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职业精神的内涵

新闻⼯作职业精神的内涵十大自然灾害发布
2019-10-08
2013年10⽉,⼴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收⼈钱财,连续发表针对上市公司的失实报道,被长沙警⽅跨省刑事拘留。这⼀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我国新闻⼯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泛质疑,也使许多新闻⼯作者深深⾃省:在“⼈⼈都有麦克风”的多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如果没有过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就⽆法形成引导舆论的公信⼒,甚⾄⽆法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巩固和重塑新闻媒体的公信⼒,加强新闻⼯作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已经成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个紧迫的基础性⼯作。
中国经济硬着陆
职业精神是指⼈们从事某⼀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作理念或信条,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作风等等。这些理念或信条往往因为在从事这⼀职业时反复呈现⽽形成为职业特征。对于新闻⼯作的职业精神(也即新闻职业精神),历史上曾经有不少专家学者作过⼀些论述,但⼤都⽐较简略,往往只是强调新闻职业精神的意义或重要性,⽽对其具体内涵展开论述不够,似乎还没有形成⽐较明确的理论共识。这种情况制约着我们开展新闻职业精神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因此,研究和厘清新闻职业精神的具体内涵,是深⼊开展新闻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拟对新闻职业精神具体内涵作⼀点粗浅的分析说明。
新闻⼯作是运⽤⼤众传播⼯具进⾏新闻信息传播的活动过程。新闻传播的根源在于⼈类社会的信息需求。⼈们为了⽣存发展,必须了解⾃⼰周围发⽣的事情,甚⾄还需要了解发⽣在别的地⽅但可能影响⾃⼰⽣活的事情,由此产⽣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内容是⼈们在⽣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产⽣的各种事实,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的事实的报道。由于⼈们将根据这些事实对⾃⼰⽣活的影响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因此要求新闻必须真实准确。这就决定了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新闻⼯作的⽣命。从事新闻⼯作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精神,其内涵显然应该围绕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来展开和确⽴。
为了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新闻⼯作的职业精神⾄少应该有五⽅⾯的内涵:
⼀、以追求真实为职业天性
天性原意是指⼈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在这⾥指追求真实是新闻⼯作者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品质或品格。
真实是新闻的⽣命,是新闻报道质的规定性,是新闻活动价值的根本。尽管新闻报道活动和新闻理论是有阶级性的,但古今中外新闻⼯作者和新闻学者都承认:真实是新闻报道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产阶级⾰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切新闻报道只能“完全⽴⾜于事实”,只能“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决不允许“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条就明确指出:“
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作⼈员,应尽⼀切努⼒,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美国热⼼记者委员会(Committee of Concerned Journalists)经过4年的研究,包括在全国各地举⾏了20次公共论坛和⼀项全国记者调查,于1997年了⼀份报告,提出了新闻⼯作的9项原则。其中第⼀项原则就是:新闻的⾸要责任是真实。
由此可见,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新闻从业者,都认为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都将以追求真实作为⾃⼰的职业天性。
勇于追求真实往往也是优秀记者脱颖⽽出的前提条件。
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地上曾经出现过中国和美国两个记者因追求新闻真实⽽成名的佳话。⼀位是中国记者范长江。1935年5⽉,为了报道中国西北⼈民⽣活的真实情况,范长江作为《⼤公报》旅⾏记者,经四川到⽢肃兰州,并向西到敦煌、⽟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采访,历时10个⽉,⾏程6000余⾥。他沿途克服重重困难,深⼊下层社会采访,写下了⼤量旅⾏通讯,真实地记录了西北⼈民⽣活的困苦,并第⼀次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让国民党统治区⼈民了解到西北⼈民的真实⽣活和红军的事迹,击破了当时国民党的虚假宣传。范长江的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汇编为《中国的西北⾓》⼀书出版,连续印⾏七版,⼀时风⾏全国。
