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cd15>中国化学会
梁晓声写完长篇小说《人世间》之后,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给梁晓声寄了一部厚重的《哈尔滨市大事记》,书中记载了当年哈尔滨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所做贡献和牺牲的故事。梁晓声被这段历
史传奇打动,遂动笔创作了《父父子子》,并发出感叹:“名下有此书,身为中国作家,又去一憾也!”
书写哈尔滨的历史传奇
高佳馨:《父父子子》的创作初衷是什么?您为什么想写这样一个故事?
梁晓声:在我们这一代哈尔滨人心中有一种“英雄崇拜”或者是“英雄敬意”情结,哈尔滨市有“一曼大街”,“靖宇大街”,还有“靖宇电影院” “兆麟公园”“兆麟大街”。走在哈尔滨市里,往往会有人告诉你当时赵一曼就在这里执行过任务,或在哪一个医院过,这些实物就在我们面前。最初,我们经过兆麟大街的时候,会看到李兆麟将军遇害的楼的外窗台下还有一块黑匾——李兆麟将军遇害处,也曾唱过李兆麟写词的抗日联军军歌(《露营之歌》):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这些都让我们心底慢慢形成了对抗日英雄的敬意。
高佳馨:《父父子子》全书45 万字,将高家、孙家、赵家四代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囊括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您是怎么到小说结构的?
梁晓声:我写长篇时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通过写作证明自己是有技巧的,是一个技巧大师。写作时总是老老实实地想,要表达的人物有多少,最主要的是哪几位,要把人物凸显出来,用最好的也是最传统的那种方式。在《父父子子》中,前边一部分是以作家客观的视角,后面再换一种妻子的视角
、儿子的视角,这样结构了整部小说。我觉得换一下视角有利于这些人物本身的呈现。比如说写妻子,只写丈夫眼中的妻子或者作者眼中的妻子,还不如让妻子自己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形象,或者让儿子出来表达。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效果还不错,我对自己用这样一种写作技巧也比较满意。
高佳馨:书中的高坤父子以及纽约赵氏家族,他们在现实当中是否有人物原型?梁晓声:在哈尔滨市有各种各样的参加抗日的人,但哈尔滨市的商界在当年究竞有没有一个像高鹏举这样具体的原型人物,资料中和老人的回忆中,都没有得到印证。还有一点就是纽约唐人街。唐人街是具象的,实际上它代表了所有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离我们比较近的,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力量,他们是比较直接地来援助中国抗日的。当年在唐人街的华人,他们虽然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但对中国抗战所遭遇的这种苦难和危亡不会没有感觉。
苦难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佳馨:在小说中,您为什么会安排这么多的苦难在主人公高坤这一个人身上?梁晓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死在自己面前,亲人被侵略者杀害……实际上高坤所经历的苦难不是个案,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这种苦难是全国性的。所以,我是想要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呈现那样的一种历史状态。
我认为,只有像这本书里所写的高坤这样的孩子们,他们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才能称为苦难。我一直强调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苦难,但不能忘记苦难,因为它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梁晓声高佳馨:《人世间》里面描写的是小人物的温情和烟火气,《父父子子》描写的是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主人公们在精神层面有哪些共通之处?
梁晓声:我在谈《人世间》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周秉昆和他的哥们儿,有什么必要写这些人物?1如果有战乱,中国会有很多像周家孩子和他的那些哥们儿一样的年轻人,甘愿为我们的民族抛头颅洒鲜血。
史料上记载的大多是有名有姓的烈士,但是在这些名字背后还有无数的无名英雄,这些人物实际上也是一个民族家国情怀的传承。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它实际上是史外之史的补充,在小说中会被记录下来,记录有虚构的成分,但它源于生活。全世界的文学和文化都格外强调家国情怀。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浓彩重墨地描写了那些贵族子弟在俄法战争中保家卫国的精
神,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也写到英法战争时,法国的一位中尉在阵地失守时,用自己的最后一口气举着法国国旗。高佳馨:您的很多作品都被称为是“好人文学”,您自己也提出过这一概念。《父父子子》算是一部好人文学吗?
