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及意义

兩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及意義
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 從和平到戰爭──什麼是引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
1. 塞拉耶佛的暗殺事件
i. 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
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
行刺者為塞爾維亞的普林西普
ii. 刺殺事件的後果
奧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
德國向奧國作出空泛的支持
俄國與法國達成軍事共識以支持塞爾維亞
2. 由最後通牒到戰爭(1914年)
奧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
奧國不接受塞爾維亞的回覆並動員軍動
雙方盟國均向對方宣戰並動員軍隊
德軍入侵比利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3. 極端民族主義
i. 各種民族主義的興起
歐洲盛行泛德意志、泛斯拉夫、法國復仇、大塞爾維亞等民族運動
ii. 民族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關係
各民族運動互相對抗
列強關係日趨惡化
4. 帝國主義的復興
i. 在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爭奪
十九世界末,大部分亞非地區都被歐洲列強所瓜分
ii. 帝國主義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調解殖民地爭奪的過程,使歐洲分裂為兩個敵對陣營
5. 結盟體系
i. 「盟約體系」的形成
俾斯麥以結盟制度達到共同防衛的目標
結盟制度變成含有侵略性及挑釁性的秘密軍事結盟
ii. 結盟體系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國與國之的衝突會引致兩大敵對陣營的全面戰爭
6.
軍國主義的興起與軍備競賽
i. 軍備競賽的展開
軍國主義:以軍事力量管理國內外事務
認為戰爭是清除「不合適的」國家的手段
各國不斷擴展軍力
ii. 軍備競賽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強大的軍備後盾,令列強欲以武力解決多年彼此的仇怨
2、 戰前的危機(1905-1913年)
1. 摩洛哥的危機(1905-1911年)
i.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年)
法德均欲取得摩洛哥
德國欲透過國際會議解決摩洛哥問題
會議令摩洛哥成為法國勢力範圍
ii.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
摩洛哥爆發衝突
英國阻止德國派遣軍艦前往摩洛哥
德國讓步,並承認法國是摩洛哥的保護國
2. 巴爾幹半島的危機
i. 波斯尼亞危機(1908年)
奧匈藉土耳其內亂吞併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
塞爾維亞欲得波黑以建大斯拉夫國家
俄國欲伸展勢力至巴爾幹半島
各國關係日趨緊張
ii.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年)
巴爾幹諸國擊敗土耳其,並瓜分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土地
列強建立阿爾巴尼亞以阻止塞爾維亞的擴張
iii.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
保加利亞不滿土地分配結果,遂攻打塞爾維亞
巴爾幹諸國聯合土耳其和羅馬尼亞,擊敗保加利亞
塞爾維亞於巴爾幹戰爭中興起
奧匈與塞爾維亞互相敵視
3、
大戰的進程(1914-1918年)
1. 大戰的主要事件
i. 1914年的僵持狀態
英法聯軍與德軍於西線展開壕溝戰
德軍於東線阻止俄軍西進
世界和平年
ii. 協約國在1915年的災難
協約國形勢不利,傷亡慘重
德軍潛艇擊沉英輪船,不少美國平民喪生,使美國考慮參戰
iii. 消耗戰(1916年)
西線維持僵持狀態
東線德軍深入俄國領土,俄國傷亡慘重
iv. 勢力均衡的改變(1917年)
德軍以潛艇擊沉英美商船,並遊說墨西哥攻擊美國
美國結束中立,加入協約國參戰
v. 協約國的最後勝利(1918年)
俄國爆發革命,並退出戰爭
協約國得美軍支持,使同盟國陸續投降
德國爆發革命,德皇退位並宣佈投降
乙.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1、 巴黎和會對歐洲戰後的發展有何影響?
1. 三個支配和會的人物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美國的威爾遜:不想嚴懲德國,維護「正義的基本原則」
英國的勞喬治:要德國為戰爭付出代價
法國的克里孟梭:堅持使德國國力永久癱瘓
2. 制定巴黎和會各項和約的原則
i. 威爾遜的十四項建議
為戰後和平的基礎
ii. 自決的原則
以民族自決為國際關係的共同原則
iii. 賠償與懲罰
德國須負上引發戰爭的責任
iv. 建立持久和平
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和平
3. 和平協議
i. 對德國的《凡爾賽約》
德國須向戰勝國割地及賠款
ii. 德國對《凡爾賽約》的反應
德國民眾強烈不滿,並支持希特拉及其納粹黨執政
4.
