩华先⽣的话说是“初发芙蓉”之美。
这种美的形成其实与宋代⽂化思想层⾯另⼀个重要的特征有关,就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有关。
在宋代,社会上层的儒者普遍对道佛思想都⽐较包容,宋代的理学实际上也杂糅了不少道佛的思想,⽽宋徽宗赵佶更是对道家的学说推崇备⾄。女模特之死
⽆论是儒家,还是道佛思想其实都⽐较推崇⼀种返璞归真的⾃然之感,这点甚⾄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当时的官员会说,“王者之治,⾄简⽽详,⾄约⽽博”,也就是说,在治理国家⽅⾯,他们也认同简约之道。
正是这种普遍的社会⼼态,从深层次上影响了以汝窑为代表的宋代官窑瓷器的审美。
3.
⼤雅之外,也有⼤俗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当然,在民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风格⽐较通俗的瓷器,⽐如故宫收藏的⼀件磁州窑⽩地⿊花梅瓶,通体装饰着繁复的花纹,你能想象这是和秀雅的汝窑天青釉瓷同时代的瓷器吗?
其实,宋代美学除了把简淡⾃然的“雅”推到了⾼峰,同时也带有鲜活热闹的“俗”的⼀⾯。这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活迅速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皇权相对弱势,对民间的控制也相对宽松,这⼀时期的市民社会获得了较⼤的发展空间。
在《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夜市直⾄三更尽,才五更⼜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都市的繁华进⼀步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
我们看看《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致就能想象出那种热闹与喧嚣的感觉。
《清明上河图》局部
⽽勾栏⽡肆和百戏艺术的活跃,⾃然极⼤地刺激了市民⽂艺的发展,⽐如当时产⽣了⼀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像⿎⼦词、诸宫调、讲史、说经、杂剧、南戏、话本、风俗画等等,可以说,中国的通俗性审美意识和审美形式⼏乎都可以在宋代到。
所以说,宋代的审美是雅与俗的兼备,也可以概括为“平民化、世俗化、⼈⽂化”三个倾向。
那么,宋代社会作为⼀个有机的整体,是不是存在⼀种共通的审美⽂化呢?或者说,有⼀种超越了雅与俗的审美特质呢?
4.
韵者,美之极
如果说真的要到这样⼀个审美观念或特质,我想最贴切的可能就是“韵”了。
在宋代美学⾥,“韵”这个范畴占有⾮常突出的地位,不管是⽂学家还是艺术家,关于“韵”的讨论⾮常多,⽐如黄庭坚就主张“凡书画当观韵”,那我们该怎么理解“韵”呢?
“韵”作为⼀个美学范畴,最早是⽤来形容⾳乐的,⽐如我们常说的韵律。不过,从魏晋时期开始,“韵”逐渐拓展为⼀种品评⼈物和书画的词汇,《世说新语》⾥有“风韵”“神韵”等评语,谢赫提出的“六法”⾥,第⼀个就是“⽓韵⽣动”。
到了宋代,“韵”被进⼀步推⼴到⼀切艺术领域,并且成为艺术作品的最⾼审美标准。所以有⼈说,“ 韵者,美之极”。
那到底什么才是韵呢?宋代⼈对“韵”的解释有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位叫范温的⽂学家,他说,“有余意之谓韵”,那什么是“余意”呢?范温举了个例⼦,他说“⼤声已去,余⾳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今天的话说,就是余⾳绕梁,回味⽆穷的感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所以,“韵”并不是特指某⼀种风格,⽽是所有风格的作品都可以具有的审美内涵,巧丽、雄伟、古典、富丽、深沉、稳健、清雅等等风格的作品,都可以有“韵”。
⽐如我在故宫节⽬⾥讲到的郭熙的《窠⽯平远图》,郭熙提出的“远”,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种“韵”,通过⽆限延伸
的“远”景,把⼈的⽬光和精神引向远⽅,在凝视和⽞想中,进⼊⼀种超越具体形象的画外之境,这种意境就是“韵”。《窠⽯平远图》局部
“韵”作为宋代美学的独特内涵,其实反映的正是⼀种开放、多元,且富有内涵的⽂化⼼态,也正是这样的⽂化⼼态成就了宋代的⽂化盛世。
在今天,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强调宋代的审美是不是引领世界千年,因为宋代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并不是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物,⽽是它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对⽂化、艺术、思想的宽容,对知识体的尊重,对民间社会的开放,这才是宋代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编辑:荞⽊
责编:林蓝
监制:猫爷
点击收听「汝窑天青釉盘」的更多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4:3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19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审美   社会   美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