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2019-10-17渔获
【摘要】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韵⽣动,⾻法⽤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系统的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从内在⽓韵的传递,到外在的⽤笔,结构,⾊彩,构图,以及临摹等都有所涉及,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巨⼤的推动作⽤,⼀千多年来⼀直被历代画家传承和发展。同时“六法”对当代中国绘画也产⽣了深远的影响和巨⼤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运⽤。
【关键词】谢赫;六法;当代中国绘画
谢赫,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造诣颇深,尤其在《古画品录》,(现为我国历史最久远的绘画著作),中提出的中国绘画上的“六法”对后世画家,批评家影响深远。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韵⽣动,⼆⽈⾻法⽤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在对谢赫六法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六法论,并不是谢赫⾸创,是在谢赫以前画论中就有的,早在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论画》中,已有六法的雏形,⽽谢赫的六法论只不过是在前⼈的基础上
做出对这“艺术的存在”的概括和陈述。但不管怎么说,谢赫的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巨⼤的,我们有必要对它进⾏⼀次全⾯的梳理和研究。
⼀、六法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化环境
检察官法全文谢赫所处的时代是汉灭亡魏晋之交,儒家伦理思想⽇渐式微,以⽼庄思想为基础的清谈⽞学渐趋流⾏,到了南北朝时期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谢赫所处的⽂化环境可⽤⼗⼆字谓之:尚清谈,崇⽼庄,亲⾃然,斥儒术” ①。从绘画的风格来看,“南朝得秀丽之雅,多填新意;北朝得拙实雄浑,⼤都刚健” ②。谢赫属南朝⼈,⼜兼当时著名的画家及理论家,加之⼜有前⼈的绘画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六法的提出并不是偶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六法的内涵和内容
六法作为品评中国绘画的六条标准,它实际上向我们透露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指出了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即审美性;再是指出了进⾏艺术创作时应遵循的艺术⽅法和规律,即形式美。
1,“⽓韵⽣动”为六法之⾸,作为六法中开宗明义的⼀句,其地位可见⼀斑。它既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标准,也是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境界。要对“⽓韵⽣动”有⼀个深⼊的了解,⾸先要在“⽓韵”上进⾏⼀番考究。“⽓韵”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个重要的概念范畴,是从魏晋时代对于⼈⾃⾝地位
的认识,及对于美的⾃觉中孕育出来的。徐复观认为,神和⽓是辩证统⼀的,“神”即“⽓”,“⽓”即“神”,⽓统⼀于神中。所以,⽓韵也可以理解为“神⽓”和“神韵”。“⽣动”⼆字顾名思义即意态灵活能感动⼈。所以“⽓韵⽣动”最主要是指艺术形象能以形写神,能够描绘出所要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质,达到“天⼈合⼀”,“虽由⼈作宛⾃天开”的艺术境界。
2,“⾻法⽤笔”指绘画创作中笔墨的运⽤,实际上讲的是具体的创作⽅法的问题。“⾻”从字⾯上解释为“⼈和脊椎动物体内⽀持⾝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亦称“⾻⾎”。⼈⽆⾻不⽴,画也是如此。画⾯的⽀撑靠的就是“⾻法”,“⾻⽓”,这样画⾯才能⽴住。不同的画家,不同的画⾯需要不同的⾻法⽤笔,有的阳刚,有的阴柔,有的壮美,有的秀丽,有的奇险,有的平稳,有的泼辣,有的含蓄。所以⽤笔是否能体现画⾯所隐含的⾻⽓,成为品评⼀幅作品好坏的⼀个⾄关重要的标准。
astm e18
3,“应物象形”,指的是画什么就应该像什么的问题,即所描绘的对象的准确性。这能检测⼀个画家基本功是否扎实。值得注意的是,这⾥⾯所讲的像具有两层意思,画家在准确的,真实的,客观的表现艺术形象的同时,不仅要追求外表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能表达对象的特质与内在的精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齐⽩⽯⽼先⽣的这句名⾔“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或许能⾼度的概括谢赫的这⼀理论思想。
