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答10)

第⼗章 1927~1937年的⽂学创作
  ⼀、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B别了 我爱的中国
5.B
6.B
7.A
8.C
9.B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C 20.A 21.B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C 29.A 30.B
  ⼆、多项选择题阎刚平
1.ABD
2.ABCD
3.ABCD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4.ABCD
5.BCDE
6.BCD
7.ACE
8.ADE
9.ABCDE 10.ACE
  11.BCD 12.AB 13.AC 14.CE 15.ACE 16.CD 17.BCE 18.CE 19.ABC 20.BC
  三、名词解释题
  1.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1932年9⽉成⽴于上海,是⼀个左翼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刊、⽉刊)。中国诗歌会诗⼈致⼒于探索诗歌⼤众化的途径,的贡献是努⼒追求新诗的民族化和⼤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州、青岛以及⽇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蒲风、穆⽊天、任钧、杨骚等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流⽕》等是他的代表作。
  2.新感觉派⼩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说是中国现代派⽂学创作的⼀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觉⽽不太注重对客观⽣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说最初的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的《⽆轨列车》半⽉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部“新感觉派”作品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说推向成熟和引⾝深⼊运⽤蒙太奇、⼈物⼼理分析等⼿法,凸现对现实⽣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之⼣》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3.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当⽇本帝国主义加强⼤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上海⽂艺界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民族统⼀战线的号召,促进⽂艺界的⼴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
⽇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提出了国防⽂学的⼝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号 .以市民、学⽣和⼀般知识分⼦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了根本变化,⼤批戏剧⼯作者组成流动剧队,⾛向农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型化和通俗化。⼤多以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戏剧,在抗⽇反侵略⽃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激励效果。优秀剧⽬有:《放下你的鞭⼦》、《赛⾦花》、《上海屋檐下》等⼤批作品。
  4.“汉园三诗⼈”: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何其芳、李⼴⽥、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业以诗传达独特的⽓质。何其芒主要表现青年⼈有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氛的统⼀ .李⼴⽥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远。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个⼈化、戏剧性⼩说性处理等艺术⼿法进⾏了有益的探索,⽂字奇巧。
