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汪满田鱼灯的艺术特探析

人文研究
歙县汪满田鱼灯的艺术特探析
□张力丽曲洪川
摘要:歙县汪满田鱼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古徽州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歙县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和独特的艺术特。该文作者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田野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歙县汪满田鱼灯的艺术特与社会功能,对研究了解古徽州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歙县汪满田鱼灯艺术特社会功能
歙县汪满田鱼灯是古徽州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其主要流行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乡一带,历史悠久,造型独特,技艺精湛。作为一项市级非物质遗产,歙县汪满田鱼灯集传统节日、信仰、艺术等于一体,是重要的民俗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转变,歙县汪满田鱼灯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日益弱化。因此,对歙县汪满田鱼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汪满田鱼灯的概述
1.与众不同的名称
同样是鱼灯,汪满田鱼灯与其他地方的鱼灯在称呼上不同,如安徽无为的八里鱼灯、江西南康的鲤鱼灯、浙江青田鱼灯舞等。其他地区的鱼灯的戏耍过程被称为“舞鱼灯”或“跳鱼灯”,而歙县汪满田鱼灯的戏耍过程则被称为“嬉鱼灯”“嬉鱼灯”和“舞鱼灯”同物不同意。《新华字典》对“舞”的解释为: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耍弄[1]154新华字典》对“嬉”的解释为:游戏,玩耍[1]519O由此可见,前者是按照特定的固有模式进行的,后者更加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更能体现民众在耍玩汪满田鱼灯过程中的娱乐性。此外,汪满田鱼灯与其他地方的鱼灯在形体结构、装饰纹样上也存在不同之处。汪满田鱼灯的主体部分是鱼灯,包含复杂多样的技法,如扎、裱、写、画等工艺,但又与“大刀灯”“十二生肖灯”“五谷灯”“狮型灯”“瓜菜果灯”“花灯”等融为一体,其独特的造型结构与艺术特征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鱼灯。
2.独特的产生背景
歙县汪满田鱼灯肇始于清光绪年间,缘起是汪满田村中多以木材架构房屋,时常有火灾发生。当时有风水先生告知歙县汪满田村民:村前光滑大石塌,犹如一个硕大的“火镜”,是导致村中木材架构房屋起火的主要原因;另外,村中程姓、叶姓村民的房屋尤其容易着火,是因为“程”“叶”分别是“禾”旁、“艹”头,都代表着“易燃”的含义;“火”需“水”来克。因此,汪满田村民利用鱼灯的“鱼水”之意冲抵“火镜石”,兴办舞鱼灯活动,以祈四季平安。程、叶姓村民房屋容易起火,汪姓村民也怕遭池鱼之殃,于是以祠堂为单位,五个祠堂兴起五个鱼灯会(现在为六个鱼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
日,当地人以鱼灯游村,“滩花戏水”,以水克火,称之“嬉鱼”叫
同时,歙县汪满田鱼灯的起源、发展与古徽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文荟萃的文化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一,歙县位于安徽南部山区,当地有着“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环境,山峦作为天然屏障影响了歙县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河流作为天然的障碍影响了歙县的交通,在无形之间造就了歙县民俗艺术的多样性、独特性、地域性。徽州“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峻”]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有效地保证了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为保护、传承、发展徽州特文化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二,徽商的出现为歙县汪满田鱼灯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文化基础。如汪道昆所言:“新安三贾一儒,要之文献国也。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驰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驰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择术审矣。”由此可见,徽商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吸收儒学文化,以此促进商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因此,古徽州深厚、博大的文化,为歙县汪满田鱼灯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使其永葆生机。
二、汪满田鱼灯的艺术特
1.独特的造型
歙县汪满田鱼灯以“鱼灯”为主,以“大刀灯”“十二生肖灯”“五谷灯”“火把灯”等为辅,加上铜锣、大鼓等道