⽆独有偶,当范长江在进⾏《中国的西北⾓》报道前后,⼀位美国记者也在进⾏类似的⼯作。他就是埃德加·斯诺。1934年初,斯诺担任美国《纽约⽇报》驻华记者,1935年6⽉⼜被英国《每⽇先驱报》聘为特派记者。1936年6⽉,斯诺冲破重重阻挠,⾸次访问了陕⽢宁边区,采访了许多中共领导⼈。回到北平之后,斯诺发表了⼤量通讯报道,让海内外读者了解到、等红军领袖的形象。1937年10⽉他撰写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中译本名为《西⾏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轰动。这两位记者的成功,可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勇于追求真相对优秀记者是何等重要的品质。
⼆、以忠于事实为职业操守
操守指⼈们平素的品⾏,也即平时的⾏为、品德。以忠于事实为职业操守,强调的是新闻⼯作者必须⽇常⼯作中时时处处重视新闻事实,在采集、整理和呈现等各环节都不能损害事实的真实准确。
忠于事实,说起来容易,坚持下来却⾮常困难。
从技术上看,忠于事实,不仅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误,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还要保证新闻中的背景材料真实可靠,对事实的归纳概括符合实际。⽽从思想上看,新闻从业⼈员或新闻媒体忠于事实,还必须抵御各种利益的诱惑或社
会的压⼒。这些诱惑或压⼒对新闻职业操守带来的考验是极其严峻的。
美国著名新闻⼈约瑟夫·普利策在职业操守上就颇受⾮议。他1883年在纽约《世界报》创刊时这样宣⾔:“在我们这个⽇益繁荣的⼤城市⾥,需要这样⼀种⽇报。……它将揭露⼀切诡骗和⽆耻,抨击⼀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真挚诚恳的态度为⼈民的利益⽽奋⽃。”他将“准确,准确,再准确”作为《世界报》的座右铭,强调“准确性对报纸来说犹如贞操对妇⼥⼀样重要”,要求编辑部“除⾮把⼀件事的真相弄个⽔落⽯出,否则绝不放过它。”然⽽,与普利策宣称的⾼尚⽬标相反,为了吸引读者,赢得最⼤利益,他的报纸却不惜⼤量刊登煽情新闻,甚⾄黄⾊新闻,以⾄于为他带来了“黄⾊新闻之⽗”的称号。更为严重的是,《世界报》在对古巴的报道中经常歪曲事实,捏造了⼤量假报道;在如何对待西班⽛问题上,《世界报》与《新闻报》⼀起煽动美国发动对西班⽛的战争。普利策在职业操守上表现当时就受到许多严肃学者的批评。美国学者布莱耶和莫特将普利策⽐作约翰·萨⾦特所作的著名油画:“半边脸是温⽂尔雅的学者,半边脸是肌⾁抽搐的魔⿁。”
最近⼀些年,随着我国改⾰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对新闻媒体和从业⼈员的影响越来越⼤,在巨⼤的市场压⼒和利益诱惑⾯前,新闻⼯作者坚持忠于事实的职业操守显得愈发重要。
三、以深⼊现场为职业习惯
习惯是⼈们长时期⽣活或⼯作中逐渐养成、⼀时不容易改变的⾏为、倾向。中国有句俗话:习惯成⾃然。⼈们⼀旦在⼯作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够保证⼯作程序的规范化,从⽽可以保证⼯作的质量。
2013普利策新闻奖把深⼊现场的采访习惯作为新闻职业精神的要求,是为了保证新闻采集素材的真实性,保证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记者必须到新闻事件发⽣的现场采访,掌握第⼀⼿材料,这不仅是新闻⼯作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要求,也是古今中外优秀记者成长的必由之路。
英国⾸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做过军事记者。他冒着⽣命危险,先后在古巴、印度和南⾮等地的战场采访,撰写了⼤量战地报道。他还在采访过程中当过俘虏,后⼜成功越狱。他的报道因多为亲⾝经历⽽让⼈们读来感觉真实、亲切,从⽽被⼈们信任。这种由记者的真实报道带来的公信后来帮助他成为英国最著名的政治家之⼀。谈到记者采访深⼊现场的重要性,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匈⽛利裔美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经典名⾔:如果你的照⽚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我国著名记者郭超⼈的新闻实践也能给我们启⽰。1960年3⽉,郭超⼈参加中国登⼭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报道。他克服重重困难,甚⾄冒着⽣命危险,随队攀登到了6600⽶⾼度,成为第⼀个攀登到这⼀⾼度的中国记者。他写出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因特别真实感⼈⽽轰动⼀时,⾄今仍然是新闻写作的范⽂。他后来谈到写作体会时说:“摆在⾯前的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法。⼀种是坐在登⼭队的⼤本营⾥,完全靠访问得来的材料搞报道。……另⼀种是记者作为登⼭队⾥的⼀员,……尽⾃⼰最⼤的努⼒坚持与登⼭队员们⼀起⾏军,⼀起宿营,⼀起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起去体尝征服⼤⾃然的胜利喜悦。”(见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向顶峰冲刺》第201页)
当下,由于媒体间的竞争加剧和通讯技术的发达,不少新闻从业⼈员逐渐淡化了深⼊现场采访的习惯,有的记者仅靠电话了解、采访就写稿,有的甚⾄只听了电话“报料”就敢动笔写稿,致使⼀些失实报道出现。湖北省新闻⼯作者协会最近⼀年多来,接受社会举报的失实报道10多件,经调查,失实原因半数以上与记者未到现场采访有关。这从反⾯提醒我们:深⼊现场作为新闻采访的职业习惯切不可轻⾔放弃!