其他和約
對奧地利的《聖澤門和約》:奧匈帝國瓦解、割地、賠款、裁軍
對匈牙利的《特里農和約》:割地
對保加利亞的《涅宜和約》:割地
對土耳其的《洛桑約》只能保有伊斯坦堡和小亞細亞部分土地
2、 集體安全機制的嘗試及結果
1. 國際聯盟
i. 國聯的起源
威爾遜第十四點建議成立永久性國際和平組織
ii. 國聯的目標
維護和平、懲罰侵略者、解決社會及經濟問題、鼓勵國際合作
iii. 國際的成就
解決一些國際爭端和軍事衝突
iv. 國聯的失敗
重要國家並沒有參與國聯
國聯缺乏獨立軍事力量
經濟大國不願損害貿易關係而拒絕實施經濟制裁
對強國的侵略無能為力
2. 國際聯盟以外的和平合作
i. 《洛迦諾約》(1925年)
解決各國邊界糾紛
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ii. 《凱洛格──白安里約》(1928年)
譴責採取戰爭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只限於自衛時採取軍事行動
iii. 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
a、 《五國公約》
英、美、日、法、意
停止的海軍軍備競賽
不限制陸軍和空軍的規模
b、 《四國公約》
英、美、法、日
以和平協調解決太平洋上的爭端
互相尊重各自在太平洋的勢力範圍
c、 《九國公約》
中、英、美、法、意、葡、日、比、荷
同意尊重中國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
要求日本山東省歸還給中國
iv.
倫敦會議(1930年)
英、美、日、法、意
限制新型巡洋艦和潛艇的數量、噸位和主炮口徑
v. 日內瓦裁軍會議(1932-1934年)
六十五個國家
計劃全面裁軍
會議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3、 為什麼極權主義在歐洲興起?
1. 極權主義的定義
主張政府對國家和人民有絕對的控制權
2. 网上逛街極權主義在歐洲興起的原因
i. 試行民主失敗
歐洲各民主政府均陷入困境
人民對民主失去信心,期待強人領袖的出現
ii. 集體安全失敗
列強對國聯維持和平的成效失去信心
和平協約缺乏約束力
iii. 經濟大衰退
美國經濟崩潰導致全球性經濟不景氣
各國民眾因政府未能解決經濟問題而極權主義
iv. 來自共產主義的威脅
俄國建立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政權
一次大戰後,歐洲各國均陷於經濟困境
各國共產主義勢力迅速崛起
資本家支持強勢政客以對抗共產主義
3.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
意大利人民期望強人領袖使國家達致富強
墨索里尼以武力奪取政權,並實行一黨專政
集中力量對外擴張,並與結成「軸心國」
4. 德國的納粹主義
威瑪共和未能解決經濟問題,人民轉支持希特拉及其納粹黨
控制國會、軍隊和人民,並實行一黨專政
逼害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
使經濟復甦,並成為軍事強國,展開對外擴張
4、
哪些事件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 在亞洲的侵略
i. 滿洲危機(1931年)
日軍進攻中國瀋陽
成立滿洲國傀儡政權
唐山警示录●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
ii. 第二次中日戰爭(1937-1945年)
「蘆溝橋事變」使日本展開全面侵華
iii. 日本的野心和侵略的延續
提出「大東亞共榮圈」,侵略目標擴至整個亞洲
日軍突襲珍珠港,美國向日本宣戰
2. 歐洲及北非的侵略
i. 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1935年)和阿爾巴尼亞(1939年)
入侵阿比西尼亞,並不理會國聯的經濟制裁
入侵阿爾巴尼亞,英法兩國沒有採取任何干預措施
ii. 西班牙內戰(1936-1939年)
奉行社會主義的共和黨與佛朗哥所領導的民族主義者爆發內戰
德國和意大利支持民族主義者
蘇聯支持共和黨
佛朗哥贏得內戰,並建立獨裁統治
iii. 與奧地利合併(1938年)
德軍進入奧國,並強迫舉行兩國合併公投
