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

少女初体验梁漱溟的直觉理性生命哲学思想
机械工程学报英文首先,关于本能。梁漱溟在人类的认识最初阶段是肯定欲望的重要性,提出人生应该顺着欲望前进,而欲望则是依靠人类的本能产生。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中将欲望和冲动区别对待,但是欲望其本质同样还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突出强调本能的重要。早期梁漱溟在讨论人心的问题时最初是围绕着本能和相应不可分割的感情冲动展开的。将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也叫“直觉”。在梁漱溟看来,直觉广泛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中,人的内在生命是与外界世界相连接的,而两者的连接物就是直觉。“我们内里的世界与外界通气的,只有这直觉的窗户”。在他看来,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达到“天人一体”的生命境界。他把人性的善归于本能,人性的恶归于理智的方面,即私心人欲。由此梁漱溟将这些与孔子的“仁”结合起来,认为本能为体,理智为用。一方面梁漱溟接受儒学思想,认为“直觉”是“仁”。他提出:“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对于敏锐的定义,梁漱溟举了一个例子,在《论语》上宰我问“三年丧似太久”,孔子回答他讲:“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他说“安”。听到宰我的回答后,孔子没有明说对于宰我的失望,只是从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孔子对于宰我回答的不满,等到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叹气道:“予之不仁也!”这个“仁”就完全要在那“安”字上求得。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缺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
心、是非之心,他就是迟钝的。那么为什么对待同一桩事情,有人就会恻隐之心,有人就没有恻隐之心,有的人产生羞恶之心,有人就毫无羞恶之心?这些不过都是一种安然不自知罢了。既然迟钝的直觉是“安”,那么“不安”就变成了敏锐的直觉,所以孔子教人“求仁”。直觉可以产生人类所有的美德,由此可以说孔子的“仁”产生所有美德。既然所有美德都是由孔子的
“仁”产生,换言之,“仁”就可以代表世间所有的美德。这里的“仁”学概念在后面被孟子发展成“良知”,随后被王守仁继承和发展,认为“良知”是绝对主体性的,又是客观必然的。另一方面,梁漱溟接受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认为“直觉”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唯一手段。直觉可以认识到善和美,但是并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在梁漱溟看来,直觉可以认识的对象主要两个,一个是人的道德,另一个是事物的美感,它们都是非客观的。比例电磁阀
动物学哲学
其次,关于理智。人类认为自己比其他动物更加的高级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产生了理智。人类的一言一行都不是通过意识而实现的,如果通过意识来实现,不免会为自己的寻一些理由来欺骗自己。其生命的活动也不断翻新向上,灵活自由,这都是因为人类的行为源自无所为的自觉创新的动机。理智的出现,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没有理智之
前,人类只能通过本能来被动地认识世界。理智出现之后,人类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可以根据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意识或有计划地去选择认识和运用宇宙事物中存在的规律。同时,理智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事物,克服本能带来的冲动行为。产生理智之后,人类可以通过用静观的方法形成社会、创造文明,进而发现科学知识,最后到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途径。人类在这种进化过程中,又进一步开启了“理性”。对旋轴流风机
最后,关于理性。在早期完成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赞同了克鲁泡特金对人类心理的两分法,不同意罗素的三分法,他把人心看作是本能与理智的二分。在后期写《人心与人生》时,特意强调了其前后对人心看法的变化。梁漱溟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人的生命活动,那就叫做人心;如果是两个词就可以用知和行来形容;而三个词则变成知、情和意。其中,情的特点就是感情的波动或者冲动,意志具有坚韧不拔的特点,它的特点就是认为所知道的就是所做的,即行动重于知识。而人类的理性则相反,倾向于冷静地看待事物,强调知识的重要,由此人心的感情可以用理性来形容。梁漱溟认为,理性始于思想和言语。人是动物,动物需要运动。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人类将他们的节制行为与微妙的言语或思想进行比较。至于思想与说话二者,则心理学家曾说过“思想是不出声的说话;说话是出声的思想”。关于理性的产生,梁漱溟解释说明的角度是以生命进化的方向。
生物的进化方向主要和其生活方式有关系。从生活方法上看:按照静态和动态两个路径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种,其中植物有静态的部分,动物有动态的部分,因为植物作为静态的部分所以这里不再赘述。动物再次进化后形成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这里的进化规则是按照本能和理智两条途径划分。其中,节肢动物属于只会使用先天本能的动物。而脊椎动物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在环境中可以更好地生存,理智被进化出来了,它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知道如何更好地生存。梁漱溟认为,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理智的作用在不断地提高。它从鱼类动物开始,经过鸟类、哺乳动物、猿类,最后到达人类。在这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只有人类最终形成了理性。然而,理性只倾向于违背本能的本能。随着这种倾向的发展,本能变得浑浊,不强,弱而不强,但这不是人的生命。出于某种原因,这不是本能。对于其他人来说,它越不聪明,它就越依赖本能。所以,一般来说,除了人类以外,所有高等动物,都是凭本能活着的。而人类摆脱了本能的生活,本能生活的人有办法生活在有限的身体里,同时人类在体外制造工具并使用它们。理智是人心的妙用,而理性则是人心的美德。后者为体,前者为用。梁漱溟指出,理性是源自于理智的,且理性是无所私的情感。“盖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这便是理性。”如果人类冷静理智
掌中宽带
地看待事物,可以说得到的是不受主观好恶影响且没有情感的“物理”。相反,理性应该以无私的感觉为中心。换句话说,人类必须在不欺骗自己的情况下判断自己的好恶,得到的是“情理”。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2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99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类   本能   理智   理性   直觉   认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