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

第10卷第5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0No15 2010年9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12010
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3
董泽芳,张继平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二战后,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共同特点是:在层次结构上,向上拓展与向下延伸并进;在类型结构上,研究型、应用型与实用型高校共存;在形式结构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补;在布
局结构上,中心城市与偏远地区兼顾。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推动了科技不断创新,促进了经济
快速增长,引导了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了国民综合素质。根据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我国高
等教育结构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使之优化。
关键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169(2010)0520053206   
  在国际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且日益呈现出统一性与开放性态势之际,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乱到治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当前,国家提出了“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社会对高等教育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更好地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潮流,更好地完成它的时代新使命,有必要认真总结二战以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和布局结构。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要提高高等教育效益,必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美、英、日、法、德、俄等国都依据本国国情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尽管方式不一,但仍然反映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层次结构:向上拓展与向下延伸并进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经济形态、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迁使社会分层的特点
日益明显。社会分层使社会职业结构层级化,粗略地划分,社会职业阶层包括中高级管理者阶层、中高级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户阶层、军人、低级白领阶层、体力劳动者阶层及其他职业阶层。不同职业阶层对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程度不一,大体包括高级、中级和低级要求之分。面对社会的这些要求,高等教育需要以本科教育为中心,既向上拓展,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又向下延伸,加快专科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层次结构的调整。
美国为适应社会分层的需要,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为三级:第一级是副学士(也称协士)教育,相当于专科教育,学生在初级学院、社区学院或四年制大学完成前两年的学习任务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第二级是学士教育,相当于本科教育,学生按规定完成四年但不超过六年的中学后教育即可获得学士学位;第三级是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
日本在战后改变了以本科教育为重点的取向, 1949年颁布了《短期大学设置基准》,将专科教育
3收稿日期:2010204217
作者简介:董泽芳(1945—),男,湖北红安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教育社会学。
张继平(1972—),男,苗族,湖北来凤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评估研究。
音乐风云榜2013
纳入重点发展议程。1974年颁布了《研究生院设置标准》,又加速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75年后,日本高等教育形成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驾齐驱的层次结构。到1985年,日本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比例已达到0184∶1∶014[1]。
法国高等教育实行双轨制,包括综合大学教育和高等工程技术教育。1984年《高等教育指导法》颁布以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均调整为三级。综合大学教育的三个层次包括:第一阶段两年,接受基础理论教育,考试合格后获得“大学普通教育文凭”;第二阶段为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接受专业教育,三年结业获得学士文凭,四年毕业取得硕士文凭;第三阶段为深入学习文凭和专业深造文凭,它们都可以通向博士学位。法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三个层次包括:第一层次是两年制的短期技术大学,结业获得“大学技术文凭”;第二层次是五年制的大学校,毕业获得工程师文凭;第三层次是二至三年的“工程师博士”教育。
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后,于1992年颁布了《教育法》和《高等专业教育标准》,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二年制不完全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学业完成后可以继续接受第二级高等教育,也可以领取《不完全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就业;第二级是四年制基础高等教育,通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被授予相应专业的“学士学位”;第三级是五年制的专家资格教育和六年制的硕士学位教育,但博士教育未被纳入俄罗斯高等教育范畴。
(二)类型结构:研究型、应用型与实用型高校共存
20世纪中后期,信息经济开始在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既要求科研工作者迅速地研发新成果、新产品,又要求产业界能迅速运用新的科研成果研制开发出新的产品,也要求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参与到生产过程之中,甚至对普通工人都提出了知识与智能方面的新要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既培养出大量高科技研究型人才,也要培养出大量能运用新成果的应用型人才和大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适应这种变化,发达国家都着力调整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以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实用型高校共存的格局。
美国将高等院校分为六类,分别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第一类是博士点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以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主要目标;第二类是硕士点大学,如明尼苏达大学,其培养目标是教学与科研并重,既培养研究型人才,也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三类是本科院校,其工作重点是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合格公民;第四类是专业学院,其工作核心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如桥水州立学院,其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第五类是大专学院或联合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如圣荷西学院,主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在教学上偏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致力于为社会输送熟练工人。
战后日本为了培养多元化的人才,主要发展了四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大学设置有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同时也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
输送工作者;短期大学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招收女生,培养人文科学者和家政工作者;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均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主要招收男生,以修习工科和理科专业为主;专修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一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战后法国为了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将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分为两大体系,每一种体系在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结构、招生办法、培养目标、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各具特。第一类是以方向指导为特的综合大学体系,重点设置文科、理科、法律、经济、医科、牙科等专业,主要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多从事科研工作和教师职业。这些学校包括巴黎的索邦大学、法国南方的图卢兹大学等。第二类是以择优录取为特的大学校体系,大量设置工业、农林、畜牧、电子、通讯、航空航天等专业,其培养目标是造就研究型和实用型人才,毕业生常常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这些学校包括巴黎高师、巴黎矿业学校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高等教育受到严重摧残,为了重振昔日的雄风,联邦德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建立了综合高等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两种类型的高等教育。综合高等学校分学术型高等学校和非学术型高等学校,学术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非学术型综合
