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与重构——天津城市公共艺术地域化观念诠释

摘 要:天津城市历史进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的城市性格与城市文化,形成典型的民俗文化、漕运文化、租界文化和工业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又影响天津城市的沿革,同时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实践具有支撑作用,并由此衍生出许多具有城市个性的典型公共艺术设计案例。本文从天津特有的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化特角度出发,分析天津公共艺术设计风格形成的原因,从中探究地域性特征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域化;观念;诠释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its urban progress, Tianjin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ts distinctive urban chara
cter and urban culture, especially its typical folk culture, waterway grain transport culture, concession culture, and industrial culture. These regional cultures have in return affected the evolution of Tianjin, and at the same time served as a support of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urban public art, leading to the emerging of numerous typical cases of urban public art desig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ianjin’s public art design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cultural peculiar to Tianjin, and explore the rol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public art design.
Key words: public art; localization; concept; interpretation
一、公共艺术的含义
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的特点,公众可自由参与其中,公共艺术指设置于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其涉及范围广泛,从形式上讲,有建筑、装置、雕塑及壁画等;从功能上说,分为纪念性、装饰性、休闲性及实用性等;从材料载体上分,有硬质,如金属、石材及木材等,有软质,如塑料、橡胶及植物等;近来多媒体方式加入其中,如电子影像、照明及动态图像装置等;从空间状态上看,有立体和平面之分、室内和室外之别以及地景和空中等类型。
预调微调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公共艺术具有地标的性质,城市公共艺术依据所处地域环境的变化而演变,设计
中彰显与传承城市地域性文化。天津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与天津特有的地域环境相融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形成了具有城市地域特的地标性艺术。
ad637二、天津市地域观念影响下的公共艺术
(一)天津市的地域文化脉络概述
民俗文化:天津的民俗文化由来已久,是民间生活方式和精神向往的体现,天津人性格开朗,民俗追求富足、喜乐与吉祥。天津人善于用寄托的方式表达内心的追求,用寓意象征的手法传递美满生活的愿望,杨柳青的木版年画、泥人张的彩塑、风筝魏的风筝等都是天津民俗特有的表达方式,都饱含着天津人民的聪慧质朴,传达着天津厚重的民俗文化。
漕运文化:天津地处渤海口岸,自明朝以来一直是北方重要的漕运基地。“母亲河”——海河汇集众多河流,流经城市中心,滋养着天津的土地,孕育着天津的生长,民间亦有“九河下梢天津卫”的称谓。如今,天津漕运文化逐渐演变为水文化,是天津地域性文化之一。
租界文化:天津曾经是九国租界,1860年至1945年期间,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天津在当时成为了多国租界,各个国家在各自的租界内实行不同的制度,进行不同的规划,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貌,留下了“万国博览馆”。同时租界内保留了本国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貌构成了强烈的地方特征,租界文化在天津整体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
工业文化:天津在历史上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依然持续高速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天津的工业产品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诸多当时新兴的工业产品都是首先由天津生产的,例如无轨电车、自行车、电视机等等,天津的工业文化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这些地域文化贯穿天津城市的沿革,融入天津的文化血脉,受其影响而形成的地域环境特征造就了天津城市现代公共艺术的独特性格。
(二)天津市地域环境公共艺术手法分析
在城市文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既需要反映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需要与城市自身的地域性文化相结合,体现出城市精神与城市向往。天津的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与城市地域性文化相互渗透,突出了这座城市特有的个性文化。
1.民俗风貌的呈现
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被融入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代代相传,为了保护与继承这些凝聚了传统智慧的民间技艺,公共艺术设计也被作为传承文化的手段运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
城市环境设计天津杨柳青镇地处京畿要冲,居于京杭运河沿岸,曾是南北漕运枢纽码头,商贸集散地,自金代建镇始,历经元、明、清、民国诸朝代至今,已过千年。如今此处不再作为商用港口,成为了天津市的民
俗文化聚集区。
镇中保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其中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北方年画的代表,四百年间引领着北方年画发展方向,形成并且推动了中国北方过年贴年画的习俗。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丰富,取材伴生着天津的运河文化,天津人民热爱家乡的水土,最为人熟知的“娃娃抱鱼”年画形象正是此种情怀的体现,镇中公共
9405 2016 北方美术
史论经纬沪剧风雨同龄人
图4 天津万科“水晶城”居住区内情景雕塑
