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常识

( 摘录自《哲学通论》)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当中,常识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是其他的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其他方式。这种情况非常突出地表现在用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以至于把“哲学”变成某种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因此,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首先需要探讨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人与世界之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概念”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概念既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概念以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方式构成主体对客体的规定性的把握。因此,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既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描述、解释和反思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去理解、解释、规范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构关于世界的规律性图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这表明,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和只能以
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世界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与解释,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实现思想中对世界的占有。
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思想中的世界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方式。概念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水库”,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梯”和“支撑点”。人们从历史上承继下来的各种概念体系,直接地和深层地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每个人的自我理解。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概念的形成、演化、变革、更新和发展的历史。
但是,在对概念的理解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其一,概念必须(和只能)在概念的特定框架中获得意义;其二,在不同层次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正是由于人们往往忽视这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而往往造成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特别重要的是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因此,厘清哲学与常识的关系,首要的是澄清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质。
人类把握世界的概念体系既是纷繁复杂的,又是历史发展的。但是,从人类用以把握世界
的概念框架的层次性上看,却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这就是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和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超导可视
所谓“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人类用以把握和解释世界的任何一个概念,都不可能是孤立自在的零星碎片,都不可能独立地构成思想中关于世界的规定,都不可能独立地使思想获得对世界的理解。恰恰相反,任何一个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它的“演化”与“发展”,都必须(和只能)是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获得与实现。这就是说,概念必须是“彼此联系的,并且联系于一个概念网络,依靠这个概念网络,它们依次得以理解,形成我们可以称之为概念框架或概念结构的东西”。因此,人们如何描述和解释世界,人们怎样理解和规范自己,从深层上看,总是取决于人们所占有和使用的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质及其所达到的不同水平。
概念框架的“性质”与“水平”具有不同的含义。所谓概念框架的“性质”,这里是指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所具有的特殊的(或者说特定的)性质。在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质(或者说不同层次)的意义上,我们把所有的概念框架区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和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而所谓概念框架的“水平”,这里是指各个层次的
概念框架在自身的演化与发展中所达到的不同水平,即各种性质的概念框架都表现为特定水平的概念框架。
任何一个“概念”都只能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获得相互规定和自我规定,实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这表明,概念的规定性依赖于概念框架。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在于,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这就是说:尽管人们可以完全使用相同的“名词”或“语句”,但是,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这些完全相同的“名词”或“语句”却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例如,人们经常使用“物质”这个“名词”,但它在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却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物质”是指各种各样的“东西”;在“科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是指构成世界的“要素”;而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则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人的思想所把握的“客观实在”。
2007-10-5 21:19 特区报回复 
阿喀里斯
12位粉丝
2
同样,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等,无不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具有不同的性质:常识之“真”即是“真的”(不是假的),科学之“真”是经过“验证”的“普遍必然性”,而哲学之“真”则是指“思想的客观性”;常识之“善”即是“好的”(不是坏的),科学之“善”是指行为对人和社会的正面效应,哲学之“善”则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应然性”;常识之“美”就是“美的”(不是丑的),科学之“美”是思想的合乎逻辑,哲学之“美”则是“是”与“应当”的统一。