4,“随类赋彩”,即在绘画创作中强调⾊彩的运⽤,根据所画对象的不同,赋予不同的彩⾊,达到惟妙
惟肖的艺术境界。谢赫的这⼀艺术理论在唐以前的绘画中得到较好的运⽤,唐以后随着⽂⼈画和⽔墨画的兴起,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等种种原因,
把“随类赋彩”常常理解为“墨分五⾊”指焦、浓、重、淡、清,在这⼀思想的影响下,笔墨成为中国绘画的⼀个终极的审美标准。⾊彩的运⽤在创作中逐渐被边缘化,这是中国绘画在发展上的⼀个重⼤的缺失,导致我国传统绘画的⾯貌出现了单⼀化的发展模式,阻碍了绘画多样性的发展和创造。宗⽩华先⽣认为“唐画重丹青,元⼈⽔墨淋漓,此是画法之进步,并⾮丹青淘汰。绘事需重丹青,然⽔墨⾃有其作⽤,⾮丹青可以替代。两者皆有⾜取,重此轻彼,皆⾮的论也。”③
5,“经营位置“,指绘画创作中的章法、构图、布局。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常关键的⼀个环节,对⼀幅画的成败起到⾄关重要的作⽤。在⼀幅画⾯中,所绘事物的⼤⼩,开合,藏露,⾼低,远近,都不是率性⽽为,都需要经过画家的苦⼼经营,以达到最佳最合理的画⾯布局。
6,“传移模写”,指的是学习绘画创作的⽅法。它主要包括两个⽅⾯的内容,⼀是画家通过临摹前⼈的作品,掌握⼀定的艺术规律,技巧技法,在此基础上产⽣对艺术创作的⼀些感悟。⼆是以⼤⾃然为师,在对景写⽣中发展提炼⾃⾝的艺术技巧和素养,并把这些运⽤到⽇后的艺术创作中。
三、“六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谢赫提出的“六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不可分割的统⼀体。任何⼀法都不可能孤⽴存在,它们之间构成⼀个统⼀的整体。“⽓韵⽣动”是整个六法的纲领,是所要达到的最⾼⽬标。其他五法则是围绕“⽓韵⽣动”所进⾏的具体的展开。“⾻法⽤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最终⽬的都是为了实现“⽓韵⽣动”这⼀终极⽬标。同时这六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笔墨的运⽤为的是表现具体的形象,达到以形写神。⾊彩的铺张,也只能在具体的位置,具体的形象上加以展开。对前⼈优秀作品的临摹和借鉴,为的是早⽇领会艺术创作的法则,通过⾼超的作画技巧,尽可能达到⽓韵⽣动的艺术境界。
四、“六法”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谢赫的“六法论”提出了⼀个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系统,从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到具体的创作⽅法,进⾏了⼀次从内⽽外的梳理。虽然聊聊数语,却是对艺术的审美和创作规律的⾼度提炼。包括对于在艺术中情感的表达,艺术的评价,以及⽤笔,结构,⾊彩,构图和摹写作品等各⽅⾯,都概括进去了。“六法”提出之后,随即成为历代画家所遵循的⾦科⽟律,始终把六法作为美术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标准。所以“六法”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是对古代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程碑意义,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系,对中国画的品评与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献】
[1]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西教育出版社,2001:64.
[2]沈⼦丞.南北朝及隋之绘画概述[A].历代画论名著汇编[C].⽂物出版社,1982:11.
[3]宗⽩华.美学与意境[M].⼈民出版社,1987:161-162.
聚美优品总裁陈欧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西师范⼤学出版社,2007.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激辩余额宝
了解详情
激光放大器实验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被举报⽂档地址: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3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16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绘画   艺术   中国   画家   创作   历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