·
4
5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月
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学毕业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为学生做好就业前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其课程与专业设置都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形式结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补
伴随着战争的结束,社会相对稳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不断增强,正规高等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上大学和工作后继续学习的机会,发达国家在加速发展正规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极为重视各种非正规形式高等教育的发展,以补充正规高等教育的不足;函授大学、广播大学、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等多种形式的大学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二元互补的形式结构。
英国在战后继续重视古典老牌大学如牛津、剑桥的发展,同时也大力发展新大学,但促进英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是“部分时间制”大学生的数目增长。据统计,1970—1971年度至1989—199
0年度间,部分时间制学生数增长了141%,而全日制学生数只增长51%[2](P97)。在1989—1990年度的高校注册生108万余人中,部分时间制学生就占37%。可以说,没有部分时间制办学模式,就不可能有英国高等教育如此快速的发展。
美国不仅重视全日制高校的发展,更加速了函授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电子大学等非正规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了使已取得学位、有一定专业经验的人有继续学习的机会,美国20世纪从60年代就开始在医学、师资培训、农业等方面开展职后高等教育,到70年代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继续教育部或大学推广部,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后高等教育。90年代中后期,“全美已有1000多所正规大学和学院将电视台开设的高等教育电视课程作为本校的部分教学内容,部分正规学院联合开设大学学历电视课程,为公民提供高等教育”[3](P77)。
法国在战后除正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之外,业余高等教育也相当发达。夜校、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遍及全国各地。法国函授教育拥有20万学生,对象广泛涉及在职教师、职工、残疾者、军人等。函授教育中心遍布格勒诺布尔、里昂、里尔、鲁昂、图卢兹、旺佛等城市。全国有21所大学设有广播电视教育中心,广泛设置文、理、社会科学等教育内容[4](P21-23)。
日本在战后的30多年里并不重视非正规高等教育,但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使日本深深意识到,缺少非正规高等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就缺少了必要的动力补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非正规高等教育
受到重视。1983年,日本成立了广播电视大学,1985年正式招收18650名学生。尽管1990年后日本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骤减,非正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有所下降,但它作为正规高等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被保存下来。
(四)布局结构:中心城市与偏远地区兼顾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见成效。从美、俄等发达国家来看,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因受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影响呈不合理状态。为了促进地区间的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发达国家政府力求通过统筹兼顾,既在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同时也照顾偏远地区,使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忆韦素园君美国高校在二战结束之初分布并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纽约等中心城市;高校数量分布不均,偏远地区数量较少。为了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使高等院校分布呈均衡状态,美国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大力发展州立大学。二战后,美国政府因科技、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日益重视州立高等院校的发展。1900年,州立院校数仅占美国高校总数的711%,1950年则上升到34%,1994年又升至45%;州立院校的学生数则增长得更快,1950年州立院校学生数为美国高校学生总数的50%, 1994年上升到79%[5](P158)。美国州立大学的布局原则是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州立大学,其质量相当高,有许多州立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密执安
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马里兰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俄亥俄大学等完全可以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相抗衡。州立大学的发展改变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创举,既为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美国高等教育布局合理化做出了杰出贡献。1947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开始使用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逐渐取代初级学院这一名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60年代婴儿
·
5
5
·
人口国情教育第10卷第5期  董泽芳,等: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 
潮的影响下,一些正规院校因容量有限而不得不把一些学生拒绝于校门之外,社区学院由此蓬勃发展起来,并迅速遍布美国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了美国高校分布的平均化。截至1994年,美国已有社区学院1236所,占美国高等学校的3411%;社区学院在校生653万人,占美国高校在校生的4019%[6]。
俄罗斯在1991年以前,领土上三分之一的高校设在中央区和西北经济区,这种不合理的布局分为最集中地区、中等分布地区和稀少地区。高校最集中区为莫斯科市(91所)和圣彼得堡市(42所);高校中等集中区为北高加索地区(51~61所)、西西伯利亚地区和伏尔加河地区;高校稀少地区为北部地区(15所)和中央黑土区(24所)[7]。为扭转不合理的高校布局,俄罗斯一方面通过发展非国立化大学,使高校更广泛地分布于各联邦。1994年9月,俄联邦总统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教育领域非国有化非垄断化法》草案后,非国立高校迅速发展起来,从1991年的45所发展到1994年的157所,到2002年已经占到了全国高校的37%。另一项较富成效的措施就是组建大型综合性大学。从1992年起,俄罗斯开始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布良斯克、瓦洛涅什、伊万诺夫、纳尔奇克、萨马、萨拉托夫、秋明等中小城市建立综合性大学,使高校更广泛地分布于各地。这种布局结构的调整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的弊端,使布局更加合理,也更好地促进了高等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tamall
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成效
高等教育结构与高等教育效益紧密联系,调整结构谋效益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不少国家由于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的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如美、英、日、法、俄等国因拓展了层次结构、优化了类型结构、丰富了形式结构、调整了布局结构,使人才总量充分、类型多样、布局合理,从而提高了效益。
(一)推动了科技的不断创新
高等教育结构与科技发展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美国不仅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而且通过结构调整,其资源分布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由此推动了美国科技的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科技创新异常活跃。从1980年到1998年,49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美国就占了33项。1983年美国制定并实施了“星球大战计划”,刺激了国内高科技的发展;1984年开始实施宏大的永久载人空间站计划;1986年发起人类基因组科学研究项目,旨在揭开有关人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遗传病变等秘密,最终帮助人类攻克4000多种遗传病和癌症、艾滋病等难治之症, 1996年向火星发射了“火星探路者”,人类对火星的考察从此全面开始。2005年9月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有文章称,美国大学汇集了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44%经常被引用的论文出自美国大学。英国通过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不仅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科技创新成就特别突出。“英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的辉煌成就,世界许多发现基于英国的研究发现和英国的科学家。英国拥有1%的人口,但拥有415%的世界科学发明,拥有8%的世界科学论文。”日本在战后从废墟中站起来以后,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1995年以来,日本大学申请的专利数连年大幅度地增长,2001年一年便达到713项,技术转移率达到15%。法国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法国研究中心共有一千多个研究单位,其中八百多个在大学里,占70%左右。
