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新冠疫情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中
阿尔福斯>PTCC IN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谌 莉
1 前 言
2017年中央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体现了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它不仅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语言规则和交际方式的差异,也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角规范的差异。可以说,全球化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来解读,因而,这门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包容性、时代性和实用性。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要
关注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个目标实现有机融合。因此,如何结合国内外时政和热点问题,挖掘世界重大事件中的思政元素,就成为跨文化交际教学创新中的必备内容。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国首先被发现,短短数月新冠疫情已经迅速在我国和全球范围内爆发。据worldometers世界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12日6时38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达到1 775 201例,累计死亡病例达到108 544例。根据3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信息,新冠肺炎疫情已影响到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2020年最重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对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因而也成为师生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思政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的要求,结合笔者在疫情期间进行在线教学的实践,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师应如何根据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冠疫情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中挖掘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应对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0年 (第二辑)
2 概念界定与目标设定
2.1 课程思政的含义
赵继伟(2019)认为,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百度百科中则将课程思政解释为“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两个定义都强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和改革的方方面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要考虑到各门课程的学科属性和课程性质,有针对性地选取符合课程内容的契合点,才不至于生搬硬套,为思政而思政,导致师生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2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目标
高德毅、宗爱东(2017)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获取理论源泉和学术支撑,还应广泛吸取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的思想元素。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就要以课程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想元素。由于跨文化交际的跨学科性质,它既可以作为英语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也可以作为非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课开设,因此其课程体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整体而言,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等方面,针对不同性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可以有
所侧重。根据跨文化交际的人文学科属性,结合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目标应涵盖以下几点。
(1)通过对跨文化相关理论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身份认同和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了解中外文化,坚定学生对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心。
(3)了解人类普适价值观,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国际化视野,对不同意识形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立场。
(4)了解全球化理论,培养国际公民意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优秀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心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外语教育教学研究
3 新冠疫情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本次新冠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烛照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揭露了西方文化和民主社会中存在的弊端,不仅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文化的伟大,也将全体中国人熔铸为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广大高校教师应该“危”中见“机”,充分利用好这部鲜活的实践教材,抓住“共情之时”对学生进行课程思
政教育,有效激发正能量,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和文化自信,实现我们肩负的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3.1 身份认同
跨文化交际理论中,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它是人的本性,与种族、国别、阶级、年龄、经济地位等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确认个体或集体对自我的认知,是一种对所归属体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杨秀红、苏丽靖,2019)身份认同问题在留学生、移民体中尤为突出,面对国外复杂的多元文化,他们需要克服生存焦虑并进行自我定位,应该坚持何种价值取向,如何建立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伴随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留学生和移民体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凸显出来,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可以作为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例如,2020年3月底,新浪网报道,中国留学生许可馨在网络上发表有关疫情的不当言论,并公然表示自己是“恨国党”,引发网友炮轰。在教学中,可以此为例讲解身份认同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再如,新冠病毒疫情在美国爆发以来,亚裔美国人遭到了很多言语上和肢体上的攻击。4月1日,美国华裔政客杨安泽在《华盛顿邮报》撰文,称自己在遭遇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时,对自己身为一个亚裔“有点羞耻”,并认为要改变亚裔被攻击的方法,是更积极地热爱
美国,为美国做贡献以证明自己的“美国人气质”。此文立刻遭到了包括非洲裔美国人在内的大多数少数族裔的抨击。反观我国,我们可以通过疫情期间中国大使馆向海外留学生发放健康包、向钻石号邮轮上的滞留中国同胞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国公民递送药品并第一时间接回钻石号邮轮上等事件与此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和对祖国的热爱。
3.2 文化自信三边测量法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在多个场合提及并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0年 (第二辑)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不仅包括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在党和人民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融为一体,不仅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辉煌,也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的对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巩固了自信的物质根基、植入了自信的动力基因、实现了自信的开放包容心态。(袁艺铭,2019)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中国是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里,强调合作胜过强调竞争,其从体成就中获得的满足胜过从个人成就中获得的满足。(林崇德,2003)中华民族向来有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武汉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体现了高度的自律自觉精神,为减少病毒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连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都表示,让她最感动的是中国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疫情中的角,有着绝对驱动力,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在随后的各地防控中,14亿中国公民主动服从大局,自觉减少外出,出门佩戴口罩,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住疫情,各地有序复工复产。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来自上海、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和海陆空三军的255支医疗队共32 57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有力地解决了武汉市自身救治力量不足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全力守护人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党员事迹。这场新冠疫情,让全世界充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事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3.3 国际理解
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国际理解、消除文化偏见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美国学者拉里·A.萨默瓦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总结如下:刻板印象、偏见、种族歧视、权力、文化
冲击以及种族优越感(Larry and Richard,2014)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偏见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的对人和事物的消极认识与态度,这种态度如果不经纠正而诉诸行动,就会产生歧视。偏见和歧视不仅会对国际关系的处理造成不良影响,也会阻碍人们日常的跨文化交流。学习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意识形态的认识,消除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动力基因论坛新冠疫情最初在中国爆发之时,一些西方媒体基于对中国的偏见和歧视,把病毒与中国、武汉联系起来,对中国进行污名化。例如,2020看1月26日,法国《皮埃尔信使报》的文章以“黄祸(Yellow Alert)”为标题报道疫情在中国发生;1月27号,丹麦《日德兰邮报》刊登了把中国国旗与病毒形象放在一起的漫画;2月1号,德国《明镜周刊》在封面上使用了“新冠病毒,中国制造”的措辞;2月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
外语教育教学研究
在一篇评论文章中使用标题“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引起网民的强烈愤怒和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美国总统特朗普、国务卿彭佩奥多次在讲话中把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主流媒体、政府要员发表这样的观点,会引发更多的恐惧和焦虑,并引发世界各地针对华人和亚裔的敌对情绪、歧视行为甚至暴力伤害,是极其有害和错误的。反观国内,疫情发生以来,中方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尽最大
努力来保证在华外籍人士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于在华感染新冠肺炎的外国公民一视同仁地及时进行救治。这些新闻报道,都可以在教学中作为案例呈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偏见和歧视的危害,深刻理解我国政府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偏见的正确主张。
3.4 全球意识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国际融合的过程,伴随着世界观、产品、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流而产生。它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三个层次。(Little,1996)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已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在诸如环保、反恐、贫困、卫生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中独善其身。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精神内涵,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树立全球公民意识,积极实践环保、和平、平等、互助等理念。magma铸造模拟软件
这次的新冠疫情充分体现了病毒无国界、全球性问题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趋势。自新冠疫情2020年1月份首先在中国爆发以来,截至2月2号,全世界有71个国家对中国实施了入境管制。然而,这种措施并未能阻止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到目前为止,病毒已肆虐全球,截至2020年4月15
日,率先对中国实施交通管制的美国累计已有60多万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两万人,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防疫过程中,多国出现医疗物资储备不足,欧洲出现相互截留医疗物资的情况,疫情较为严重的法国、德国、西班牙的公民也成为遭人嫌弃的对象。种种情况,都说明了在全球公共危机面前,隔阂与孤立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人间自有真情在,自疫情暴发以来,截至2020年3月27号,中国已收到日本、伊朗、巴基斯坦等52个国家提供给我们的医疗援助。我国基本控制住疫情以后,中国政府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防疫物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即使对于那些曾经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的国家,我们也一视同仁,只要力所能及,都会提供援助。在教学中,可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深入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2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3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中国   课程   疫情   跨文化   交际   新冠   思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