公投通過兩國合併決定
iv. 綏靖政策和蘇台德區的吞併(19389月)
英法低估希特拉的野心
英美法蘇受國內問題困擾,遂以綏靖政策處理德國的擴張
英法說服捷克讓德國吞併蘇台德區
v. 捷克斯洛伐克的陷落(19393月)
德軍進駐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vi. 《納粹──蘇聯互不侵犯約》(19398月)
確保蘇聯中立,以便入侵波蘭
蘇聯深受國內問題困擾,無意開戰
兩國締結互不侵犯約,合作分割波蘭
5、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1939-1945年)
1. 軸心國的初步成功(1939-1942年)
i. 入侵波蘭(19399月)
軍以「閃擊戰」擊敗波蘭
英法國宣戰
ii. 入侵法國(19405月至6月)
軍佔領法國
成立維琪政府充當傀儡
鄧扣克大撤退
iii. 英國戰役(19407月至10月)
軍對英國進行大規模轟炸
軍以雷達化解軍進攻
校园网规划与设计希特拉中止入侵英國的計劃
iv. 意大利入侵非洲(19406月至19414月)
入侵非洲軍被軍擊退
軍援助軍奪取非洲
阻尼系数
v. 德國入侵蘇聯(19416月)
軍背棄《互不侵犯約》入侵蘇聯
蘇聯損失慘重
vi. 日本襲擊珍珠港(194112月)
軍偷襲珍珍港,以防止美國破壞「大東亞共榮圈」
宣戰,則對宣戰
2. 盟國反敗為勝(1942-1944年)
i. 美國在珊瑚海(19425月)和中途島(19426月)的勝利
軍在珊瑚海擊敗日本海軍
軍於中途島擊敗日軍
軍展開「越島」戰,收復太平洋多個重要島嶼
ii. 英、美在非洲的勝利(19431月)
聯軍把軍隊逐出非洲
iii. 蘇聯在史太林格勒的勝利(19431月)
軍成功保衛史太林格勒,並重創
iv. 大西洋戰役(19431月至5月)
德國潛艇曾是船艦的最大威脅
軍的反潛技術使援物資安全運送
v. 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崩潰(19438月)
盟軍登陸意大利,使墨索里尼被新政府所取代
軍迅速佔領意大利
3.
軸心國最的覆滅
i. 盟軍在西歐登陸(19446月)
盟軍於諾曼第登陸,其後收復法國
ii. 蘇軍進入東歐(194412月)
軍於收復蘇聯後,隨即進入東歐
iii. 蘇聯攻陷柏林(19455月)
軍佔領柏林德國投降
iv. 美國在太平洋的進展(19452月至8月)
軍先後奪回菲律賓、佔領硫磺島沖繩島
軍分別於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投降
6、 戰時外交
1. 《大西洋憲章》會議(19418月)
共同起草戰爭目標,為未來和平制訂計劃
簽署《大西洋憲章》
2. 加薩布蘭卡會議(19431月)
制訂反攻軸心國的計劃
鞏固兩國關係
展開盟國與蘇聯之間有關開闢第二戰線的爭論
3. 莫斯科會議(194310月)
改善蘇聯英國美國之間的關係
為成立聯合國組織鋪路
共同制訂德國無件投降的計劃
4. 開羅會議(194311月)
共同制訂關於戰後處理日本的計劃
訂定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領土安排
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5. 德黑蘭會議(194311月)
討論軍事策略和戰後歐洲的安排
會議協定滿足蘇聯的要求
軍負責解放東歐
蘇聯戰後有機會控制東歐
6. 雅爾達會議(19452月)
重新組織戰後的歐洲
幫助被德國佔領的國家在戰後建立民主政府
擔心共產主義在歐洲擴張
7. 波茨坦會議(19457月)
討論盟國對德國的控制、賠償問題和蘇聯戰爭
兩國與蘇聯之間互相不信任的程度極大
丙.
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
1、 歐洲為什麼會失去世界的領導地位?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19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德國   解決   美國   主義   經濟   國際   會議   軍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