(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高等教育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是发达国家的重要举措。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经济濒于崩溃。但通过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日本的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因而在20年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发展上的奇迹。1967年,日本跃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瑞士达三万一千多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现在的日本既是最西方的东方国家,同时也是最东方的西方国家。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地吐故纳新,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创新高等教育创新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创新型人才,增加了社会的知识存量,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结构,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高等教育的发展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经济所占的成分日益增长。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中约1/3是信息产业发展带动的。
外文翻译·
6
5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月
信息产业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知识密集服务业的出口相当于其产品出口额的40%。信息技
术的运用,加快了新技术等知识信息的转化和利用,使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同时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90年代劳动生产率比80年代高出一倍,1992—1997年劳动生产率以年均215%的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要素的80%。
(三)引导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表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存在着本质的联系,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俄罗斯通过在中小城市组建大型综合大学,较好地扭转了高等学校稀少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限制的局面,推动了科研、教育、生产的紧密结合。其综合大学的建立有效地发挥出社会职能,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这些大学除为这些地区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外,还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辐射源,较好地介入新产品开发,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型综合大学是周围地区文化发展、经济繁荣和新兴工业园区与国际接轨的智力依托。综而观之,俄罗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在增强社会发展的人文性、社会性、科技性,在更加理性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调整后的高等教育结构无论在纵向的层次还是横向的体系上,都很好地适应并推动了美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在经济方面,美国自90年代取得惊人的发展后,至今仍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甚至有美国人狂喜地预言: 21世纪属于美国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科技方面,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1946-2007年,在380位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1医学奖获奖者中,有206位是美国人,占了半数以上;在政治方
面,美国由于是一个经济大国,又是军事强国,在世界政治上也扮演着霸主角;在文化方面,美国公民是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概而观之,美国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贡献方面是无与伦比的。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也证明:高等教育发达,则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高等教育衰落,则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堪忧。
(四)提高了国民的综合素质
科技发达时代,高新技术一统天下,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既反映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设计上,也反映在新产品的制造与生产上。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既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又培养大量的一线熟练工人,是发达国家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美国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既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又塑造合格的美国公民,同时生产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及熟练工人,从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的综合素质,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典范。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二年制技术专科学校和社区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几乎每周就有一所新的社区学院建立,这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国家。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使美国走向了学习型社会,国民综合素质由此得到极大提高。1999年,美国人口已有43%接受过高等教育, 25岁以上人口中已有2316%的人进入四年或四年以上的大学学习。2007年,美国3103亿人口, 1800万在校生,毛入学率80%以上,毕业生420万人。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是全球第一,美国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口比例也是全球第一。从整体上讲,美国国民的综合
素质也应该是全球第一。日本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使高等院校呈典型的“金字塔”型,位于塔顶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保证普及化进程中的“精英教育”,而“民间力量”和私立院校则承担起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任务。在这种教育结构中,日本既培养了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一流水平的顶尖人才,又培养了大量企业、工厂的熟练工人,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对我国的启示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高等教育发挥结构功能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美、英、日、法、德、俄等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高等教育结构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并使之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日趋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来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一)预测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缩小,但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在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
·
7
5
·
共享空间第10卷第5期  董泽芳,等: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2:3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120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构   美国   教育   发展   社会   大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