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病

雷诺病
百科名片
即雷诺综合症,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由于支配周围血管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是肢端小动脉痉挛引起手或足部一系列皮肤颜改变的综合症,本病于1862年由雷诺首先提出故名。传统上将雷诺症状者分为二类型:1、原发性即雷诺病,不能到任何潜在疾病而症状和病情缓和者。2、继发性者又称雷诺现象兼患一种或几种疾病,症状和病程比较严重者。目前多已把雷诺病和雷诺现象归并,统称为雷诺综合症。
1.
概述
  雷诺(Raynaud)综合征是指肢端动脉阵发性痉挛。常于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病,表现为肢端皮肤颜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的改变。一般以上肢较重,偶见于下肢。   现代针灸雷诺病,国内较早的报道见于1974年,在同一年国外学者也发表了用耳针治愈本病的文章。但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仍以个案报告为主,强调用艾灸或温针之法,温通经脉。近年来陆续有多病例的临床观察资料出现,仍主张针刺与艾灸结合,以引导阳气,温通经脉,或指端放血,活血行气。操作时,特别重视气
汤姆逊效应至病所。据本文收集的74例患者统计,针灸雷诺病的有效率在95%左右。   关于针灸本病机理的报道,目前尚未见到。
致病原因
雷诺氏病(雷诺氏综合症)主要为肢端小动脉的痉挛,其原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2、 血循环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3、病情常在月经期加重,妊娠期减轻,因此有人认为与内分泌有关;   
4、肢体小动脉本身的缺陷,对正常生理现象表现出过度反应所致;   
5、也有人认为,初期是肢端小动脉对寒冷有过度反应,其后由于长期的血管痉挛,使动脉内膜增生、血流不畅,若再有使肢端小动
脉血流减少的各种生理因素,即可作用于病变动脉而引起发作;   
6、患者常有家族史,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   
7、免疫和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乙型肝炎抗原所致的血管炎、药物所致的血管炎以及Sjogren综合征等; 
血氧探头
8、阻塞性动脉病变,如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栓塞性脉管炎等; 
9、物理因素,如震动性损伤、直接的动脉创伤、寒冷损伤等;
10、某些药物所致,如麦角、铅、铊、砷等中毒,聚氯乙烯,
β-阻滞剂,细胞毒药物,等;   
11、影响神经血管机制的因素如颈肋、前斜角肌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拐杖使用不当压迫腋部,肿瘤压迫臂丛和锁骨下血管,颈椎炎或髓核破裂,周围神经炎,脊髓空洞症或脊髓痨等;   
12、血液中冷凝集素增多或冷球蛋白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   
13、有些与偏头痛和变异性心绞痛有关。
ISA防火墙
并发症
雷诺病可使小血管闭塞,结果导致指端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指(趾)末端指腹变平、坏疽,末节指骨
可因缺血而坏死、被吸收、溶解,出现变短或截指现象。在一些抵抗力低的患者,指端缺血而发生溃疡有可能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这也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正确而及时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有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缺盆;2、照海、三阴交。   配穴:分2组。1、手三里、内关、小海、十宣;2、环跳、阳陵泉、足十宣。   足十宣穴位置:两足十趾尖端,距趾甲0.1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与配穴之第1组用于上肢病变,其中拇食指病重者加手三里,中指重者加内关,无名指、小指重者加小海。主穴与配穴之第2组用于下肢病变。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症酌取。缺盆穴,用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作小幅度雀啄法提插,不留针,此穴要注意进针方向及深
度,以免引起气胸。手足十宣穴,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深刺,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放射至手指尖或足趾尖。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8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未发;显效:冬季遇寒而少有复发(趾或指变和疼痛)。   共治31例,痊愈21例(67.8%),显效10例(32.2%),其总有效率为100%。
小血管炎
针灸
时事直通车  针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尺泽、合谷;
2、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海、关元。   (二)治法   主穴针剌 ,1组用于上肢,2组用于下组。尺泽、三阴交施先泻后补法。合谷、足三里施烧山火手法,具体操作如下:右手持1.5~2寸毫针,左手食指紧按穴区,针剌至得气后,一次插入所需深度。拇指向前反复捻转至针下沉紧,连续慢提重插,倘热生,出针,急闭其穴。会感 迟钝者可配合震刮术。有热感后,针尖朝向病变处,反复探寻,促使针感放散至病所。以上四穴均不留针。出针后,配穴用艾条温和灸30分钟。每是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共治33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100%[7]。   针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极泉、臂中、阳池、三阴交。   配穴:体虚加关元、足三里;心情抑郁加太冲、合谷。   臂中穴位置:肘横纹与腕横纹中点连线的中点。   (二)治法   分二法进行。一法为针刺,由医者施行。主穴均取,据症酌加配穴。患者取仰卧位,以28号毫针刺之。极泉穴用2寸长毫针,直刺得气后,略退至皮下,但针尖不可出皮外,继沿腋窝朝前臂方向行扇形刺激,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向患肢末端放散,然后施紧提慢插手法1分钟,取针。臂中穴,取2寸毫针,施合谷刺法:即先直刺,得气。再提升向左向右作斜刺,针芒略向指端行紧插慢提手法1分钟。须会针感先达到中指和无名指,继达拇指,最终到小指,即去针。阳池穴,取1.5寸毫针,直刺1寸许,得气后留针15~25分钟。三阴交,取2寸毫针,直刺施捻转迎随的先补后泻之法。即顺时针方向捻转后,令针感先沿胫骨内