  5.“现代派”诗歌:30年代在中国产⽣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承接了李⾦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现代派诗⼈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灵,咏叹着浊世的哀⾳,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品。
  6.《丽⼈⾏》:现代剧作家⽥汉阳作于1947年春季。剧中以抗⽇战争胜利前处于⽇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上海为背景,表现三个不同阶层的青年妇⼥所经历的曲折⽣活道路,深情歌颂⾰命的地下⼯作者。剧本打破话剧通常分幕的结构形式,吸取中国古典戏曲经验,将全剧分为长短不⼀的⼆⼗⼀场次,展现主⼈公的⽣活场⾯,贯以共产党领导的抗⽇⽃争,浑然⼀体,有条不紊。该剧的演出在当时激起了很⼤的反响,受到⼴⼤观众的热烈赞扬。
  7.《虎符》: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完成于1942年。当时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施⾏⾼压政策,祖国前途⼀⽚⿊暗,《虎符》等⼤量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从思想内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锐的现实⽭盾,贯穿了郭后期历史潮流史剧反侵略、反*、反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的共同主题。在艺术上,《虎符》⽓势浩瀚、诗意浓郁、想象丰富、情感炽热,现实主义特⾊和⾰命浪漫主义风格更成熟,更富个性⾊彩。
  8.殷夫:现代诗⼈,原名徐祖华,笔名有殷夫、⽩莽等。浙江象⼭⼈。1927年曾因从事⾰命活动被捕,1929年⼜因参加罢⼯⽽被捕。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量创作的红⾊⿎动诗,讴歌⼯⼈阶级的伟⼤⼒量,充满⾰命乐观主义豪情。鲁迅曾热情赞誉过他的诗作。1930年加⼊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1⽉被捕,2⽉被秘密杀害,是“左联五烈⼠”之⼀。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后⼜⼀得要⾰命诗⼈。代表作品有:《孩⼉塔》、《诗集》、《⾎字》、《别了,哥哥》等。
  9.丰⼦恺:现代散⽂家、画家、⽂学翻译家。青少年时深受佛教影响,皈依佛门牌号。酷爱图画和⾳乐,曾⾃费赴⽇学习。在早期散⽂作品中,他通过⽣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于⼈世间虚伪、卑俗、⾃私的憎恶,对⼉童的真诚、纯洁、聪明的赞美,充满清幽⽞妙的情趣。后期散⽂透出强烈爱憎之情,有诙谐峭拨的风格。主要著作有:散⽂集《缘缘堂随笔》、《⼦恺随笔集》、《⽢美的⼝味》等等,译有⽇本⾥⽥鹏信的《艺术概论》、厨川⽩村《苦闷的象征》及古典名胜古迹著《源⽒物语》,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猎⼈笔记》等。
  10.何其芳:四川万县⼈,中国30年代抒情散⽂的代表作家和诗⼈。他先以“汉园三诗⼈”之⼀享誉⽂坛,后创作了散⽂集《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星⽕集》等,在他30年代的抒情散⽂中,主要抒写孤独的确者灵魂的独语、内⼼的波动和空灵的幻想,表现了⼀位囿于书斋、脱离现实的知识青年的忧郁、迷惘情绪和孤独、寂寞的⼼境。他的散⽂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于飘忽的幽灵、朦胧的幻觉和富有⾊彩与乐感的语⾔⽂字中完成⼀种美⽂的建构。
司马辽太郎  四、简答题
  1.简析殷夫诗作的风格特⾊。
  答:殷夫从1929年春起,过着职业⾰命家的⽣活。他写了⼀些抒情诗。从形式上看,它短促,跳跃,从内容上看,它多激愤的诅咒。但他写得更多的是那些被后⼈称为“红⾊⿎动诗”的政治抒情诗。这
些诗直接取材于⾰命者的⽃争⽣活,揭⽰了当时社会的⿊暗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腥统治,努⼒地表现了⾰命者和⼯⼈在⽩⾊恐怖中英勇不屈的豪情、崇⾼的理想和战⽃风姿。诗⼈情怀激荡,慷慨歌吟,⼀扫前期的孤寂,彷徨,表现出神圣⽬标下⾏进的⽓概与坚强的⼒度,成为新时节代的战歌。殷夫的诗刚健豪迈,凝聚着反抗的、扭转乾坤的⼒。鲁迅曾⽤诗的语⾔表达他对殷夫诗歌的赞赏。殷夫作为中国⽆产阶级的年轻歌⼿,直接继承了郭沫若、蒋光慈开创的早期⾰命诗歌的传统、拓展了刚健、雄浑、清新的诗风,影响了后来的不少诗⼈。他的代表诗作有:组诗《⾎字》、《我们的诗》,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及名诗《别了,哥哥》等。
