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外科
第一章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中的发病率约为7%~10%。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或手术,预后良好。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3.1 手术
将胆囊连同结石一并切除。在并发腹膜炎、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较大的手术时,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取出结石,留置胆囊引流管,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个别患者有特殊要求的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术。
3.2 药物
3。2。1 中药内服
3。2.1。1 肝胆气滞证
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 枳壳9g, 木香9g, 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 清半夏9g, 白术12g, 茯苓18g, 生大黄9g。
院内制剂:胆病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
3。2.1。2 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枳实12g,木香6g,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大黄9g,芒硝15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2。1。3 肝胆瘀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2.1。4 肝胆脓毒证
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私有云系统可实现功能3。2。2 西药内服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禁食、营养支持,选用广谱抗生素,如西力欣、甲硝唑等,若感染严重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舒普深等。同时注意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4    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中医中药对泥沙样结石有明显的排除功效。手术直径一般在0.3cm左右的胆囊结石效果明显优于中医药排石,特别是微创手术的开展及应用以来伤口愈合快且遗留瘢痕少,易恢复。
第二章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四肢血管疾病,以下肢多见,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者,男女之比为6:1,由于下肢病变动脉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得肢体组织缺血,以致发生溃疡或坏死,预后不良。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在中医学中属“脱疽”范畴.由于高年脾肾之气渐衰,运化失司;加之膏粱厚味太过,痰浊内生,凝滞脉络,导致痰瘀互结,日久脉道闭塞,肢体失于濡养,终成脱疽
之病。
3。1 手术
3.1。1 动脉腔内成形术:单独或多处短段狭窄者,可经皮穿刺向狭窄的动脉段,插入带气囊的导管,然后使气囊在适当的压力下突然膨胀,扩大病变的管腔。
3.1.2 旁路转流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于闭塞段的近、远侧之间行搭桥转流.腹主-股总动脉闭塞者,可采用腹主-股总动脉旁路手术。
3.2 药物
3.2。1 中药内服
3。2.1。1 阳虚寒凝证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阳和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熟地黄15g,鹿角霜15g,当归15g,赤芍12g,牛膝12g,桂枝10g,干姜6g,麻黄6g,白芥子6g,陈皮6g,甘草6g。
3.2。1。2 痰瘀互结证
  治法:软坚化痰,祛瘀清脉。
  方药:海藻30g,生牡蛎30g,鸡血藤15g,当归15g,白芍15g,地龙10g,牛膝10g,生地黄15g,元参15g,通草6g。
3。2.1。3 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地丁30g,元参15g,当归15g,黄芪15g,生地黄15g,丹参15g,牛膝12g,连翘12g,黄芩12g,黄柏12g,贯众12g,红花12g,乳香3g,没药3g。
3.2.1.4 常用中成药: 通塞脉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2.1.5 院内制剂:脉管炎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3。2。1.6中药静脉输液:
血塞通注射液,0.75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入,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嬉皮士运动
电磁泵葛根素注射液,0.4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入,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
3。2。2    西药
3。2.3.1 扩张血管:
,30mg,im,Bid ;
保达欣,40μ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入,每日1次;
654-Ⅱ,20mg,加生理盐水50ml中行患肢股动脉内注射,每日1次。
3。2.3.2 止痛:根据病情可选用去痛片、意施丁、曲马多等。
3.2.4 外用药物
患肢出现慢性溃疡,换药时可予玉红纱条或依沙丫啶纱条外敷,以生肌长肉.
4 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尚无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
第三章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内环突出,向下、向前斜行进入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外环而进入阴囊.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一般不进入阴囊。临床上斜疝最为多见,约占腹外疝的90%以上,多发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病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因有发生肠管嵌顿、绞窄危险,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一般预后良好.