缘向阴股方向传导,然后以押手截住该穴上方,作逆时针方向捻转,使针感下行放散至足趾,施术1~2分钟。并将长约1寸许之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燃着。留针15~25分钟。合谷、太冲采取上下交叉刺法,每次选1穴,直刺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使针感向肢端放散。足三里,取2寸毫针,直刺得气;关元穴取1.5~2寸毫针,直刺,使针感向周围或会阴部放散。留针15~25分钟。在留针期间,除三阴交外,阳池、足三里及关元,均可加用温针。   另一法为艾灸,由患者自行操作。于每晚睡前,用艾条雀啄灸阳池、足三里2穴(双
侧),约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上述方法每日1次,2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二疗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年以上未复发;显效: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1年以上未复发;好转: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停止1年以内轻度复发,但未作而自行恢复;无效: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在期间间歇发作,停止半年内仍多次复发,须再行。  共治43例,痊愈23例(53.5%),显效16例(37.2%),好转3例
(7.0%),无效1例(2.3%)。   曾以针刺八风、八邪与上法对照,结果发现,10例病人,经用八风、八邪4周,无1例有效。表明上法疗效是明显的。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十二井穴中患指(趾)井穴。   (二)治法  单指(趾)患病取该指(趾)井穴,如小指取少冲,无名指取关冲;多指(趾)患病,取多个井穴。用氦氖激光仪照射,输出功率8毫瓦,波长6328埃,直接照射穴位,光斑1.5~2毫米,距离30~50厘米,每穴照射10分钟。每日1次,1月为一疗程,疗程间歇2~3天。一般需二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0例,痊愈2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100%。
雷诺病的辨证论治
脾肾阳虚
  (1)治法:益气温经,和营通络。   (2)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2g,丹参30g,细辛3g,炙甘草5g,生姜3片。   (4)备选方:右归丸,适用于偏肾阳不足者,见遇寒则四肢冷甚,指趾皮肤颜苍白或青紫,肢体麻木疼痛,腰膝酸软发凉,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制附子6g,桂枝6g,淫羊藿10g,菟丝子10g,山茱萸15g,鹿角胶6g,枸杞子15g。
  (5)加减:若肌肤甲错者,加红花10g、地鳖虫10g;皮肤溃疡者,加蒲公英10g;脾虚泄者加云苓15g、白术15g健脾止泻;寒邪重者,加干姜3g、小茴香6g以温经散寒;气机阻滞,加木香6g、陈皮l0g理气。
  (6)临证事宜:本证虽以阳气亏虚为主,相当于疾病的早期,阳虚则鼓动无力,易致气机阻滞,血行迟缓,而使脉络闭阻,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故在温经同时可酌加调理气血之剂。
阳虚寒凝
  (1)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2)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   (3)组成: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0g,细辛3g,通草5g,吴茱萸5g,甘草5g。   (4)备选方:①若女性患者手足厥寒,指尖有如白蜡,继则青紫,伴头晕目眩,形寒怕冷,月经后期,量少,淡,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多见于新陈代谢低下或身体虚弱的女性,可予温经汤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当归9g,吴茱萸9g,白芍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丹皮10g,甘草6g。   ②阳和汤加减,适用于肢端皮肤苍白,发凉,伴冷痛麻木,而无发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5)加减 若寒重拘挛疼痛者,加川乌3g、蜈蚣10g以逐寒通络;手指疼痛者,加片姜黄10g、制乳没各10g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加附片3g、肉桂3g以温经通阳;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6g、地龙10g。
  (6)临证事宜,本型以阳虚为本,寒邪阻络为标,临证时应注意标本兼治,扶正而不忘祛邪,祛邪亦不可伤正;虽以阳虚为本,但不宜纯用辛热之品温阳祛寒,因此类证型多伴阴血之不足,故应以温经散寒为其大要,使阳气温通,去经络中寒邪;另外要中病即止,不宜过剂。
气滞血瘀建湖县森达小学
  (1)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2)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3)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壳6g,延胡索3g,郁金6g。   (4)备选方:身痛逐瘀汤,适用于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四肢痹痛,肢末端青紫,局部发凉,疼痛明显者,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迟或涩。   (5)加减:伴有气虚乏力,可加黄芪15g、党参15g补气通络;病在下肢,以足趾为患者,加牛膝15g、益母草10g引药下行;血瘀肢痛较甚者,加乳香l0g、没药10g、血竭6g、丹参10g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6)临证事宜:本型多因情绪波动或受寒而使得脉络瘀滞加重,从而使病情加重,在时要注意有无诱因,若有诱因存在,应去除诱因而缓解病情;要注重理气药与祛瘀药适当配伍,气行则血行之故也;临证时酌加引经药,以使药效达于病所,若痛在上肢,多予桔梗、桑枝等引药上行,如痛在下肢,则加川牛膝、益母草等引药下行。
气虚血瘀
  (1)治法:益气活血,温经通脉。   (2)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3)组成:黄芪60g,当归15g,党参15g,桂枝6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l0g,红花10g,桃仁10g。   (4)备选方:丹参通脉汤,适于阳气大虚,气血瘀阻,而见肢体持续青紫、发凉、麻木、胀痛,舌紫黯有瘀点,脉沉细或涩者。丹参30g,赤芍15g,当归30g,鸡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07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肢端   动脉   症状   病变   活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