  2.简析艾芜《⼭峡中》在取材及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峡中》是艾芜第⼀个⼩说集《南⾏记》中的第⼆篇,是根据作者早年在西南边境及东南亚⼀带的流浪漂泊⽣活⽽创作的。作品通过⼀个漂泊的⽂⼈“我”的眼睛,透视了社会独特的⼀⾓,描绘了⼀被抛出正常的⼈⽣轨道,⽤⾮正常⼿段谋⽣的“⼭贼”的传奇⽣活。作品充满了原始的神秘⾊彩,艾芜率先在现代⼩说中描写了罕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国他乡的社会习俗和⼈⽂、⾃然景观,塑造了前所少有的“⼭贼”的艺术形象,这是对现代⼩说描写领域的重要开拓。
橡皮垫圈  作品在景物描写上很有特⾊,不仅增添了鲜明的地⽅⾊彩,⽽且烘托了环境以及⼈物的性格和⼼理。例如⼩说开头有⼀⼤段景物描写,在读者⾯前呈现的是“巨蟒似的索桥”、“凶恶的江⽔”、“野蛮的⼭峰”
、“破败⽽荒凉的神祠”、“⾦⾐剥落的江神”,这是⼀幅阴郁、寒冷、恐怖的夏天⼭中之夜的景象。这段描写渲染了阴暗的⽓氛,预⽰着故事的悲剧性。
  3.简析《获虎之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答《获虎之夜》是⽥汉早期较好的作品之⼀。写寄⼈篱下的青年黄⼤傻和富裕猎户的⼥⼉莲姑的恋爱悲剧,斥责了封建家长的专制和专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讴歌了年轻⼀⼈对于恋爱⾃由的热烈追求。剧本充满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对封建思想道德的猛烈反抗,表现出强烈的“五四”精神。剧中黄⼤傻的性格,与莲姑相⽐,显得脆弱,他所倾吐的眷恋和寂寞之情,明显是当时知识青年感情的投影。
  在艺术上,该剧注重⼈物内⼼情感的直接和强烈的抒发,重视戏剧氛围与情境的诗意渲染,在回肠荡⽓的浪漫情趣中流露出青春期的感伤与留恋。作品的抒情⽓氛很浓,喜剧的开场和悲剧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湖南⼭区浓厚的地⽅⾊彩也为剧本带来牧歌情调。《获虎之夜》还带有唯美主义倾向,保持⼀种艺术⾄上主义,这种倾向⼀直持续到⽥汉后期的创作中。
抗原呈递细胞
  4.简析丰⼦恺散⽂创作的基本特点。
  答:丰⼦恺散⽂创作开始于20年代中期,有作品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其散⽂善于描摹⼉童的纯洁⽆垢,⾃称“⼉童崇拜者”,热情讴歌⼉童的天真烂漫。
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毫不掩饰他对“成⼈社会”的嫌恶,从反⾯诅咒成⼈社会的虚伪、冷酷、势利。这类作品有《给我的孩⼦们》、《⼉⼥》等篇。他的散⽂中也有佛家思想的痕迹,颂扬“堕地⽴刻解脱”(《缘缘堂随笔·阿难》)。30年代,作品现实性加强,逐渐转向对世间百态的描画与讽喻。如《吃⽠⼦》、《穷⼩孩伯跷跷板》、《三娘娘》等篇。抗战争后的篇章,更多激愤之声,与前期作品平和的格调⼤不相同,《防空洞中所闻》、《贪污的猫》等都是控诉、讨伐之⼒作。
  丰⼦恺的散⽂继承了我国古代散⽂夹叙夹议的⼿法。常在婉曲的叙写中夹进直⾔议论,情理并重。他写⼉童⽣活的篇章节,总是从极平常的⽣活中取材,⽤明⽩如话的⽂字,和蔼⽽⼜超脱的态度,将对象描摹得⼗分传神,可谓灵达之作。⾏为简洁⼜不时有弦外之⾳蕴含着某种恬静、庄穆的宗教式情绪,也是他散⽂的⼀个基本特⾊。
  5.简析何其芳《⽣活是多么⼴阔》的独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
  答:《⽣活是多么⼴阔》是⼀⾸解放区新⽣活的赞歌,充满着诗⼈对新⽣活的热爱和积极投⾝到新⽣活洪流中的⽕⼀样的激情。诗⼈感到⽣活就像海洋⼀样⼴阔,到处都有“快乐和宝藏”。他凭借想象的翅膀,遨游于⼴阔的⽣活海洋之中,启发年轻⼈去发掘⼈⽣的宝藏,去选择能够施展⾃⼰才华的事业,勉励他们将寻常的⽣活与伟⼤的⽬标结合起来,以艰苦的劳动去逐步接近美好的未来。同时,诗⼈⼜提醒青年⼈也要安于“过极寻常的⽇⼦”,告诉他们只要在“平凡的事物中睁⼤你的眼睛”,去努⼒⼯作和
做出贡献,就⼀定能够感觉和发现到:“凡是有⽣活的地⽅就有快乐和宝藏”,“⽣活是多么⼴阔”,“⽣活⼜是多么芬芳”。在全诗中,诗⼈以饱蘸感情⾊彩的笔墨去发掘新⽣活的美和诗意,热情地⿎励青年⼈去追求、探索。诗句多⽤⾃由体,灵活地表达思想,不注重押韵,但以流利素朴的⼝语形成动⼈的节奏,⼗分悦⽿。第⼆节诗连⽤了⼗五个排⽐句,有⼒地传达了汹涌起伏的内在感情,令⼈为之感叹。
  6.简析《⽣死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答:1935年8⽉出版的《⽣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死场》是30年代最早描写东北⼈民抗⽇⽃争⽣活的⼩说
