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八大景

郾城八景之前八景
明永乐年间(4103~1420),时任郾城知县的王季立曾作诗赞美郾城八景。这八首诗全面详尽地描绘了八景的具体风貌,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郾城历史和开发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历代编史修志者所收录,此即前八景。王季立是徽州府婺源县人,出身官宦世家,进士及第。永乐十年,他从山东东阿县调入郾城,文学、政事兼优,历代编《郾城县志》的人都把他列入《先贤传》。当时的八景是:东黉(音红)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古碣、双水渔灯、螺湾贾(音谷)棹、崇台化石、池荷映日。兹详述于后。
一、东黉暮鼓
古代称学校为“黉”,东黉的具体地点在郾城城内东大街路北,郾城人称之为 “红学”、“学宫”,为封建时期郾城最高学府,始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学宫内古建筑富丽堂皇,有牌坊、廊房、启圣祠、明伦堂、泮水池、大成殿(该殿已于1997年重新维修)。学宫院墙为红,院内花木扶疏,环境宜人,在这里培养出了不少秀才、举人、进士。每到傍晚,鼓声阵阵,书声朗朗,为城内一景。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是郾城县的广场,开会、庆祝、审判常在这里举行,后来成了县委招待所,2003年
转让给郾城区文化局、旅游局、文化馆和博物馆。王季立有诗赞曰:
文明耀中邦,儒庠俨东峙。鼓节严昏昕,宏音通遐迩。渊填震华堂,雍容集冠履。进退周折旋,讲经析玄理,伟矣弦歌声,洋洋满人耳,师严道亦尊,进学讵能止。(注:每景后面的诗均为王季立所写)大理学院图书馆
二、西寺晓钟
西寺即郾城的彼岸寺,为唐代全国最大寺院之一。主要建筑有千佛阁、水陆殿、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韦陀殿;石塔一座、钟鼓楼各一所,水井三眼,松柏500余株。每天早上,彼岸寺的钟声悠扬,众僧合掌颂经参拜佛祖。文人墨客如师圣杜甫、大文学家韩愈、宋代的文学家苏辙等曾在这里游览并作诗留念。现在是郾城第二中学。诗曰:木末鸡鸣三,楼头鼓声五,招提扣洪钟,僧启庭户。巨炉热旃檀,礼拜参佛祖,合掌扬梵音,天花散如雨。导民趋善途,羽化岂无补!何哉痴痴盲,冥行尚如瞽。
三平精神三、神井蟠龙
又称“八角琉璃井”,地点在郾城制药厂后面,井尚存。我上小学时去郾城开会,同学们还常
到神井参观。记得井上有一古朴的亭子,井为方口,四面铺有青石,石上蟠龙数条,雕刻华美精细,栩栩如生。平时,龙的倒影映照在水面上,像是一幅水墨龙云图,一旦有人汲水,龙影乱舞成为奇观。更为奇特的是,天无论多旱,这座井的水始终不干。原来,井的西边约50米处有一小湖,水质尚好,是郾城城内的储水池,可能也是这座井的水源。现在井的四周用红砖砌墙保护,亭子和雕刻的青龙石已不存在。紧靠井的西南角有石碑一通,是乾隆四十三年所立,保存完好,碑上的字清晰可辨。碑文主要记载龙井年久失修,郾人集资聚金,把这座古井保留下来。碑文最后刻有王季立《神井蟠龙》的诗:林深鸟必集,德立斯有邻,庙东古龙井,灵物亦灵神。上宽敞方石,下圆蟠修鳞。苔痕敷碧,镂石罗华纹。有绠不敢汲,千岁终无浑。谁云潜无用,旱至能兴云。会看布阳德,份迅腾苍雯。
四、僧幢古碣
这是郾城古八景中最重要的一景,是郾城的象征,历来被各级文物部门视为珍宝,原为河南省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单位。僧幢古碣又叫“龙塔古篆”。塔的八根立柱是用青石雕刻的蟠龙,张牙舞爪似盘旋而上。龙塔高12.1米,由底
