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概要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概要
一、总则
1、编制背景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自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建设,引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本轮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
武汉三镇食品有限公司
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的宗旨,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合理控制城镇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城乡生态格局。
(3)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突出城镇发展重点和方向,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的城镇空间发展框架。
(4)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5)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6)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系统,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
(7)突出滨江滨湖特,保护武汉历史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城市鲜明个性和文化魅力。
(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需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4、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50年。
总体规划的范围为武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与规模
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莘县实验初中规划预测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91万人,城镇化率为84%。其中,主城区人口控制为502万人。
规划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902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1.6平方米。其中,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为450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89.6平方米。
三、市域城乡统筹发展
1、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规划构建1个主城、11个新城、15个中心镇、30个一般镇的城镇体系结构。
其中,主城是城镇体系的核心,集中体现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力,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新城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依托对外交通走廊,集式发展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北湖、豹澥、阳逻、盘龙、邾城、前川等11个新城,重点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承担主城疏散人口、农村转移人口的职能,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配套完善的功能新区。
中心镇是所在地区辐射力较强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地,包括新沟等15个。一般镇是所辖区域的综合性经济中心,为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环节,包括山坡等30个。
主城、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通过城镇体系、产业协作、生态框架、交通网络等方面的紧密联系,辐射武汉城市圈、全省及中部各城市,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湾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根据区域特点,分类指导农村居民点建设:在城镇建设内,逐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在城镇发展区内,实施农村居民点社区化建设;在农业生产区内,适当进行布点调整,有重点地推动中心村建设;在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区内,鼓励和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整体外迁或适度归并。
规划促进农村居民点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3、市域空间管制
威武之师背后的财经密码按照空间集约、资源节约的发展要求,规划将武汉市域划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区。都市发展区内作为城镇建设的集中区,适当提高建设强度,实现城市空间的聚集发展。农业生态区内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点适当迁并和集中建设。
为了保护市域生态环境,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实行禁限建分区管制。
四、都市发展区规划
都市发展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重点拓展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统筹布局城市产业、居住、交通、生态、游憩等主要功能,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城镇化集中发展区域。
规划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主城区是城市核心,重点培育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发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科教文化、信息咨询、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强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城区要承担湖北省及武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部地区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的职能。主城区以“两江四岸”地区形成中央活动区,聚集布置大型区域性的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城市中心。分别建设四新、杨春湖、鲁巷三个城市副中心和盘龙、阳逻、豹獬、纸坊、常福、吴家山等六个新城组中心。在各城市组团建设若干组团中心,整体形成“市级—副中心—组团中心”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依托城市快速路、骨架性主干路和轨道交通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澥、纸坊、常福、吴家山和蔡甸、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镇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个新城组。在六个新城组之间,控制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金银湖和府河、武湖等六条放射型生态绿楔。各新城组是武汉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承接主城区疏解的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按照“设施共享、分级配套、服务便捷”的原则,按主城区标准建设一体化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
六个新城组功能相对完整,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东部新城组依托阳逻港口和北湖化工新城,发展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产业;东南新城组依托东湖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南部新城组依托黄家湖大学城发展教育科研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西南新城组依托武汉开发区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和机械制造业;西部新城组依托吴家山台商投资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业;北部新城组依托天河机场发展临空产业。
五、主城区优化调整yy31
主城区以三环线以内地区为主,包括局部外延的沌口、庙山和武钢地区,总面积为678平方
公里。本着历史延续性与战略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主城区进行优化调整,实施功能布局的“两降三增三保”:即降低旧城建筑密度,降低旧城人口密度;增加绿地及开放空间,增加各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山体湖泊及周边生态环境,保留改造高就业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
主城区按照“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格局,以长江、汉江及东西向山系为纽带,形成汉口、武昌、汉阳相对独立完整的城市功能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三镇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格局。空间上延续“圈层发展、组团布局”的形态,引导城市功能的集聚发展,将主城区规划结构调整为中央活动区、东湖风景名胜区和15个综合组团。
调整优化主城区居住用地布局,引导旧城居住人口向综合组团疏解,实施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实施“退二进三”策略,外迁主城区扰民工业企业。
对主城区的开发建设强度实施分区控制,集约、高效利用主城区土地。鼓励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与地上空间开发相结合,建设完善的地下交通系统、地下生命线系统、地下人防系统、地下市政设施系统、地下公共设施系统,形成现代化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
六、综合交通建设
充分发挥武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构建安全便捷、公平有序、低耗高效、舒适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促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石岛实验小学
强化区域交通体系建设,打造“铁、水、公、空”综合交通枢纽。一是利用“十”字形的京广、沪汉蓉快速铁路系统和现有的京广线、武九线等骨架铁路运输网络,形成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建设联系武汉城市圈各主要城市和黄陂的6条城际铁路;二是整合港口资源,建设武汉新港;三是按照大型复合枢纽机场标准,扩建天河机场;四是建设武英等8条高速出口公路,强化与武汉城市圈“三纵五横”的公路网络衔接,构成1小时通勤圈。
都市发展区构建“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干道系统,加强“四环十八射”快速路网络建设。构建“双快一轨”的复合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向六个新城组轴向拓展。重点解决过江交通,使跨长江、汉江通道各达到11个,同时远期还预留过长江通道4个。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公共客运交通要建立以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轮渡等为辅助,多层次、一体化的交通系统。加强轨道交通建
设,规划建成9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82公里。
写给女人的书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3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2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城市   建设   农村   新城   空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