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论著整理

画论整理
1.顾恺之《论画》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顾恺之
东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士族家庭,他一生主要从事绘画活动,并以多方面的才艺、单纯乐观而富于风趣的性格,深为同代人所喜爱。至今留有他形容江南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名句,表现出画家的文学才华,因而有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之誉,是中国绘画史上有较多史料、又有作品摹本及理论著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
文献记载顾恺之曾画过道释和山水,最突出的是他创作了不少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本真性情,表现嵇康、谢安等魏晋以来名士的生活和肖像作品,体现了他对于那些敢于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的名士们的赞赏和崇仰。
顾恺之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还表现在塑造人物的形象时并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
动作的生动自然,从而提出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的新要求:传神。这一要求从理论上的明确提出,标志着作为画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高度。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在顾恺之笔下也有所创造发展。
线描不仅是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运动变化的基本手段,而且与艺术形象的风度神采相适应。他那被后人形容为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线描法,正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相表里,成为与内在心绪、精神面貌水融般的整体。
《论画》
通过对汉末魏晋以来的画家和作品的评论阐述了他的艺术主张,文章的后半部虽主要讲临摹方法,但表达了他对画人物的要求。顾恺之在此文中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悟对神通”等观点,成为他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宗炳《画山水序》
宗炳
晋宋时期以山水画知名的画家,字少文,南阳人,精于书画,又擅弹琴。曾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不肯做官,自谓:“吾栖丘饮壑三十年,岂可于王门折腰为吏邪。”他信仰佛教,思想兼有儒、道各家的影响。好山水,曾到荆、巫、衡山等地游历,后回转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游遍,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于是,他把游历过的景物图写于壁上,坐卧以对,并谓:“弹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时人目为高士。宗炳的山水画早已不存,所著《画山水序》却流传至今。
《画山水序》
其中谈及“含道映物”“澄怀味像”,并提出“畅神”之说。他还具体论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画出广阔的山水景物,谓:“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娟素以远映,则昆阆之行,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些经验总结已接近西方透视学原理。
3.王微《论画》
王微
刘宋时期以画山水知名的画家,字景玄,琅玡人,通音律、医术,尤擅画。自谓:“悟性知画,盖鸿鹄识夜之机,盘纡纠纷,咸纪心目,故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仿佛。”著有《画论》。
《画论》
男子喝水银被救治其中论及山水画创作不同于“案城域,辨方州,标城阜,划浸流”的地图,而应融入画家的心思情感,故画山水“其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自然山水能给人以精神的怡悦,而这样的审美享受则是“金石之乐,圭璋之琛”难以比拟的。
4.谢赫《画品》
谢赫
南朝的谢赫大致经历了齐梁两朝,生卒年代已不可考。他精于画肖像及丽服靓妆的时装妇女,但主要贡献则在绘画评论方面。著有《画品》。
《画品》
克劳塞维茨《画品》写于梁代,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并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即品评绘画的教育功能和艺术标准。作者继承从汉以来重视绘画教育感染作用,明确提出绘画具有“明劝解,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的社会作用,并在此前提下列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个方面—六法。谢赫提出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其中他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规则,其次为用笔及形、、构图、临摹技术等绘画造型基础和技巧。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及理论探讨的总结性意义,对后来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谢赫在对画家评论中有许多精辟的主张:强调画家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赞成“观察详审”“人马分数,毫厘不失”的画法,批评“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的倾向;
CHILDRENUNDERTHEAGEOF10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特征的挖掘,对一些画家“颇得壮气”“破的神气”“极妙参神”给予肯定;对只停留在外表琐碎“精谨”的描绘而“乏于生气”则表示不满;反对“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的保守作风,认为“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只有“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古则今”“动笔新奇”,才能”有过往哲“,使绘画水平提高。
《画品》在写作上夹叙夹议,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以后美术史及评论著作沿此轨迹者颇多。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字爱宾,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出身三代宰相之家,其生活年代在公元9世纪前中叶。张家祖辈酷爱书画,富收藏,张彦远幼年即受到熏陶,倾心于书画鉴赏,“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每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对绘画钻研不倦。他深感以往画学著作中“率皆浅陈陋略,不越数纸”,于唐大中年间广泛采集前人著述并阐发个人见解编纂整理为《历代名画记》。
红磷
《历代名画记》
此书共十卷,内容包括画学评书通论、对绘画的鉴藏、装裱临摹等方面以及自远古至晚唐会昌元年(841)370名画家的传记史料,是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绘画通史著作。在编写体例上夹叙夹议,史论结合。通论部分论述了绘画的起源及“成教化,助人伦,