让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真”与“假”的问题。在常识中,“真”与“假”直接指向的是经验对象,即:某个经验对象是否存在,如果它存在着,那么它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在科学中,“真”与“假”则不仅仅是指向经验的对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向关于经验对象的思想,即:关于经验对象的某种解释是否成立,如果该种解释是成立的,则该种思想是“真”的,否则该种思想就是“假”的。在哲学中,“真”与“假”不仅仅是指某个经验对象的是否存在,也不仅仅是指关于经验对象的某种思想是否成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指“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
同一性”,即思想是否具有“客观性”。不仅如此,哲学中的“真善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关于“真”的理解,总是某种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虽然人们都在使用“真”这个概念,但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概念本身却具有不同的性质。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概念框架的性质或层次不同,不仅决定着该层次中的所有概念的特定性质,而且决定着人们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具体地说,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为人们提供了三种不同性质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正是在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中,世界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描述和解释,人的思想与行为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规范。
2007-10-5 21:19 回复 
阿喀里斯
12位粉丝
邪玉 3
二、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
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人类的常识犹如动物的保护,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价值。
常识是每个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认同的,人人都在生活经验中分享常识、体验常识、重复常识和贡献新的常识。在常识概念框架中,人们的经验世界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最普遍的相互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最直接的相互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与自我的最具普遍性的基本方式。
常识的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它的经验性。
常识来源于经验,常识符合于经验,常识适用于经验。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的概念框架的实质。因此,在常识概念框架中,概念总是依附于经验表象,并围绕着经验表象旋转。由此而形成的世界图景,就是经验的世界图景。新乡医学院学报
常识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就是说,常识的世界图景是由人们的共同经验构成的。在“共同经验”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世界图景”。这种“共同经验”的“世界图景”,具有直观性或给予性、凝固性或非批判性等特征。
首先,由“共同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直观性或给予性。人们以常识的概念框架去观察、描述和解释世界,其实质是以经验的普遍性去把握世界,去形成具有经验的共同性的世界图景。正是由于这种常识的世界图景以经验的共同性为实质内容,所以它符合于经验主体的直接经验,并适合于对这种直接经验的解释。由经验直观而形成的世界图景,又直观地呈现给经验的主体。对于经验主体来说,这种直观的世界图景,又是直接地给予经验主体的。“世界”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内容而给予经验主体,经验主体又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直观“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主体”和“经验”的三者关系中,“经验”既是构成主体的世界图景的中介,又是“世界”在主体的表象和思想中的“图景”,因此,经验的普遍性与共同性,是常识的世界图景构成中介与实质内容的统一。经验主体就是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与经验直观的统一中而达到对经验世界的自我理解,以及经验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由此便构成了人们的常识的世界图景。
其次,由“共同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又具有显著的凝固性或非批判性。在常识自身的延续与积累的意义上,由常识概念框架所构成的世界图景,总是不可逃避地依附于经验的共同性,因而无法超越经验而构成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图景。这种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其经验的给予性和直接性为前提,而表现为经验的延续性和非批判性。
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其世世代代的延续,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僵化的、凝固的世界图景,即永远是共同经验的世界图景。作为经验个体来说,以分享常识为基础而构成的经验世界图景,由于概念对经验表象的依附性,概念总是围绕不断流变的表象旋转,概念自身只不过是表述经验的名称,因此常识的世界图景总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常识概念依附于经验表象,超越经验即是对常识的挑战,所以常识自身是非批判的和非反思的,由常识概念框架所构成的经验的世界图景也是非批判的和非反思的。
科学是关于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它源于经验又超越于经验,它既以经验的积累为前提,更以科学自身的发展为前提。它表现为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普遍的解释性和规范性的各种概念发展体系。在科学的概念框架中,概念之间以其相互规定为前提而获得自我规
定,以其相互理解为前提而获得自我理解,以其相互批判为前提而获得自我更新。因此,科学区别于常识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科学创造和使用某些常识所不具有的概念,而在于科学概念框架具有区别于常识概念框架的特殊性质。
2007-10-5 21:20 回复 
动物学哲学阿喀里斯
12位粉丝
4
科学概念不是依附于经验表象并围绕经验表象旋转,而是超越于经验表象并解释经验表象的本质以及创造非经验的表象。科学的世界图景不是以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而是以概念的规定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在科学概念框架中,世界图景既不是经验表象所给予的,也不是通过经验直观形成的,而是由概念的相互规定构成的。科学的世界图景是概念化的、逻辑化的、精确化的和系统化的世界图景。它具有内容的规律性、解释的普遍
性、描述的可证实性和经验的可预见性等特征。与此同时,科学还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发展的创造的特征,因而能够实现科学概念框架的自我更新,从而形成历史性发展的科学世界图景。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科学的常识化,首先就是以历史性转换的世界图景去变革和取代人们的常识世界图景,使人们形成自己时代的科学的世界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世界图景的科学化和世界观的变革是其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以科学的世界图景变革和取代人们的常识世界图景,以科学的世界观变革和取代人们的常识世界观。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19: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100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概念   世界   经验   常识   框架   图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