盘、须弥座、篆文碑、造象碑、宝盖五部分组成。篆文是龙塔的主体,高2.9米,宽1.3米,青石重约9吨,碑上文字为篆字,线条匀称流畅,文字受日晒雨淋风化剥蚀,大部分已不可辨认。立碑的时间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北宋时京城(开封)大和尚契宗来到郾城募捐修建彼岸寺,这座龙塔上的碑文就是记载契宗大师修塔的用意及经过。它的正名叫“郾城县彼岸寺碑铭”。顿嵩元先生完好地保存有墨拓碑帖。现在它仍然耸立在郾城二中院内。诗曰:真谛立彼岸,顶锐中山方,青岷镌玉著,四面皆文章。契宗宋大帝,迄今几星霜?雨淋兼日炙,剥落难推详,谁与好事者,默拓能收藏。时来频瞻顾,三叹空彷徨。
pgd678五、双水渔灯
双水即沙河、澧河的别称。五六百年前的沙河每到夜晚渔舟纵横,渔灯点点,鸣梆阵阵,波光闪烁,如江南水乡。王知县乘夜观赏如此美景,觉得比在枕上而眠强太多了,于是诗兴大发:月弦夜暗,霜降双水收,长年为生计,仍然弄渔舟,鸣梆惊水底,明灯耀船头。星桥跨云际,火树明中流。红影碧渊湛,清光镜波游,以此足赏玩,胜似眠黄绸。
六、螺湾贾棹
一大四小螺湾,明代称“螺湾河镇”,因沙澧河交汇处形似螺湾或亦说盛产海螺而得名,又称“螺湾店”。明嘉靖年间改螺为漯,清末又把湾字减掉,成为现在的漯河。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全国农民广植棉花,当时的漯河是商业中心也是棉花的重要集散地。成堆的棉花如遍地下了雪一般,棉垛堆积得如天上成堆的白云。据史料记载,南方的商人把丝绸百货在此推销后再采购棉花运往江南。王季立的诗是这样描绘当时的漯河风貌的: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地卑物产少,耕稼唯刍禾。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巨商割民脂,民赖苏沉疴!逋与岁时积,吾其奈民何?
七、崇台化石
即现在的化身台,在郾城区西10公里郾襄公路以北,距龙城镇桃花园2公里。台高8米,面积约1.5公顷。上有唐朝开元年间建的兴国寺。寺院几度毁于战火,宋、明、清各朝多次修缮,现在台上的兴国寺重建于1977年,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客堂等建筑。台上还有古银杏一株,高20余米,粗4米,树龄600余年。树的南半部枝杈枯萎,北半部仍茂盛。另有石碑数通,台上清静幽雅,鸟音啾鸣。从王季立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化身台想必更为壮观。关于化身台的由来有一个悲壮的故事,传说古代(至少钻机转盘
在唐代以前)有一女子,新婚不久,丈夫即被抓当兵而去,从此音信渺茫,青春少妇朝思暮想终不见丈夫归来,便每天用布衫包一包土垫到脚下登高徽州商王望,脚下的土日渐增多,以至于形成一座高耸的土台。少妇从满头青丝一直到白发苍苍也未见到丈夫,有一天她蹒跚着又登高望,看到和听到的是云水渺茫雁叫长空,终于在绝望中悲惨的死去。女子死后其身不倒,化作一座石像永远定格在化身台上。王季立在诗中所说的故事与民间传说有出入,“青青少年子,漂泊远为客”。青春少年是游历去了还是做生意去了?令佳人空房悲切!“溷浊举世有,我身终洁白”,诗人认为,世上乌七八糟的东西多得很,青春少年可能用情不专,在外地另有新欢了。诗人赞扬佳人对爱情矢志不移,以贞节自诩。这样理解化身台的来历及其意义也可。诗曰:层台起城西,巍然百余尺,仰瞻云汉低,俯瞰沙河碧。青春少年子,漂泊远为客,佳人望不归,空房抱凄恻。春台日日登,何由见颜?溷浊举世然,我身终洁白。浮云倏变更,我志终不移,精神入杳冥,一朝化为石,却羡此山中,何殊武昌北。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5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9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螺湾   青春   棉花   碑文   记载   丈夫   化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