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红基因传承的向度及其实现

028海峡科技与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把红资源利用好,把红传统发扬好,把红基因传承好”。红基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因子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道德、思想路线以及先进本质的集中体现[1],常常以革命遗址、纪念馆、文艺作品等多种物质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当代的抗洪抢险精神、抗疫精神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红基因”这一概念。红基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鲜亮底,传承红基因对于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知识向度:高校红基因传承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生动的红文化资源教材。高校要加强对党的每一段历史的研究,善于运用红文化资源,推进红基因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1 挖掘本地红文化资源
每一个地区都会具有丰富的、独特的红文化资源。地方红文化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事迹鲜活、内容生动、贴近生活为教学注入创新活力。地方红文化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指向,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的红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红基因,将理论知
识进行生动的表达,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思政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 强化模范教师方向引领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通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
同时,不仅重视发挥思政课的红文化育人作用,而且充分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力量,使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国家大事,学党情、知国情、跟党走,用真理的力量感染学生、感召学生、赢得学生,实现方向引领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领更多教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2 情感向度:高校红基因传承的动力在学生对红基因的情感认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仪式起着重要的作用。仪式具有规范性、集体性、
新时代高校红基因传承的向度及其实现
崔秀玲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传承红基因对于高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高校红基因传承具有知识向度、情感向度和行动向度三个向度。知识向度是高校红基因传承的基础,情感向度是高校红基因传承的动力,行动向度是高校红基因传承的目标。改革是高校红基因传承实现路径:高校辅导员需要提升道德领导力,强化方向引领;高校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激发其内驱力;高校要加强云端滋养,实现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红基因;传承;向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崔秀玲(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和学生管理。
范木根2020年第12期
029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象征性等特点,在学校场域下,仪式被赋予了隐性教育的价值与功能。通过纪念仪式教育、组织生活仪式教育等可以使红基因传承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坚定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重视学生参与。“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强调仪式的参与性、互动性,“核心机制是高度地相互关注,即高度地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2]。学生是仪式教育的参与者,仪式教育通过情境渲染与主题表演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让学生参与仪式的准备与设计,包括让学生对仪式历史、程序和规范进行考察,制作仪式的典型象征、参与仪式场景的布置,可以增进对仪式规定性的理解。
精心设计仪式。象征符号具有隐喻性和指示性的特点,作为一种表达主流价值的程序化纪念活动,借助象征符号表达意义,激发情感认同。经过精心设计仪式,象征性符号包括仪式中学生的服装风格、颜,会场的布置,道具的运用,主持者的语言和动作等与仪式主题相符合,贴近学生内心的需要,具有情感催化作用,可以强化集体身份的认同。因此,要重视仪式的设计,设计与学生的体验过程、与生活相融合的形式。
唤醒民族记忆。情境性有助于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增强情感认同。英雄是民族的记忆,时代的骄傲,民族的脊梁,集中体现了民族和国家的价值方向。在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日中,对时间、事件、英雄人物等的讲述,以及标志性建筑、文物等唤起红文化记忆,不仅是对重大事件的纪念,更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心的方式。因此,学校引导学生从抗灾、抗疫等大考的经历、回顾和思考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力量,增进学生对仪式文化内涵的理解,强化红基因的历史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认同感和归属感。
3 行动向度:高校红基因传承的目标
动力基因论坛
红基因传承的价值旨在激励广大青年不忘初心、
小人物大境界
牢记使命、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讲好红故事,坚定理想信念。红故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凝聚着共产党人胸怀大局、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着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3]。大学生充分挖掘红基因中的元素,做好红故事的宣讲员,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投身抗击疫情及复工复产等活动。高校不仅用英雄模范事迹感染学生,还要用学生中涌现的典型事迹鼓舞学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将爱国热情与报国行动有机结合,争做新时代的奋斗青年。
追寻红印记,传承革命精神。通过寻访红基地,采访老兵、党员、众等活动,深入了解我们党创立以来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会议、文件、人物,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立足新时代,把握新思想,大学生组织开展有深度、有温度的活动,包括经典读书会、时政热点讨论,红文化短视频、微电影等,让红文化进宿舍、进班级、进校园,形成大学校园最靓丽的文化阵地。
践行红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大学生深入一线了解国家的政策措施,了解乡村振兴新青年的奋斗故事,在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中深刻体悟家国情怀,在服务社会、关注民生中不断锤炼党性,熔铸理想、提升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实际行动凝聚实现新时代的青春力量。让红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学生身边鲜活的日常,使爱国主义成为行动自觉,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交出合格答卷,展现青年的担当精神。
4 改革:高校红基因传承实现路径
改革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还是实现大学生红基因传承的关键出路。4.1 提升道德领导力,强化方向引领
作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高校辅导员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与使命。面对新的机遇、挑战和要求,辅导员需要深入分析研究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全球视野中把握时代的变化,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突破并且不断创新,朝着专业化、
dccik030海峡科技与产业
专家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领导力。而这种领导力的提升需要辅导员持续的学习,因此,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4],增强政治的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
高校辅导员要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辅导员要通过情感的感召,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真正让学生做到内心的接受和思想认同,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成长发展动机,进而实现学生“自觉”的行动。要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常温红经典,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红基因,让红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向上向善、奋发有为的正能量。
4.2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激发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现实的个人”是理解人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立足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红基因传承要立足于现实,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关照其多重需要。
高校需要密切关注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及时研究“0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组建科研团队,
整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家资源,对红基因传承的问题提前研判、前瞻研究,以应对时代之变服务学生成长。
高校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生活方式,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把红基因传承融入知识传授、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当地红文化的精神内涵及丰富底蕴,抓好实践教学,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红历史,感悟红精神,以增进红文化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个体的行动;指导学生开展红基因调研,与时俱进地创作宣传红基因的精品,让红文化真正活起来,提升其获得感,促进红基因传承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4.3 加强云端滋养,实现创造性发展
高校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锐意探索创新,从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维度着手,持续提升红基因传承的战斗力,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立体化”。
搭建红文化传承的受众参与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全面开启网络思政教育新局面,特别注重依靠网络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开展传承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育学生红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觉。通过QQ、、钉钉、抖音等建立“云端”课堂,持续、生动地向
河南厕所革命学生阐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动员、全员参与抗疫的生动实践和奋斗精神,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红文化的力量,强化学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塑造成为爱国、求真、力行的新时代青年,并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
美语俚语
以新媒体为载体,通过数字化技术、情景交融的信息来传递红文化信息,进行多渠道、新内容、新形式的生活化传播,增强其吸引力、凝聚力,实现受众体全方位的覆盖,让网络空间充满党的声音。重视加强红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扩大红基因的国际影响力,增进红文化的民族自信。同时,要加强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环节的育人作用,推动红基因育人可持续、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峰,等.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基因[M].重庆:重
庆出版社,2019:147.
[2]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3] 万银锋.讲好红故事,坚定理想信念[N].2019-09-30(32).
[4] 彭灵燕.常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N].中国
纪检监察报.2016-05-09(4).
2020年第12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57: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39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色   学生   基因   传承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