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伢咵武汉—武汉人“过早”

丞相长史武汉人“过早”
系统仿真学报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武汉伢咵武汉》,今天来咵一哈武汉的过早。
老板,来一碗热干面,再来个面窝! 
这是在武汉的街头巷尾,早上最容易听到的一句话。我们武汉人把吃早餐,叫作过早。人们常说“广东的吃,上海的穿,又吃又穿在武汉”。武汉地处华中,风俗习惯融汇东南西北,于是有了“俗具五方”的说法。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武汉地区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早上,人们就要匆匆赶到集市,来不及在家用早餐,就在小吃店用餐。“过早”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辰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粑粑油饺一齐吞。
为什么叫作过早呢?听了我第一期的朋友们都知道武汉汇两江,隔三镇,而这连接三镇的桥梁,1956年有了江汉桥,这个是武汉的汉水上第一座桥,长江上的第一座桥梁叫作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也就是说,1956年以前,没有桥在武
拉贝洛尔>陈峰伟汉的水面上起连接作用。那么从古至今的武汉人,乘坐的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船了。以前的船,不像现在的轮渡,15分钟就可以从武昌中华路码头到汉口武汉关码头。就我小时候,坐个轮渡,等20分钟,站在船上吹风半个小时,更不要谈更早时候了。过个江要这么长的时间,所以武汉人是把早餐买了,坐上船在这船上吃,久而久之,这在船上过江而吃的早餐,就被简称为“过早”了。
直到今天,武汉人仍然保持了这一习俗,并且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武汉三镇的特殊地理分布,人们工作、学习的场所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这种“过早”的习俗呈增强的趋势。武汉的小吃店极为发达,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生意兴隆,食客盈门。武汉的早点不仅方便省时,而且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既有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干面,也有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干稀兼有,美味可口。武汉人“过早”的吃相也很有趣:有蹲着吃的;有站着吃的;有的边走边吃;有的一家数口一块吃,吃完各奔东西。在街头,在候车处,在轮渡上,到处可见这种“过早”的武汉人。你也如此,我也如此,大家彼此彼此,并不觉有失“风度”。
过早要到户部巷,宵夜要克吉庆街。这过早呀,首推户部巷,这位于武昌民主路的一条小
巷子。巷子虽小,名字却大的吓人。户部,从唐代到清代是掌管财政收支的官署,因司门口是布政使司衙门,俗称藩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面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户部巷西面为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之间,因而得名。宽不足4米,长仅150米,因其品种众多、特鲜明的汉味早点,享誉三镇,至今有400多年历史。目前,这里共有百来个特早点和小吃品种。如:石婆婆热干面、徐嫂鲜鱼糊汤粉、谢家面窝、陈记红油牛肉面等等,还有众多的百年老字号纷纷来这里开了分店,蔡林记的热干面、蔡明纬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四季美的汤包等等。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游客到武汉的必游之地了。
户部巷的入口处,铭刻着武汉市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老师写的对联:“户部巷里快热鲜,汉味早点米当先”为什么武汉的过早以米食居多呢?第一呢,武汉地处鱼米之乡的湖北腹地,南方以吃米食居多;第二呢,武汉是自古以来的黄金港口,码头众多,劳动力要吃饱喝足才有力气去干活,米食比较挨饿。
武汉早点的老品牌,每一个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先来聊一聊这五大名面之一的武汉热干面。20世纪30年代初,老汉口有个名叫李包的,在武汉长堤街关帝庙一带以卖凉粉和汤面。
有年三伏的一天,异常炎热,好多汤面都没卖完。李包担心面条发馊变质,亏了老本,便按照房东太婆的建议,将面条煮熟沥干,晾在大案板上,不时手摇大蒲扇,扇风降温,驱赶纹蝇,由于劳累,李包伏在案板边上迷迷糊糊走了神,蒲扇碰倒案上的油瓶,香喷喷的芝麻油全淋在了面条上。李包懊恼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与油拌匀,重新抖散晾放,瞪着大眼守了一夜。次日清晨,李包抄起面条又闻又尝,竟然未坏,不禁大喜,随手抓起一把丢在开水锅中,烫了几下,沥干入碗,把拌凉粉用的酱油、香醋、葱花、姜末、辣椒面、芝麻酱,这些作料都调上一点,趁热搅匀后,试着吃上一口,五脏六腑都美滋滋的。没想到因祸得福,无意中居然整出了“伟大的发明”!李包麻利地收拾好笼担,哼着小曲,乐悠悠来到关帝庙,大声吆喝:“快来过早啊,又热又干的香面。”
这时,庙内外藤椅竹床上露宿的人刚刚醒来,在芝麻酱香味诱惑下争相购买,几袋烟工夫,就面光料尽,得胜回家。接连几天,他都如法炮制。很快一传十、十传百,“热干面”的名声便响遍了当时武汉最繁华的汉正街。从此,李包专卖这种面,每天限额只做100碗,武汉三镇的人都赶个大清早前来品尝,还有不少食贩向他拜师学艺。这中间尽管也有“李鬼”之流出来假冒,但李包终究还是发了小财。
又过了一些时日,一位姓蔡的老板,看准了热干面中的商机。他雇了几个心灵手巧的伙计,在汉口中山大道车水马龙的满春路口,开设一家热干面馆,取“集木为林,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走南闯北的蔡老板是个有心人,用了好几年工夫对热干面工艺反复加以改进,例如选用上好的精白面粉,和面时控制住下碱量,变手工擀面为机器压面,反复轧成筋道光滑的细圆长条;面条小批量用旺火猛煮,刚熟就捞起,随即抖开吹凉,拌匀芝麻油,薄薄摊放8小时;烫面时用小笊篱,一次二两左右,在沸水锅中来回浸烫,抖动五六次,使之熟透滚热;作料中再添加小虾米和烧肉丁,用白胡椒粉取代辣椒面,芝麻酱用小磨香油调匀,还要浇点香卤汁,并且用上了当时价格昂贵的味精。这样一包装,蔡林记热干面就鸟换炮,今非昔比,档次跃上一层楼:面条纤细秀美,根根筋道有咬劲,黄亮油润爽口,香醇鲜美耐饥。
这就是热干面的故事。我们再来聊一个面窝,也是武汉独有,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挤出机螺杆设计
武汉三镇食品有限公司
传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汉口汉正街集家嘴附近有一个名叫昌智任的摊贩,靠打烧饼度日,生意不好,度日艰难。老昌便想换个花样,利用碎米做咸的米制食品。经反复试验,他铁匠打了个窝形中凸的铁勺,舀上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调好味的清米浆撒上黑芝麻,
放到油锅里炸,炸成一个个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闻香而来,看到这金黄的油炸米饼,都围着油锅买来品尝。有人问老昌:“你炸的这种米饼叫什么名字啊?”老昌说:“这种油作的米饼跟面做的烧饼差不多,中间有个窝,就叫它面窝吧!”于是,面窝就诞生了。它的特点是:形正,两面黄,外面酥,内面软,中间脆。现在在武汉,一般吃个牛肉粉,都要搞个把面窝一起下肚,才吃得饱。
哎呀!讲着我都流口水,饿了呀。我们武汉还有四季美的汤包呀,老通城的豆皮呀,福庆和的牛肉米粉呀,谈炎记的水饺呀,严氏的重油烧麦呀,五芳斋的汤圆······好多,一个月让您过早不重样。
您也饿了吧,这期就到这了,谢谢收听!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3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22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武汉   热干面   面条   汉口   户部   人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