梁晓声:《父父子子》不能仅仅算:“好人文学”。和平时期,我们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但国难当头、国将不国、家将不家的情况下,仅仅做一般好人是不够的。托尔斯泰为什么写《战争与和平》?他在《战争与和平》中安排了很多有头衔的贵族,比如安德烈公爵、比埃尔男爵等上前线作战。
每个人要对自己有要求,要有筋骨,这个筋骨就是做好人的前提,不是软塌塌的、无事生非的。当家国遭受严重威胁的时候,有筋骨、有温度的好人们自然而然地成了保家卫国的人。因为年代背景的不同,他们“好”的表现也不同,《人世间》的“好”更多地表现在情义,《父父子子》里的“好”更多的是家国情怀。
(摘编自高佳馨《梁晓声:用<;父父子子>展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抗争史》)
材料二
以地方性来展现独特性,以民俗文化的描写彰显文化彩,以方言俚语的大量使用体现艺术个性,这种地方叙事的写作风格,成为作家不谋而合的共同选择。王跃文的《家山》把方言直接带入叙述语言中,而不只运用在人物对话里。无论读者是否直接理解语言的含义,作家都从不做任何“旁白式”的注解,而是通过反复使用让读者去领悟和感知,这样的句式布满全篇,俯拾皆是。
人物对话甚至叙述语言上的“土得掉渣”,不仅突出民俗和地域风情,而且还体现出某种现代性转化的艺术自觉。葛亮的《燕食记》夹杂着不少粤语方言,半懂不懂间自有妙处,它们造成一种陌生而奇异的效果,有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岭南彩。付秀莹《野望》的荷花淀风味,林白《北流》的南国味道,蔡崇达《命运》的闽南腔调,霍香结《日冕》的梅山气质,各具特,都具有标识度很高的地域风格。
这几年,小说家们有意识强化地方性,这种地方性至少具有两种功能:在突出地方性的同时强调故乡感。所谓“地方性”,其实是作家本人的某种故乡情结。很多这样的以地理名称作为小说名的作品集中推出,这些地理所指,有大也有小,有古也有今,有虚构也有实指。比如,《北流》《苏州河》《白洋淀上》《仪凤之门》等。
(摘编自阎晶明《地方叙事、精神故乡与时代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访谈开头引用梁晓声的感叹,既表现了梁晓声对《父父子子》的青睐及自豪之情,又折射出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彰显了一位作家的创作情怀。
B. 材料一中“兆麟公园”“兆麟大街”“兆麟遇害处”“兆麟的《露营之歌》”等词语反复提到“兆麟”,是为了突出李兆麟对哈尔滨的巨大影响。
C. 《父父子子》将高家、孙家、赵家几代人的命运串联起来,以高坤等人的形象塑造来反映哈尔滨的传奇历史,再现民族的奋斗史和抗争史。
D. 王跃文的《家山》和葛亮的《燕食记》将“土得掉渣”的方言直接用于叙述和人物的对话之中,使得作品极具地方彩和民俗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文体各异,表述重心不同,但都有以“地方叙事”再现民族苦难的特点。
B.《人世间》与《父父子子》主人公形象不同,但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趋向有共通之处。
C. 高坤的苦难与周乘昆们的遭际不同、故事各异,场景不一,但都传承了家国情怀。
D.材料中例举《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用来说明家国情怀在文学文化上具有普遍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贾平凹的《秦腔》使用“披红”“马勺”等地域彩很强的词语,陕西以外的读者初读到这些词语会有陌生感。
B.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硬核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小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纷繁多变的意象呈现出多重的迷人彩。
C. 沈从文在《边城》中,写天保和傩送通过赛歌的形式在爱情上公平地一决胜负,展现了湘西世界独特的婚恋习俗。
D.孙谦评论赵树理的语言:“他的作品保持了极浓厚的地方彩……描绘得维妙维肖,刻画得入骨三分。”
4. 梁晓声说:“中国太多的作品强调他人皆地狱,中国太需要好人文学了。”对“好人文学”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以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为例简要说明。(4分)
5.联系文本,简要回答文学创作怎样才能做好“地方叙事”。(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温纳>民粹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李敬泽
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乌类。它在民间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全部朝前,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所以有脚等于无脚,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被风雨或伤病打落在地,那就是死亡。北京雨燕的神奇在于它日复一日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北京雨燕的一年中,除了雌鸟必须孵育雏鸟的两三个月,它们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
交通波如果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在北京,你沿着中轴线走过去,那些宏伟的建筑都在召唤着我们,引领我们的目光向上升起。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钟鼓楼,城楼拔地而起,把你的目光、你的心领向天空。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身此心。
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的疑惑:孙悟空那么能飞,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第九十八回,作者才做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于是,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是开元二十四年,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尽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4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170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物   历史   作家   父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