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

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
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或称Churg-Strauss综合征(CSS),是一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以哮喘、血和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嗜酸细胞性坏死性血管炎伴有坏死性肉芽肿为特征的系统性血管炎。1939年Rackemann Greene首先注意到一组诊断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肺内浸润灶,当时考虑其可能是结节性多动脉炎的一种特殊类型。1951年Churg和Strauss报道了13例具有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肉芽肿炎症、坏死性系统性血管炎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提出其是有别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另一类型的血管炎,命名为Churg-Strauss综合征。2012年CHCC按照其临床病理特征,将CSS命名为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CSS病因不明。推测由于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浸润、脱颗粒,释放的阳离子蛋白和主要碱基蛋白具有细胞毒性,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引起全身血管炎。也有人认为CSS与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MPO刺激机体产生ANCA引起的III型变态反应有关。少数个例报道接触变应原(如放线菌、抗惊厥制剂、别嘌呤醇等)也可诱发CSS。文献报道63.8%的患者既往有变态反应史,说明CSS患者对多种抗原抗体反应性增高以及IgE介导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导致血管炎发生。近几年陆续有报告有哮喘患者应用白三烯拮抗剂后发生CSS,考虑CSS和白三烯拮抗剂有关。目前有2种不同的假设: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应用可以
使严重哮喘患者的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减少,从而暴露出先前没有被认识到的CSS;2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促进了严重哮喘向CSS的生物转换。近期的研究并未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CSS中的作用,而是更支持第一种假设。
二、病理
CSS主要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但中等血管如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典型病理改变为:1组织及血管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血管周围肉芽肿形成,典型者表现为巨细胞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围绕,外被上皮样细胞;3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性血管炎。此3种病理改变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三、分期
将CSS的自然病程分为3期:
1.早期(前驱症状期或血管炎前期):多数患者早期表现为过敏性鼻炎(平均发病年龄28岁)。几年后发展为哮喘(平均发病年龄35岁)。病情进一步进展出现难治性哮喘。最后出现血管炎(平均发病年龄38岁)。但这种次序不是固定的,所有的病理表现可以同时出现,有些患者可以没有过敏性鼻炎,而少数患者的哮喘发生在血管炎后。
在病程的早期未出现血管炎时,通常已出现明显的血管外嗜酸细胞组织浸润。因此,存在组织嗜酸细
胞浸润而无明显的血管炎的表现,是CSS的早期表现。嗜酸细胞组织浸润,可以累及到肺、胃肠道以及淋巴结等,出现相应表现。
2.血管炎阶段:此期典型的病理改变为:①广泛的嗜酸细胞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②坏死性肉芽肿,周围环绕坏死的嗜酸细胞。在此阶段,多数病例表现为非坏死性血管炎,明确的非破坏性的血管壁嗜酸细胞浸润是CSS血管炎期的特征。此期通常影响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3.血管炎后期:此期较好的患者已无活动性血管炎的表现,但可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遗留周围神经病。病理表现为小血管栓塞,栓子周围广泛的弹力纤维破坏,通常缺乏嗜酸性粒细胞
浸润。
从哮喘发作到出现系统性血管炎一般需3-7年的时间,也有些患者需经历数十年。但并非所有的患者均经历上述3个阶段。
四、临床表现
CSS临床上比较少见,流行病学资料较少,发病率大约为2.5/10万成人每年。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为15-70岁,平均年龄为38岁,多为20-40岁起病。全身症状包括全身不适、乏力、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表5-2-5为1980年-2002年北京协和医院(PUMCH)统计的11例CS
S患者各系统受累情况。
表1:1980年-2002年PUMCH统计的11例CSS患者各系统受累情况:
PUMCH(n=11)
例%
哮喘1090.1
过敏性鼻炎327.3
副鼻窦炎436.4
药物、花粉、粉尘过敏327.3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763.6
18.2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2(蛛网膜下腔出血1,突发昏迷、
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1)
腹痛763.6
腹泻545.5
脓血便327.3
肾脏4(一过性急性肾功能衰竭2)36.4
1090.1
皮肤(紫癜、丘疹、结节性红斑、
雷诺氏现象)
发热872.7
体重下降(>5%体重)654.5
关节肿痛763.6
山东辱母案例分析
肌痛、乏力872.7
肌萎缩545.5
眼部(结膜充血、双眼肿胀)326.5