之⼀。它反映了东北⼀个偏僻的村庄从20年代初到30年初“九·⼀⼋”事变以及⽇本侵略者占领之后的⽣活和变化。⼩说前半部分着⼒写出了当地农民在封建地主压迫下的悲惨命运,他们的⽣活像动物⼀样只知道“忙着⽣,忙着死”,完全没有⼈的意识和觉醒后半部分则写出了在封建势⼒和⽇本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下农民们所遭受的更为惨痛的命运,严酷的现实,民族的⽣死存亡,终于使农民们醒悟了,他们不⽢像蚊⼦似的被践踏⽽死,他们要像巨⼈⼀样杀出⽣存的⾎路来,他们站在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发出了“⽣是中国⼈,死是中国⿁”的誓⾔。
  《⽣死场》在艺术上别具魅⼒。⾸先是开阔⽽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写烘托⼈物的性格和⼼理状态。其次是塑造了各种性格的⼈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民族战争的价
值和意义。第三,《⽣死场》显⽰了萧红作为⼀个⼥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说对⼈物⼼态、风⼟习俗都写得细腻感⼈,特别在对妇⼥悲剧命运的描写⽅⾯,更显出⼀种敏锐和⼤胆的笔法。
  五、论述题
  1.结合作品,具体论析《莎菲⼥⼠的⽇记》主⼈公的思想性格及其悲剧命运。
  答:莎菲是丁玲笔下的20年代充满感情苦恼、性格⽭盾甚⾄变态的时代⼥性的典型形象。作为时代⼥性,莎菲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追求个⼈解放,追求最完的婚姻,追求尽善尽美的爱。但莎菲⼜是⼀个个⼈主义者,把美和爱看成是个⼈的事情,所以她⼜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活、游戏感情。她必然陷⼊⼀种不能⾃拔的巨⼤痛苦之中。真⼼爱着莎菲的苇弟,莎菲却不喜欢他,认为他平庸,尽情地嘲笑他、捉弄他;⽽莎菲喜爱着凌吉⼠则是⼀个根本不值得爱的灵魂卑鄙的⼩⼈。这不是⼀场⼀般意义上的三⾓恋爱,它是通过莎菲对两个既想追求,⼜不懂得如何才是真正的追求;看起来很充实、很勇敢,实际上很空虚、很寂寞,也很胆怯。最后莎菲的选择只能是丢弃对爱与美的追求,到⼀个没⼈认识她的地⽅⽅
去,“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死莎菲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了,“五四”以后相当⼀批时代青年毅然地冲出了封建旧家庭,迈出了勇敢的⼀步,但冲出来之后怎么办?如何真正到理想和爱,到⾃⼰在社会中的位置?这依然是⼗分严峻的时代主题。
  2.结合《名优之死》等作品,论析⽥汉剧作的风格的特⾊。
  答:⽥汉的创作⼤体以193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剧本如《咖啡店之⼀夜》、《获虎之夜》等,多以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婚姻⾃由为题材,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分⼦个性解放的愿望和要求。剧本带有唯美主义倾向,流露了较为浓厚的伤感、忧郁情绪,保持着⼀种艺术⾄上主义。1929年创作的《名优之死》,在⽥汉的戏剧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1930年以后的作品,随着作者世界观的改变,反映的⽣活⾯更加⼴阔,并且接触到中国⼈民所关⼼的重⼤问题。重要作品《梅⾬》、《⽉光曲》、《回春之曲》、《丽⼈⾏》等,代表了⽥汉后期剧作的创作特⾊。总体说来,其风格特⾊如下:
  (1)语⾔的抒情性。⽥汉以⼀个抒情诗⼈⾝份从事话剧创作他善于借鉴西⽅的话剧的表现⼿法,吸收我国戏曲的特点,努⼒探索话剧的民族风格。他运⽤诗歌和⾳乐作为抒情⼿段,使剧作具有热情美和⾳乐美。他带着强烈的主观⾊彩去感受⽣活,重视⼈物内⼼情感的抒发,重视理想境界的描绘,重诗的意境的追求,充满浓郁的抒情⽓氛。其语⾔的抒情性表现为:运⽤诗的语⾔和穿插抒情的歌唱,如《回春之曲》穿插梅娘的恋歌,深情动⼈。《名优之死》使⽤“话剧加唱”的⼿法,富有⾳乐感。
  (2)情节的传奇性。⽥汉总是植根于现实⽣活,从⽣活中的⽭盾出发,竭⼒使必然性和偶然性,传奇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既加强戏剧的艺术效果,⼜有助于⼈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如《回春之曲》的情节就很富有传奇性和浪漫主义的传奇⾊彩。
  (3)形式的多样性。⽥汉的剧作有抒情诗剧、社会问题剧、哲理剧、讽剌喜剧、悲喜剧、即兴剧等,从⽽促进了话剧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这些特点集中起来构成⽥汉戏剧热烈奔放、浓郁抒情的艺术风格。
  3.结合《⾬巷》⼀诗,论析戴望舒诗歌是如何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双重影响,并积极推进中
国“现代派”诗歌发展的。
  答:《⾬巷》是戴望舒诗作的代表作品之⼀,是戴望舒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集中体现。诗
