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评审书 】“互联网 ”视域下小学课堂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  “互联网+”视域下小学课堂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中国教师行动网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的一个融合过程。“互联网+”促进了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深度变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本质就是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2. 双师教学:指的是在一个或多个线下班中,任课老师通过大屏幕在线授课,辅导老师在班内负责维护课堂秩序、课后答疑等工作。通过双师教学,可以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稀缺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3.“互联网+”视域下小学课堂双师教学创新模式:“双师教学”创新模式,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套在传统教育的躯壳上,而是把互联网的理念浇灌和渗透到教育的最深处,努力催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双师”是指每个试验班有两个教师一起开展教学活动,一个优秀的骨干老师,负责网络远程主讲;一个是一线的普通老师,负责提前备课、整合名师、骨干教师的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复讲复练、组织本班学生讨论、 教学重难点的总结、 答疑、 批改作业, 个别辅导等。
    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目的是消除各区域师资教学的不平衡、名校与薄弱校师资不平衡,校内平行班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师资不平衡。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发起“双师教学”项目与2013年8月启动,旨在依托互联网技术,为贫困地区引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培训体系。
自2013年8月启动以来,利用网络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广西、重庆、内蒙古、河北、北京延庆县等省市区的13所实验学校。该教学模式由人大附中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当地老师再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经过一年的探索与试验,项目所在实验学校成果显著,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均有较大提升。2014年,双师教学项目计划推广至全国18个省市的一百一十多所乡村学校,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使各地学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城市优质资源补充乡村的可能性。“双师教学”教学模式, 是一种旨在促进教育均衡的、 公益性的、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双师教学”项目尝试用远程的方式解决乡村学校师资不足,优秀资源匮乏等问题,从而探索城市优质教学资源补充乡村的可操作性。
    多年来,人大附中为推动教育均衡进行大胆尝试,以多种形式开展帮扶活动,积极探索帮扶模式,经过10多年探索,人大附中为北京教育新地图的构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帮扶人大附中分校等北京市学校11所。他们把优质教育资源用互联网输送到偏远贫困地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要求。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在2015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随之,“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提供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推动教育理念变革。
传统授课方式中,教师分身乏术,只能服务于一个授课点。而通过双师教学的课堂,一名教师单堂课可以服务于多个教学班级,一名老师在线上授课,一名老师引导学生在有网络的教室里有计划地听课,有效扩大了教师产能,将师资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为此,我们以““互联网+”视域下小学课堂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为研究方向,目的是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倾听名师课堂的风采,通过双师教学可以实现共享名师资源,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稀缺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2)研究内容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只要有一个可以联网的移动终端,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课题组成员要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做好“网络空间”的建设工作。从“主题”、“布局”、“资源”、“教研”五大方面创建个人的“教师空间”,定期上传优秀课例、微课或其他教学资源,充实“个人空间”,逐步形成特的“人人通”共享教学资源,向其他一线教师或薄弱学校输送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3)研究重点
    优质资源作为老师备课的“第一课堂”资源,而带班任课教师不能全部照搬,而是该增则增,该减则减。有的地方还要停下来,加入一些符合本班学生认知水平的元素,才使得优质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缓解同步直播缺乏当堂互动的问题。需放则放,需停则停,当学生在观看线上的名师精品课时,遇到本班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停下来由第二课堂的教师复讲。名师课堂播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二课堂教师手里至少会有20多分钟的时间。这些时间主要用于本班学生理解困难之处进行复讲,与本班学生有针对性地交流,或用于小组讨论。杭州行知中学 
  “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给因材施教增加空间。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在前一天备课时根据本班学情对资源库里的精品课内容进行筛选。体现国家课标要求的基础题全部保留,有一定综合性的提高题适量,提高题和拓展题会放入题库,等复习时有选择地讲,更难的题就给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或者把拓展题发给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2.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学校的带班任课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聆听“名师”的课堂,“第二课堂”的老师起到监督、辅导的作用。因此,第二课堂的老师们备课时要看优质课的录像。但名师课堂在课上的使用却各有不同, 因师而异,因生而异,皆有所获
思路一:第二课堂的老师在课堂上不让学生观看优质资源中的精品课。教师只将录播中有用的元素收入教案,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思路二:将优质资源中的精品课主要用于备课。课上放录播的时间不多,基本上只放教学过程的开头和结论部分。放开头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现在我们开始和名师一起上课;放结论是因为第一课堂老师的结论部分非常精辟,自感不如。至于分析部分,他会将录播中符合学情的内容,充实到自己的分析中,在课堂上完全由自己讲。