腹股沟疝,中医学称为“狐疝"。多由于先天不足,筋脉不利而发病;或由久居寒湿之地,寒冬涉水等,感受寒湿之邪,凝滞经脉所致;或由年老体弱,中气不足,筋脉松弛,失于固摄,加之咳嗽、腹泻、便秘、癃闭努责、强力举重等诱因,致使升提失职,气虚下陷,摄纳不及而成狐疝。
手术
腹股沟疝,无论直疝还是斜疝,均需要手术方能治愈,针对不同情况可选择相应的疝修补术。
Bassini法:是经典的修补方法,对于绝大多数成人腹股沟疝均可应用。
Mc Vay法:是在Bassini法修补的基础上,将腹内斜肌下缘、联合肌腱缝于耻骨梳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这种方式适用于腹壁肌肉严重薄弱的成年人、老年人,或复发性斜疝。
3。1。3    改良Shoulders法:强调对内环的修补,较大程度上减少复发的机会,适用于大多数腹股沟疝患者。
3.1.4 补片修补法:是近年较多采用的修补方法,无需剥离切除疝囊或进入腹腔,仅应用组织相容性良好的生物材料在腹壁缺损处进行无张力修补,术后恢复较快,适用于老年人或复发性疝患者。
3.2 非手术:对于不愿意手术或因各种原因不能施行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应用疝带外拖压迫,避免疝内容物进入疝囊.
4 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尚无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可根据术后复发率、慢性疼痛、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恢复体力、工作时间判断疗效。
第四章    急性阑尾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由阑尾腔梗阻和细菌侵入阑尾壁造成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30岁青年人最常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早期诊断,早期,防止并发症,预后良好。
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学的“肠痈”范畴。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暴急奔走,跌扑损伤,暴怒忧思,寒温不适,胎前产后,肠道寄生蛔虫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胃肠功能受损,传化不利,运化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肠痈。
分为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1。4。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变多只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阑尾外观轻度肿胀,粘膜充血并失去正常光泽,表面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镜下见阑尾各层均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表面有小溃疡和出血点。
上海铁路医院
1。4。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镜下见阑尾粘膜的溃疡面加大并深达肌层和浆膜层,管壁各层有小脓肿形成,腔内亦有积脓.
1。4。3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暗紫或黑.阑尾腔内积脓,压力升高,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
1.4。4阑尾周围脓肿:当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时,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3
3。1手术
应早期行阑尾切除术.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以及阑尾脓肿破溃穿孔者。其中穿孔性阑尾炎可根据情况同时放置腹腔引流。
对于阑尾周围脓肿未被包裹,出现脓肿扩大无局限趋势、高热不退者,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术式。
郑州管城中医院癫痫科
此外,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妊娠妇女患急性阑尾炎时,应格外重视,早期手术。
3.2 药物
3.2。1 中药内服
3.2。1。1 瘀滞证
治法:清热理气,活血逐瘀.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生大黄9g,丹皮9g,桃仁9g,赤芍15g,冬瓜仁15g,红藤60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30g,陈皮9g。
3。2。1.2 湿热证争端解决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活血.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薏苡仁15g,败酱草30g,生大黄9g,丹皮12g,赤芍15g,山甲9g,枳实12g,蒲公英30g,苍术9g,牛膝15g,黄柏9g。
3.2.1.3 热毒证
:清热解毒,理气驱瘀.
方药: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和黄连解毒汤加减。薏苡仁15g,败酱草30g,生大黄9g,丹皮15g,赤芍15g,枳实12g,蒲公英30g,苍术9g,牛膝15g,黄柏15g,黄连9g,山栀15g,当归15g,厚朴6g。
以上证型属于临床常见证型,如出现其他证型或兼见证型,可根据临床具体辨证情况选方用药.
第五章    疖与痈
疖与痈都是生于皮肤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可发于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均有红肿热痛,病程较短,且均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一般预后良好。二者的区别在于病变的范围,疖多位于皮肤浅表,是单个毛囊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3cm~6cm左右;痈多位于皮肉之间,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附属皮脂腺﹑汗腺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6cm~9cm左右。
疖中医学也称为“疖",如“暑疖”“蝼蛄疖”等;多发性疖则根据部位不同又称为“发际疮”“坐板疮"等。痈在中医里称谓较多:一类称为痈,如颈痈,腋痈,脐痈等;另一类称为有头疽,如脑疽,发背疽,少腹疽等;此外痈之大者称为发,如足背发,腓踹发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3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58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阑尾   治疗   手术   阑尾炎   急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