具配乐,从而形成了集体性的仪式活动。“鱼灯”及其他灯类除自身蕴含的文化和功能外,更是民间艺术品。这些灯的造型并非歙县民众靠单纯的想象制作出来的,而是歙县民众根据现实中的实物,通过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加工制作出来的。歙县汪满田鱼灯的造型、结构复杂多样,结构分为鱼头、鱼身、鱼尾、鱼鳍四部分,鱼身又分为前鱼身、后鱼身、鱼头、鱼尾共四节,节与节之间以麻绳相连,灵活多变,嬉耍起来犹如真鱼在水中游动一般,栩栩如生(图1)鱼灯与鱼灯之间又有所区别。头灯是一盏“鲤鱼化龙灯”,其结构分为龙头、鱼身、鱼尾、鱼鳍四部分,龙头除龙须、龙嘴、龙眼等部位外,龙嘴中还有喷火装置。该灯整体长达7m,高达3m[1],需要二十多人一起操作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图2)。在戏耍过程中,歙县汪满田鱼灯犹如真龙再现,在我国众多嬉鱼灯中堪称一 绝。
2.饱满的图案
歙县汪满田鱼灯在制作过程中,先用当地青毛竹片扎制出鱼的骨架,然后用面粉熬制的糨糊把绵纸装裱到表面,再用毛笔(现在多用记号笔)勾绘出鱼头、鱼鳞、鱼尾及装饰纹样歙县
37
汪满田鱼灯纹样多样,具有独特、相称、重复、平衡的美感。鱼头以祥云、火苗型纹样为主,并写有“王”字;鱼鳍、鱼尾以祥云和火苗型纹样为主,纹样整体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又存在联系,具有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鱼鳞以U型纹样为主,鱼鳞之间配有水滴型单图案,以平铺、推晕的
方式绘制,给人一种饱满的视觉感。歙县汪满田鱼灯上的纹样形态饱满、彩鲜艳、布局合理。
3.丰富的彩
歙县汪满田鱼灯鱼头、鱼尾、鱼鳍以红或青为主基调,再绘以对比为装饰。鱼身底以白为主,鱼鳞彩与鱼头、鱼尾、鱼鳍底一致,形成一种三面包围一面、向下压的紧凑感,给人一种鱼灯被牢牢抓在嬉鱼灯人手里的视觉效果,体现了当地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歙县汪满田鱼灯以青、红、白、黑、黄五种彩为主,在当地民众的心中,这五种彩象征着日常生活中食用的五谷。鱼灯通体以青、红为主,配以其他彩,结合烛光照射,在黑夜里于彩统一中富有变化。灯光绚丽多彩,使鱼灯显得格外活灵活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五代表五行[7:青代表木,是木萌芽之,喻示生命;红代表火,是燃烧之,喻示破灭;白代表金,是金属光泽之,喻示聚财;黑代表水,是深渊无垠之,喻示浸润;黄代表土,是地气勃发之,喻示包
容。鱼灯彩的使用不仅能遮盖技艺上的短处,而且能增强鱼灯的观赏效果,具有取长补短的作用。同时,鱼灯的彩设计能够更好地表达歙县汪满田民众的真实情感。
潘恩
三'汪满田鱼灯的社会功能
1.消灾驱邪,祈福纳吉
民俗即民间风俗,消灾祈福是歙县汪满田鱼灯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从侧面体现了歙县汪满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消灾祈福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对神灵的崇拜与对祖先的敬奉;二是对谐音、象征手法的采用。歙县汪满田鱼灯所用彩以纯为主,具有浓厚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体现着地方文化蕴含的本土精神。
腔道介入
早期人类由于科技、生产力、文化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对自然界的认识不足,面对自然灾害时往往感到无助,从而容易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恐惧。这导致当时的人类寄希望于神灵、祖先,通过供奉以求得到神灵、祖先的庇护,进而得到心理安慰。歙县汪满田鱼灯活动被当地民众视为与神灵、祖先沟通的桥梁,民众通过“嬉鱼灯”的方式,以求神灵和祖先的庇护。随着历史的发展,“嬉鱼灯”逐渐与焚香、放鞭炮等民俗活动相结合,发展成一项对当地民众具有精神慰藉作用的重要民俗活动。
歙县汪满田鱼灯的制造者在鱼灯的制作方面更多的是采用暗喻的方式表达民众内心的想法和愿望,暗喻思想的表达体现在对谐音、象征手法的运用上。如,在“鲤鱼化龙灯”中,“鲤鱼”化“龙”的转变,暗示着望子成龙,表达了对子孙出人头地的祝愿;“鱼”与“余”谐音,喻示年年有余,表达了对家族兴旺发达的愿望;“鱼”多子,喻示子孙延绵不绝。歙县汪满田鱼灯体现了民众对望子成龙、添丁添福的美好愿望。同时,历史上歙县汪满田鱼灯的主要活动体是劳动人民,他们往往存在文化水平不髙、面对自然灾害容易恐惧、对髙深文字难以正确理解的情况,而“嬉鱼灯”的活动不仅消除了他们心理上的恐惧感,而且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2.强身健体,娱乐身心
歙县汪满田鱼灯起源于历史上民众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以求达到祈福的目的,是具有传统体育彩的大型民间活动。同时,其能够烘托节日气氛,与传统年文化倡导的喜庆、娱乐的节日气氛息息相关。
38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在几百年的发展传承中,歙县汪满田鱼灯经久不衰,是因为其不仅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内涵,而且吸收了一些现代体育元素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往体育活动承载的文化内涵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快节奏下民众的需求。因此,歙县汪满田民众根据鱼灯的特点与当今大众的需求,打破了固有的“嬉鱼灯”模式,根据当今社会的需要,从“嬉鱼灯”活动的时间、地点、路线、参与人员等方面入手,将其逐渐改进为现在的集即时性、娱乐性、健身性等于一体的民俗体育活动,更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健身、娱乐的需求。
3.文化传承,民族凝聚
歙县汪满田嬉鱼灯作为徽州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吸收和沉淀了古徽州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依靠宗族内年长者的言传身教得以传承,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让民众参与其中,使其感受到参与感、归属感,从而促进这项古朴的民俗活动长久不衰。同时,歙县汪满田鱼灯蕴含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示,并能完整地得以保存并继续传承、发展。
