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类报告文学的叙事模式研究

中国体育报告文学的叙事模式研究
作者:刘萍 葛艳明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3
        摘要:近年来,中国体育类报告文学的作品及评论不断涌现,本文以叙述学和文体学视角分析了体育类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及特点,从叙述视角、叙事性话语等层面来看,中国体育类报告文学的叙事模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表现出与别的文体样式既同又异的特征。
        关键词:报告文学 马家军调查 叙述 模式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的文学界和理论界曾以赵瑜的《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为话题,展开了一场中国的体育文学向何处去的讨论。随着当时的热点延续,反映体育报告文学的作品及评论也不断涌现。如,理由的《扬眉剑出鞘》、刘心武的《五一九长镜头》、鲁光的《中国姑娘》、赵瑜的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这些作品当时不仅震动文坛,而且还拥有着大批的读者。曾经各向异性导电胶80年代体育的报告文学的辉煌,带给中国体育及文学的兴奋也是至今难忘的。
        回想 80 年代体育报告文学的兴盛,有着客观存在的历史原因。在80年代,当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之后开始复苏,就领衔的文学样式来说,除了小说之外,就是报告文学。而报告文学中,体育报告文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领地。人们透过体育这个窗口,深切地感知到了体育的深层魅力,从此也开始从人性的角度窥探体育背后的人生真谛。1985年,中国体育报告文学研究会成立,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加入其中。如理由、肖复兴、杨匡满、罗达成、李陀、王颖、叶文玲、陶家善、何慧娴、刘进元、李玲修、郭宝臣等等。之后,果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报告文学作品。对这些报告文学进行分析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
        一、体育报告文学的叙述视角
        体育报告文学文本的叙述视角主要体现在对于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的选择上。作为中外传统(或古典) 叙事文的首选, 全知视角在叙述模式、传播与接受方式相对单纯的时代, 通过强化叙述者的权威性, 使之充当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的叙述君王, 以此满足受众好奇心的功能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脱胎于以全知视角为主的体育类文体的中国报告文学, 也在20 世纪的时间域中使这种视角成为主打。赵瑜写于外国体育明星90 年代末期的
《马家军调查》则更为清晰地将叙述者即作者本人与所述人物区别开来,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他写道:匆忙之间, 一个星期过去。我渐渐觉得差不多可以去开发区拜访马俊仁了。听说马俊仁轻易不想接待搞宣传摇笔杆儿的生人, 权重计算我以哪种方案进入为佳?个介绍人引见一下很重要。在此,文本中的人物——马俊仁与我并非处于一个平等的层级上,我兼具叙述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比马俊仁更有优势:一个视角上的优势。也就是说,这里我的限制视角其实是全知视角的变形,它与全知视角的唯一区别即是,后者以第三人称叙事,而前者则为第一人称。但这里的第一人称视角其实是潜藏着的上帝的眼睛。它能在其视野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旁观或俯视故事或人物,而不至于像小说那样在多数情况下,仅仅为某个被叙述的虚构人物的有限视野所局限。因此,若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文学中的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实际上是一种亚全知视角。这样一来,全知视角和亚全知视角占据绝对地位的事实就是毫无疑问的了。那时,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的交叉、渗透与转换,至少是在文本形式上还比较罕见,这表明报告文学在这一时间域中仍遵循着传统意义上的叙述视角,以转换视角为标志的艺术革新仍迟迟未至。
徐立毅简历>通信网络安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1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视角   报告文学   体育   中国   全知   叙述   体育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