中“我”“撑着油纸伞”,“独⾃彷徨在悠长、悠长⼜寂寥的⾬巷”,这是“我”对⿊暗现实感到迷茫、失望、忧郁,看不到出路的茫然不失所措的感觉,我希望逢着“⼀个丁⾹⼀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终于“静默地⾛近”了“我”⼜陷⼊了更加孤独、寂寞⽽⽆奈的愁思之中。这位“丁⾹⼀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就是诗⼈的美好理想与希望的象征。在中国的*年代中,特别是在*失败后的恐怖笼罩下,青年知识分⼦普遍存在的失望和彷徨的⼼态和若有所思的感觉被戴望舒⽤⼀条阴暗狭窄⽽悠长悠长的“⾬巷”表现得极为逼真、传神。“我”⼼⽬中的“希望”——那位“丁⾹姑娘”是渴望得到⽽⽆法得到的想象出来的幻影,很快就消失得⽆影⽆踪了。最后,只有⼀个孤零零的“我”在那条寂寥⼜悠长的“⾬巷”中彷徨……。
  这⾸诗是诗⼈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绪下弹奏出的⼀⽀“梦幻曲”。诗歌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法,⼜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情韵。诗作中的象征意象是中国式的“丁⾹⼀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悠长,悠长⼜寂寥的⾬巷”。可以说戴望舒在技巧上承袭了象征主义,⽽在情感上却和本民族⽂化传统⼀脉相承。在诗歌形式上,戴望舒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借鉴法国象征诗派的创作⽅法,但把象征派的诗艺融化到本民族的语⾔习惯和欣赏习惯中,致⼒寻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另外,语⾔上清新活脱、⾃然质朴也来源于我国的⽂化习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巷》⼀诗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4.结合《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论析夏衍对中国现代报告⽂学创作的主要贡献。
  答:《包⾝⼯》在我国的报告⽂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它的创作为我国报告⽂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集中表现在以下⼏个⽅⾯:
  第⼀,《包⾝⼯》突破了新闻记事的写法,采⽤典型化⼿段,对丰富的素材进⾏了精⼼地筛选、提炼和综合,⾼度集中地写出了“包⾝⼯”的⽣活真相。《包⾝⼯》是作者进⾏了两个多⽉的实地考察,搜集到许多材料之后写成的。在众多的材料中,作者经过分析⽐较,只选写江北帮包⾝⼯的情况,因为这类包⾝⼯最突出体现了包⾝⼯制度的封建性。作者描写的是包⾝⼯体的⾮⼈⽣活,对她们进⾏了像刻画;在显⽰她们悲惨的共同命运的同时,⼜突出了“芦柴棒”、⼩福⼦的形象,因为她们的凄惨境遇更具代表性。作者的取舍剪裁,达到了真实性和典型性搞度统⼀。
  第⼆,《包⾝⼯》没有运⽤以往的就事论事的写法,⽽是深⼊的挖掘素材,深刻地揭⽰了素材的重要认识价值和战⽃意义。作者并未追求作品新闻价值,⽽是细致、深刻地描写了包⾝⼯⼈形机械般的⽇常⽣活,每天都⼀样的悲惨处境,她们⼀律死灰般的⾯容,褴褛的⾐衫,在繁重的劳动和野蛮粗暴的虐待下痛苦⽆告,甚⾄丧失了表情和个性,通过对她们⾮⼈⽣活的描写,揭露了包⾝⼯制度的罪恶,痛斥了这种资本主义剥削⽅式与封建主义管理⽅式相结合的产物的泯灭⼈性的本质。这就⽐⼀般报道包⾝⼯⽣活情形的⽂章更真实、更深刻、更具批判性。此外,作者进⼀步揭⽰了包⾝⼯⾃⾝⿇⽊、愚昧的弱点,希望她们觉醒过来,团结起来共同反抗这种最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
  第三,《包⾝⼯》是精⼼结撰之作,使报告变得⽂学化了。⾸先,作品运⽤了⽂学的组织⼿段和结构⽅法,使零乱的材料有序化、条理化。作品以包⾝⼯⼀天的⽣活劳动为线索,集中地摄取了她们的居住、起床、吃饭、劳作、放⼯等场景镜头,穿插交代了她们的⾝世、遭遇和结局,繁⽽不杂,散⽽不乱。其次,调动多种⼿段,增强⽂学性。例如,注重细节刻画和场景描绘,使⼈如临其境;⾏⽂中恰当穿插议论、抒情,有贴切的⽐喻,更有尖锐的讽剌,把30年代地狱的⼀⾓,淋漓尽致地披露于世⼈⾯前。《包⾝⼯》在处理真实性和思想性、⽂学性等关系⽅⾯取得了成功,为报告⽂学创作提供了⽰范,产⽣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8: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156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歌   中国   作者   表现   追求   戏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