歙县汪满田鱼灯作为一种自发性的民间活动,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其能够展现较为原始、朴实的团
队合作,让民众参与其中并相互配合,不断提高默契度,增强民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唤醒并强化民众的集体意识,从而提高当地民众的凝聚力。同时,歙县汪满田鱼灯以宗族为单位,开展具有竞争彩的集体活动,在歙县汪满田一带具有很高的认同度,有利于宗族间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增进宗族间的信任和友谊,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当地民众的团结。
(上接第36页)
张怀瓘认为,草书是最能充分表现“唯观神采”的书体,他推崇王献之的草书风格,认为在草书成就方面“小王”胜于“大王”,并将王献之十五六岁时“劝父改体”一事记录在《书断》中。草书正因为能够穷尽变易简略之理,才能脱离原本规矩框架的束缚,让书者极尽放纵肆意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达到“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的浪漫。张怀瓘将草书视为表达“神采”的最佳方式,将自然地流露真情实感视为草书的灵魂,因此,“自然”成为“唯观神采”说的理想状态。
3.“风神骨气”说
关于对书法整体的审美风格的要求,在《书议》中,张怀瓘在强调人的艺术天分之后,又提出“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着居下”的观点,将“风神骨气”与“妍美功用”作比较。其以作品中书者精神表现的风姿神韵以及清冽遒劲的生气、力度作为书法创作的理想状态,反对故作姿态的漂亮形式和疲软臃肿的点画结构,讲求“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的无为而至的效果,体现了道家
智能行车电脑
道法自然又归于自然的宇宙循环之理。
张怀瓘提出此观点也是为改当时书坛脂肉浮艳的风气,可见张怀瓘视自己的书论为一帖疗救时弊的药方,力求矫正南朝宋齐以来书法中的肥腴无骨和棱角突兀之病,因此强力标举“风神骨气”叫
结语
张怀瓘的书法理论不仅汇总、整理了以往的书论思想,以恢弘的气势展现了唐朝书法盛世的景象,丰富、完善了中国书论资
结语STUDYON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不同的地方风情与习俗造就了民间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歙县汪满田鱼灯始终保持着古朴的原始风貌,其文化内涵深厚、功能全面,是一项独特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歙县汪满田鱼灯应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院.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5]歙县文化局编纂委员会.歙县民间艺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28—30.
⑶徽州府志(卷一).地理•形式.道光七年刊本.
[4]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438.
[6]方卫星.徽州技艺•歙县卷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74-75.
[7]吴玉红.海宁硖石灯彩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4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2):43—46.
4]冯中超,徐梦涛.歙县汪满田鱼灯的现代性机制生成研究4]运动,2017(12):153—154.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编辑缪健
源,而且对后世书法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张怀瓘 书论为研究基础,从“自然”书道观角度探析了书法的形成、发展、创作以及品评体系,力求对张怀瓘的“自然”书道观作出详细的阐述。中国有着悠久的书法理论历史和丰富的书论品评体系,为研究并解决当今的书法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人们对于书法学习的热情与日俱增,但书坛上出现了“丑书”“国展体”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书法审美与书法品评的缺失,因此,古代书论值得当代学书者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徽州商王[1薛龙春.张怀瓘生平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2):44-48,106.
[2]潘运告.中国书画论丛书:张怀瓘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9.
4]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4],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7.
ufc1354((汉)许慎.说文解字4,北京:中华书局,2013:60.
4]李菲.张怀瓘书法品评体系研究4,保定:河北大学,2010:27.
4]阮弦.张怀瓘书法理论研究4,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30-31.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编辑杨婷
39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4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92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宿州民俗风情
标签:鱼灯   歙县   文化   民众   书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