艺术设计也以此为依托,最具特的《连年有余》雕塑(图1)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此:雕塑位于镇中京杭运河畔,整体呈金黄,塑造出体态丰满的童子怀抱巨大鲤鱼的形象,童子神态欣喜,鲤鱼形态灵动,给人平安富足之感。将雕塑置于此处,成为杨柳青镇的地标性公共艺术,不但延续了天津传统民俗文化,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祝福。
2.漕运特的流露
三岔河口是子牙河、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点,从金代的直沽寨、元代的海津镇、明代的天津卫到清代的天津府,衙署都设立于三岔河口。此处是海河的起点,是天津的发祥地,天津最早的居民聚居点、最早的水旱码头、最早的商品集散地均在此处,是中国北方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摇篮。
20世纪70年代末,天津遭遇严重水荒,为了解决此问题,198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成功将滦河水引到天津,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图2)就设立在三岔河口处:纪念碑总体高度24米,由6米高汉白玉“母子像”和18米高花岗岩石碑柱组合而成。“母子像”刻画出一位年轻的母亲,一手怀抱着婴儿,一手托举承接甘露,象征滦河水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天津人民。碑柱线条鲜明,三面体的形式加强其具有的时代感与稳重感,碑体下部设有两幅描绘工程建设者战天斗地和象征滦河水带给人们幸福的浅浮雕,进一步补充了上部雕塑的内容。纪念碑设立于三岔河口处,此处历史上被称为“天津摇篮”,也是滦河水进入海河的首端,具有标志性意义,周边河岸处于繁华区,游客众多,从远处眺望,给人庄重、挺拔、抒情之感。纪念碑对岸设有大型石刻墙,上面雕刻有描绘了三岔河口历史变迁的《三岔河口记》以及浮雕壁画《潞河督运图》,描绘出三岔河口曾经繁忙的漕运景象,与纪念碑立意交相呼应,形成了此处水文化的时间发展脉络,讲述天津人引水的传奇故事,更加深了天津水文化的城市印记,向人们诉说着天津特有的地域文化。
3.租界印记的表达
天津的租界文化,也是天津极为突出的城市文化,源于天津特有的历史背景,在街区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方面,天津的租界街区由于留存了租界历史带来的西方文化,进而衍生出独特的公共艺术设计风格,这些风格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天津“五大道”区域。
五大道是天津近代租界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区,主要是指在英租界地区东西向平行布置的六条街道,即现在和平区内的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马场道范围,街区内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多以此处历史背景为根据,无论是休息座椅、街灯、围墙还是雕塑等均体现着此处曾系多国租界的西方印迹。
马场道是五大道街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留有极多的租界历史文化痕迹。马场道原系英扩展租界,1863年,英国侵略者在租界内举行了首次,后逐渐形成了赛马赌博的娱乐方式,为了扩大赛马的规模,1886年佟楼南二百亩土地筹建为新跑马场,英国人为连通英租界与赛马场,修建了一条能够直接通向马场的马路,即现在的马场道,因此被称为“先有马场,后有马场道”。如今,赛马场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被改造成干部俱乐部,但其留给马场道街区的历史印迹构成了此处特有的文化特征。在马场道的公共艺术设计中,考虑到其独有的地域文化,沿街主要节点设立各种以“马”为主题的雕塑:街道东口五匹骏马雕塑竞相飞奔(图3),从这里开始,沿马场道向西通往昔日的跑马场;临街的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大厦下,
荣乌高速车祸绿茵丛中摆放着爱马如子的驭手精心刷马、饮马的青铜雕塑,街道主要路口节点处亦有“飞跃障碍”“驯服烈马”等动态强烈的主题雕塑,沿街主要建筑墙面亦设有描绘赛马场景的浮雕,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将租界时期此处的热闹喧嚣展现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凸显了鲜明的往日地域环境特征,同时创造了轻松宜人的现代街道环境。
4.工业脉络的彰显
天津的工业文化发展至今,由于科技的进步,许多老式的工业已经废弃或濒临淘汰,但工业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却深深植入了天津的城市印象当中。
例如,天津万科“水晶城”居住区,该居住区基地原为“天津玻璃厂”,建于1968年,后由于经济形势转变,市场经济成为主流,计划经济时代留存的工业建筑退居幕后,天津玻璃厂被废弃,但其遗留下的厂房、烟囱、轨道和矿车等富有工业文化特点的构筑物被保留下来,成为新居住区重要的公共艺术元素被运用在此处的公共艺术设计之中。
天津“水晶城”居住区的东南面入口设置在玻璃厂原大门位置,玻璃厂原有的老大门则保留并改造为突出地域工业文化特的主入口,成为“水晶城”的地标。工厂的铁轨被保留在东西向步行道上,轨道上安放了一系列情景雕塑(图4),描绘过去此处曾进行的工业活动,人们在此感受时光的流逝,道路的尽头摆放着一台旧蒸汽式火车头,进一步展示老厂区特有的工业记忆。老厂区中心的一个吊装车间被改建
成会所,原有的巨型钢筋混凝土框架被全部保留,混凝土材质形成的粗糙表面凸显工业特征,改造中加入钢与玻璃材料,构成机械与冷峻的性格特征,强化了工业味道,此会所在整个小区已经构成了公共艺术的存在方式,形成具有强烈方言特的公共艺术,表现出工业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天津“水晶城”居住区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是将大生产时代的历史遗迹通过传承与再造重现在城市空间中,延续着城市的文脉。
三、启示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对地域环境的关注,是对当地文化脉络的一种最根本的延续,也是其公共性在更深刻意义上的延伸。公共艺术与其所属空间和地域环境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天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因为融入了地域性文化而给人归属感与认同感,展现出了城市的个性与特,同时更体现出城市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向往。参考文献:
[1]夏青,许熙巍,徐萌,崔楠.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风貌特解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50-155.[2]鲁文平.纵览天津海河新景观[J].天津建设科技,2008,18(2):47-53.[3]马志刚.浅谈天津建筑的传统城市文脉[J].艺术科技,2014(4):21-21.
陈学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 璐: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图1 《连年有余》雕塑
荷花淀赏析图2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图3 天津马场道东口《骏马奔驰》雕塑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4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993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天津   文化   城市   工业   租界   地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