睾丸红肿热痛1  6.3
1.呼吸系统
(1)过敏性或变应性鼻炎
常为此病的首发表现,约70%的患者可以出现。主要表现为鼻塞、流脓涕或血性分泌物,常伴鼻息肉和鼻窦炎。
(2)哮喘
约80%~10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多为早期出现。开始症状较轻,发作时间短,间隔时
间常,易被忽视。以后病情常进行性加剧,发作频繁,一般抗哮喘药物效果差。哮喘的严重程度与全身系统损害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随着血管炎的出现,部分哮喘反而可突然减轻,但也有些患
者逐渐加重,发展为难治性哮喘。
(3)肺内病变
嗜酸细胞性肺炎是CSS肺内病变的主要表现,72%~93%的患者出现,多数患者呈现肺内浸润性病变,影像学无特异性,结节或斑片状阴影,边缘不整齐,弥漫分布,无特定的好发部位,很少形成空洞。其特点为易变性,阴影可迅速消失,严重者可出现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还有部分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肺泡出血,表现为咯血、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以及贫血,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团块状阴影。约27%的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
2.心血管系统
心脏是CSS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心肌及冠状动脉,引起急性缩窄性心包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二尖瓣脱垂等。早期检查可及心包摩擦音或房性奔马律,心电图异常。心外膜肉芽肿结节可导致心室功能障碍。近一半的CSS患者死于心脏受累(心衰、心肌梗死、心跳骤停)。
3.神经系统
66%~98%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是系统性血管炎的早期表现之一。外周神经病变多见,常见多发性单神经炎、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或不对称性多神经病,腓神经最常受累,其次为尺神经、腘神经和
正中神经。可以累及颅神经,常见的是缺血性视神经炎,偶有第II、III、VII和VIII对颅神经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相对较少见,多为高血压及颅内血管炎所致脑出血或脑梗死,前者是CSS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4.皮肤
约70%的患者出现皮疹,常见的是红斑丘疹性皮疹、出血性皮疹、皮肤或皮下结节,偶可见下肢网状青斑和面部眶周紫红斑片样皮疹。(1)红斑丘疹性皮疹:类似于多形性红斑,大小不等,压之褪。(2)出血性皮疹:瘀点、紫癜或皮肤梗死。多数皮疹略高于皮面,可出现类似于过敏性紫癜的荨麻疹。(3)皮肤或皮下结节:对CSS有较高的特异性的皮疹。上述皮疹可单独或同时出现,常位于四肢伸肌和屈肌表面,尤其是肘部伸肌处、指(趾)处。部分皮疹可形成小的溃疡或坏死。皮损之间很少融合,偶尔可成分布。多数皮疹消失快,不留疤痕。皮下结节持续时间最长,可达2-3个月,有的可残留疤痕。
5.消化系统
约31%的患者胃肠道受累,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以腹痛、腹泻及消化道出血常见,少数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穿孔及胃肠梗阻。如嗜酸性粒细胞侵犯腹膜可引起腹膜炎,腹水,检查腹水中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是其特征性病变之一。累积肝脏和大网膜时常形成腹部包块,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胰腺
炎及阑尾炎,胆道、胆囊受累少见,主要表现为肝区不适、疼痛及黄疸。
maped6.泌尿系统
CSS的肾脏受累不如WG及结节性多动脉炎多见。约84%的患者出现各种肾脏病变,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多见,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大多病情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肾性高血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者不足10%。此外,CSS较常影响下尿道和前列腺,引起相应症状,只有极少数患者出现尿潴留表现。活动期患者,可检出高水平的前列腺特异抗原,有效后抗原浓度可下降。
7.关节和肌肉
(1)关节炎:主要见于血管炎期,全身各关节均可受累,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痛,可有关节肿胀。检查可见关节滑膜肿胀和/或渗出。未见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性改变。
(2)肌肉:肌痛在血管炎期常见,其中腓肠肌痉挛性疼痛是CSS血管炎早期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8.眼部
CSS出现眼部受累少见,偶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结膜、巩膜及素膜炎症,可表现为角膜溃疡以及巩膜结节。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视网膜动脉炎,形成血栓而失明。也有可逆性突眼的个案报道。
9.其他
有个案报道出现静脉(下肢深静脉、门静脉)血栓。
五、实验室检查
小血管炎1.常规检查:
(1)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增高,绝对计数一般高于1.5×109/L,占白细胞总数的10%~50%。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可出现在病程的任何阶段,其数目与其组织浸润的程度并不一定一致。经病情缓解后其数值可下降。此外,可有白细胞、血小板增加,轻到中度的正细胞正素性贫血。
(2)尿常规:尿沉渣检查可出现镜下血尿、红细胞管型以及蛋白尿。
(3)血清IgE水平:75%的患者血清中IgE水平升高,随病情缓解可下降,血管炎反复发作者可持续增高,是本病的特点之一。
(4)其他:病情活动时,可有ESR、CRP、r球蛋白升高,补体下降,但无特异性。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升高。
2.抗体检查
50%~75%的患者出现ANCA的阳性,主要为MPO-ANCA(p-ANCA)。可有RF的阳性,但一般滴度不高。