回程误差
思路三:优质资源除了在线课堂部分,还包括每堂新课之前,第一课堂任课教师的教案,配套习题以及该章节的测试题。这些资源对第二课堂的教师提高备课质量和复习检测质量起到很大作用,日复一日,沉浸其中,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但如果给学生使用,各地各班教师还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教师可以在优质资源库的习题中筛选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最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习题。
  (2)研究过程
江苏交通广播网101.1    研究时间:2019年6月——2021年5月
第一阶段(2019.5——2019.6)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明确落实每个成员的任务, 申报并启动课题。
第二阶段(2019.9——2020.9) 按方案制订各学科实验工作计划, 开展研究。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 接受上级专家指导, 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 形成中期成果, 迎接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20.10——2021.3) 继续研究,对中期研究成果方案进行修改、 补充、 完善。
第四阶段(2021.4——2021.5) 汇集研究资料, 进行全面总结, 写好研究报告, 形成研究成果专集, 接受专家结题鉴定。
  (3)研究方法
观察法:课题组成员相互观察对方的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
实验法:选择实验班级、制定实验过程的设计、记载过程性的资料,积累研究性成果等。
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进行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
3.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小学课堂开放性。基础教育领域是不同教育阶段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体制内的基础教育改革及信息化融合实践推动了广大中小学课堂的开放性,同时“互联网+”凝聚的社会资源为教育提供了精细、精致的作业、题库类服务。
目前,各地都在尝试通过远程在线直播课堂,可是直播课堂的问题很快暴露无遗:优质课堂中的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反应极快,对答如流,第二课堂的学生感到自己简直没有思考的时间;优质课中的名师对新知识点虽然分析透彻,讲解细致,但对第二课堂的学生来说进展太快,回不过神来;而随堂题的难度和课堂容量也让大部分第二课堂的学生感到吃力或承受不了;遇到难度大一点的内容,基础差、理解慢是第二课堂学生难以参加第一课堂互动的主要原因,光靠“手势互动”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表面的呼应,往往是似懂非懂,一旦动手做题,还是非常困难。
(2)创新之处
“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缓解同步直播缺乏当堂互动的问题。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稀缺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当第一课堂老师的提问,第二课堂学生常感到来不及思考时。可以将“名师课堂”暂停,由第二课堂老师将题目再解释一遍,进行适当启发,让学生思考后回答,与本班学生有针对性地交流,或用于小组讨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课题相关的申报评审书
图片集
2019.5-2019.6
课题成员
曾凡亚
相关课题实施过程的相片、报道稿。
报告集
2019.9-2020.9
课题成员
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反思、录像等。
案例集
2020.10-2021.1
课题成员
课题相关的阶段小结、论文等
论文集
2021.2-2021.3
课题成员
课题相关的结题报告等。
报告集
2021.4-2021.5
课题成员
(五)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本体感受器  本校曾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并顺利结题,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织的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指导自主学习”》课题已于2012年5月顺利结题,福建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级《有效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建构》课题已于2014年4月顺利结题。
课题的负责人十分重视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亲自主持的校园文化建设、办公智慧化建设,使办学环境和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学校先后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师人员培训、学生特活动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如何促进教学,为师生服务,形成独特的教育特。
学校作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 在福建省地区率先开展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整体建设,在省电教馆、市教育局的部署指导下,逐步开展新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学校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学校加快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逐步实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双师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当下教学需求,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一种新趋势。课题研究成员会认真学习国家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会深刻认识身处的“互联网+教育”的新风口,在“十三五”时期,继续深入扎实的开展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双师教学”创新模式的研发,积极培养本校的骨干教师作为“双师教学”中的第一课堂老师,录制微课或课例,充实资源库,积极鼓励一线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老师,学习、借鉴名师的课堂,提高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稀缺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公平”的梦想逐步成真。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单位意见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5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56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教学   学生   研究   优质   课堂   教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