四、以客观公正为报道原则
新闻报道并⾮有闻必录。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在获取了各⽅⾯的新闻素材以后如何进⾏报道?这也是考验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客观、公正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报道原则。
所谓客观报道,就是报道时必须尊重事件(事实)本来的⾯⽬,客观地描述事实的状态、特征、内在因果关系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随意选择事实材料,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
所谓公正报道,就是报道时应该秉持公平的态度,全⾯叙述掌握的事实材料,尤其是对重要事实的描述要⼒求完整,保持公正的⽴场。要实现公正报道,还必须以多维度的视⾓观察事实的各个侧⾯和层⾯,准确了解并反映所报道的事实在相关事实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不能以偏概全。
坚持以客观公正为报道原则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个新闻事实,同时努⼒弄清事实本⾝以及与事实相关的各⽅⾯联系;当采集到的事实材料出现分歧或⽭盾时,要平衡报道并交代事实的出处或来源,以便新闻受众进⾏⽐较和权衡。
五、以社会效果为职业良⼼
良⼼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为⾃⼰所认同的⾏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是个⼈⾃律的道德底线。新闻职业精神以社会效果为职业良⼼,就是强调新闻⼯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更不能为⼀⼰私利危害⼈民众利益。
最近⼀些年,我国新闻界除了出现“纸包⼦事件”、“陈永洲事件”之外,⽚⾯报道和失实新闻也屡见不鲜,导致⼀些⼈民众经常质问:你们新闻⼯作者的职业精神、职业良⼼哪⾥去了?
城市通讯
这种质问值得我们警醒。在我国新闻界,出现“纸包⼦事件”、“陈永洲事件”的新闻媒体和从业⼈员是极少数,但出现各种不实报道或不准确报道的新闻媒体却并不少见。当受到社会举报或相关部门查处时,不少新闻媒体和从业⼈员并未将新闻失实当作是多⼤的问题,有的甚⾄不以为然。其实,有些失实报道虽然只是⼀两句话的问题,但社会后果却⽐较严重,很可能改变⼀个事件的定性,给当事⼈或当事企业带来诸多⿇烦乃⾄痛苦。因此,我认为新闻⼯作者要将社会效果作为⾃⼰的职业良⼼。良⼼是⾃律的底线,是道德法庭的判官。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发表了不实报道,或者发表的报道造成不
良社会效果,应该及时进⾏更正、道歉,否则就应该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也应该受到⾃⼰良⼼的谴责。1993年南⾮记者凯⽂·卡特拍摄并发表新闻照⽚《饥饿的苏丹》,1994年获普利策奖。但获奖后引起⼀些⼈⾮议,有⼈指责他不该为了拍摄照⽚⽽让那个孩⼦待在被鹰叼⾛的危险境地。两个多⽉后,凯⽂·卡特⾃杀。他选择⾃杀的⽅式显然不可取,但他看重社会效果的职业良⼼、敢于承担责任的职业精神却受到新闻界的⼴泛尊重。
以上是我对新闻职业精神的⼀点粗浅理解,现不揣浅陋地谈出来,以求教⼤家。希望能得到⼤家的批评指正,也希望新闻学界能进⼀步深化对新闻职业精神的研究和思考,为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持和引导。
(湖北省新闻⼯作者协会)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伟力糖尿病仪
小学科学网站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新闻⼯作职业精神的内涵
被举报⽂档地址: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2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40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   职业   事实   报道   精神   记者   社会   采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