3.影像学检查
(1)X线:肺部阴影的多变性是其特点。多为结节状或斑片状阴影,边缘不整齐,弥漫分布,很少形成空洞。肺出血时表现为大片或斑片状阴影。27%的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胸水常规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偶有肺门淋巴结肿大。
(2)胸部CT:肺野外周可见毛玻璃样肺实变影。偶有实质性结节。可见支气管扩张以及支气管壁增厚。病程长者可见肺间质纤维化。
4.病理检查:
(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33%的患者BAL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活检:有局部脏器受累时行活检有助于诊断,如肺的经支气管镜活检或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皮肤、肾脏、神经及肌肉活检。常取腓肠神经活检。肺活检可见小的坏死性肉芽肿以及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肉芽肿中间为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的中心,周围巨噬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成放射状围绕。肾活检呈局灶性或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对CSS无诊断特异性。
94gay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闸管
就临床而言,有哮喘、变应性鼻炎的过去史,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系统性疾病患者,应考虑本病的诊断。表2为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对CSS的分类标准。
表5-2-5: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CSS分类标准:
1哮喘哮喘史或呼气时肺部有弥漫高调罗音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10%
3单发或多发神经病变由于系统性血管炎所致单神经病、多发单神经病或多神经病(手套、袜套样分布)
4非固定性肺浸润由于系统性血管炎所致胸片上迁移性或一过性肺浸润(不包括固定浸
润影)
5副鼻窦炎急性或慢性副鼻窦疼痛或压痛史,或影像检查示副鼻窦区模糊
6血管外嗜酸性粒细
胞浸润
包括动脉、小动脉、小静脉在内的活检示血管外有嗜酸性粒细胞积聚
符合上述4条或4条以上者可诊断为CS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99.7%。活检取材诊断血管炎可取自腓肠神经、肌肉、肺、肠、肝及肾。C-ANCA滴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在以上诊断标准的基础上,美国风湿病学会又进一步提出了简化的诊断分类标准: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超过白细胞分类的10%;2.哮喘;3.既往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但不包括哮喘及药物过敏史。凡具备第1条并加上后2条中的任何一条者,可考虑诊断为CSS,此分类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99.2%。
2.鉴别诊断
2010中秋晚会(1)结节性多动脉炎:一般无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少见。结节性多动脉炎主要累及肾脏,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而CSS出现肾小球肾炎一般病情较轻,累及周围神经和心脏较结节性多动脉炎多见。结节性多动脉炎常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伴随,而CSS与之无明显关系。
(2)W G:WG易侵犯呼吸系统和肾脏,但无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病史,病理上易形成破坏性损害,
如鼻黏膜、口腔溃疡及肺内空洞。一般无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3)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以血中嗜酸性粒增多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浸润为主要表现,此点与CSS类似。但HES常有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肝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栓栓塞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CSS高,可达100×109/l,严重者可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血IgE可正常,ANCA阴性,病理上很少形成血管炎和肉芽肿。
(4)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Chronic eosinophilic pneumonia,CEP):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有肺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性浸润灶,与CSS一过性的肺部浸润灶不同,且不出现哮喘,血ANCA阴性。但如本病反复发作,病理上表现为广泛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小血管炎,甚至血管外肉芽肿形成时,需考虑CSS的诊断。
七、
1.糖皮质激素:仍是首选的,多数CSS患者对其效果良好,单用临床缓解率91.5%,但其中25.6%患者经3个月至22年复发。对病情相对局限的患者,一般用泼尼松1-2mg/kg.d,待临床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45: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7006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酸性   患者   粒细胞   血管炎   出现   表现   哮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