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教育功能(《叙画之源流》);追述秦汉以迄唐代皇室贵族对绘画的搜集鉴赏规模,以及因朝代更替战乱而损毁遗失的史实(《叙画之兴废》);六朝和唐朝是人物画创作的隆盛阶段,其中以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通论中特别论述他们的画风的异同和风格特,并对吴道子给予极高的评价(《论顾、陆、张、吴用笔》);魏晋至隋唐山水画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阶段,作者考察评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及重要画家的贡献,特别对唐代山水画给以重点阐述(《论画山水树石》);通论中还对当时唐代长安、洛阳等地寺庙中大量名家的画迹也作了较为详尽的记录(《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这些都为今天了解绘画早期发展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
张彦远在对绘画评鉴上将谢赫提出的“六法”给予剖析阐发,强调绘画当以气韵为先,“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完整而辩证地论述了气韵、用笔、写形、赋彩的关系(《论画六法》),足见其独到之处。在画家传中既列出史实,又兼记作品,引述前人评述,并阐明著者的见解,有些迄今已失传的古代文献史料,如顾恺之的论画著作也经过此书保存下来。
6.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唐朝名画录》
朱景玄撰,记载了从唐初至会昌年间的画家史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体例的绘画史巨著。
朱景玄,吴郡(今苏州)人,生活年代约当唐宪宗元和至武宗会昌年间,曾官翰林学士。他亦感过去画史之简略,“故寻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推至之心,不愧拙目”,并以画人之艺术成就高低定其品级,“而不计其冠冕贤愚”社会地位的高低,但著者还是将唐代亲王三人置于卷首,声称未敢定其品格。
全书共收画家史料100人,分别在名下各自注其擅长门类,计有人物、神佛、功德、天王、高僧、仕女、高士、写真、外国、风俗、山水、松石、竹树、花竹,草木、鹰鶻、雉兔、禽兽、番马、龙水、宫苑、蝉雀等,从中可见绘画至唐代后期在题材内容表现范围上已大大拓展。书中将画家列为神、妙、能、逸四品,每品中又分三等。将吴道子列于神品上,周昉定为神品中,神品下则有阎立本、阎立德兄弟以及尉迟乙僧、李思训、韩幹、张璪、薛稷等,都是成就不凡影响极大的画家。将非画之本法的王墨、李灵省、张志和三人列于逸品,另有空有其名不见踪迹不可定其品格者25人,则仅将其姓名列于书末,从中可
见作者治史严谨审慎的态度。
《唐朝名画录》对唐代画家史料广为搜罗,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当时绘画的发展与演变以及知名画家的艺术成就。特别是距著者时代较近的中晚唐时期画家资料,多为其亲身搜集采访而获得,生动具体丰富翔实,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7.郭熙《林泉高致集》
郭熙
是北宋中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成就及艺术见解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仁宗嘉祐、英宗治平年间即已知名,神宗熙宁初到京城开封,为达官贵族府厅画壁画,后又入宫绘制殿堂屏幛,受到神宗赵顼的赏识,授御书苑艺学,后升迁待诏,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当时宫廷中朝会、起居、游赏等重要场所都装饰着他的山水画。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新建的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翰林学士院的屏壁皆为郭熙所画。郭熙在画院还多次负责考
试画工和鉴定、品评宫廷藏画,他的山水画曾作为政府礼物送给高丽国。熙宁元丰之际是他山水画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哲宗时郭熙仍在画院任职,享年80岁以上。
郭熙山水画有熟练的技巧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其绘画创作继李成、范宽之后富有创造性。他深入体察生活,刻苦钻研画艺,初以细腻精致见长,后取李成之法又自出胸臆,尤擅画大幅。他的画能真实细腻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和微妙变化,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追求和表现不同地区的山水特点和季节气候的细致变化,在宋前期山水画家不断努力并取得一定成就,到郭熙时表现得更加真实、具体、生动,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虽年老而落笔益壮。但更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视在山水画中表露理想和情感,从而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
郭熙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窼石平远图》等。
郭熙的山水既有李成的“笔锋颖脱,墨法精微”,又有范宽的博大恢弘气势,他还吸收了前人不少成果,兼收并览,广议博考,融会贯通,集其大成。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坚持从自然中吸取形象素材,因而最终自成一家。在绘画史中他与李成并列,成为“李郭画派”。
《林泉高致集》
郭熙的绘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郭熙关于山水画艺术的见解。全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前四篇为郭熙艺术论述,《画格拾遗》记述郭熙的一些画迹,《画记》系郭思追述郭熙生平及宫廷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资料。明以后通行的《林泉高致集》印本中《画记》已佚,但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及《四库全书》本中还保存了全部篇章。
《林泉高致集》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文中不仅阐述了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画家应选取动人的景加工提炼,经过反复酝酿以造成富有理想和情趣的意境。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诗歌摘句,有助于画家从中受到启示,产生意境新奇的构思。郭熙强调画家要有丰富的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只有“所养扩充”“所览纯熟”“所经众多”“索取精粹”,才能克服作品中的诸多毛病。他对山水画取景与结构、细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笔墨与彩的运用等方面也都有具体论述。对山水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和对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论述,至今仍然被人所传诵。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8:3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18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绘画   画家   山水   山水画   艺术   表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